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0725028)
- 作品数:13 被引量:62H指数:6
- 相关作者:刘筠刘少军张纯王静段巍更多>>
- 相关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湘云鲫2号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分析被引量:10
- 2011年
- 利用鱼类远缘杂交和雌核发育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改良四倍体鲫鲤(G×AT)并培育出改良二倍体红鲫(IRCC),两者交配制备出一种改良三倍体鲫鱼—湘云鲫2号(ITCC).运用生化分析方法对湘云鲫2号及其父母本的含肉率以及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质量分数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湘云鲫2号含肉率高达50.37%,肌肉中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9.65%,水分质量分数为77.09%,脂肪质量分数为2.14%,灰分质量分数为1.23%;肌肉干样中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77.79%,人体必需氨基酸质量占氨基酸总质量的25.26%,4种呈味氨基酸质量占氨基酸总质量的32.49%.通过对比湘云鲫2号与其父母本肌肉中氨基酸成分,发现4种呈味氨基酸含量远远高于其父母本中相应的4种氨基酸含量,同时也远远高于其他许多淡水鱼类.综合分析表明湘云鲫2号是一种高蛋白、低水分、氨基酸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的优质淡水鱼类.相关营养指数为湘云鲫2号良种种质标准提供了依据.
- 梁向阳刘少军王静肖军胡婕段巍陈松陶敏张纯罗凯坤刘筠
- 关键词: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
- 不同倍性鲫鲤鱼Dmc1基因cDNA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被引量:5
- 2007年
- 酵母菌Dmc1(disrupted meioticc DNA)基因是一个在减数分裂前期Ⅰ表达的特异基因,其产物是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所必需的.根据酵母菌、小鼠以及人的DMC1中保守氨基酸序列合成简并引物,分别克隆了二倍体红鲫(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湘江野鲤(Cyprinus carpioL.)、日本白鲫(Carassius cuvieri)、三倍体湘云鲫和异源四倍体鲫鲤Dmc1基因部分cDNA序列.通过cDNA末端快速分离法(RACE)进一步获得了以上5种鱼Dmc1的cDNA全长,其中红鲫Dmc1、湘江野鲤Dmc1和日本白鲫Dmc1全长均为1375bp,三倍体湘云鲫Dmc1全长1383bp,异源四倍体鲫鲤Dmc1全长1379bp,这5种鱼各自都编码342个氨基酸.结果表明,红鲫、湘江野鲤和日本白鲫的DMC1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7.3%,说明DMC1蛋白在这3种鱼里具有高度保守性;而三者与已知序列的人、小鼠和斑马鱼(Danio rerio)DMC1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6%,86%和95%.以分离得到的不同倍性鱼Dmc1基因编码区中完全相同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进行表达分析.RT-PCR结果表明,Dmc1只在性腺中表达,在其他组织中不表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Dmc1基因在繁殖季节的二倍体红鲫,三倍体湘云鲫,四倍体鲫鲤性腺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Dmc1在不同倍性鱼的性腺表达有差异,在卵巢和精巢均表现为:三倍体表达最高,二倍体次之,四倍体的表达最弱,特别是在三倍体卵巢的表达远高于在二倍体和四倍体的表达.同时,对这3种鱼的性腺进行组织切片分析,发现二倍体和四倍体鱼的性腺发育良好,且四倍体成熟度高于二倍体,而三倍体鱼性腺发育缓慢未达到性成熟,特别是卵巢的发育相当不好.由此可见,在不同倍性鲫鲤鱼中Dmc1基因也是减数分裂特异的基因,其表达与倍性无显著的相关性,而与性成熟相关;并且在三倍体卵巢中的过量表达可能与其减数分裂异常及其不育有关.
- 陶敏刘少军龙昱曾琛刘季芳刘良国张纯段巍刘筠
- 关键词: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性腺发育
- 用雄核发育方法制备改良异源四倍体鲫鲤群体被引量:8
- 2007年
- 用UV照射金鱼的卵子使其卵核的遗传物质失活,再与异源四倍体鲫鲤(AT)产生的二倍体精子受精,在无雄核染色体加倍处理情况下,成功地获得了两性可育的二倍体雄核发育鱼(A0).Ⅱ龄性成熟的A0自交形成了雄核发育鱼自交子一代(A1).本研究对10月龄A1的染色体数目、性腺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以及外型特征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表明:(ⅰ)A1中包含有四倍体(A1-4n)、三倍体(A1-3n)以及二倍体后代(A1-2n),他们所占比例分别为85%,10%和5%,其染色体数目分别为4n=200,3n=150和2n=100.其中四倍体和三倍体的形成证明二倍体A0能产生二倍体配子.二倍体雄核发育鲫鲤杂交鱼产生二倍体配子的原因与早期生殖细胞的核内复制机制有关.(ⅱ)A1-4n的性腺为两性型且发育正常.其中雄性个体能挤出白色精液,其中的二倍体精子头部明显比红鲫的单倍体精子头部大.这些二倍体精子具有正常结构,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头部与尾部交接处有多个线粒体,精子尾巴的中央轴有典型的"9+2"微管结构.A1-4n雌性个体的卵巢发育饱满,其中含有大量Ⅱ,Ⅲ和Ⅳ时相的卵母细胞.在Ⅳ时相卵母细胞的放射膜上能观察到受精孔.同时期的A1-2n,A1-3n的性腺发育异常,均表现为不育.A1-2n的不育性与其为远源杂交二倍体有关,A1-3n的不育性与其为远源杂交三倍体有关.(ⅲ)与AT相比,A1-4n不仅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的优点,而且在外型上具有体背高、尾柄短、头部小等优良性状.本实验说明运用雄核发育技术不仅能获得两性可育的四倍体鱼,而且能对异源四倍体鲫鲤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这在细胞遗传研究和鱼类育种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 段巍覃钦博陈松刘少军王静张纯孙远东刘筠
- 关键词:异源四倍体鲫鲤雄核发育
- 金鱼生殖细胞多倍化现象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通过精巢染色体制片观察金鱼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结合流式细胞仪测定成熟精子DNA含量,探讨了金鱼生殖细胞发生过程中染色体特征及产生的精子的倍性。结果表明,金鱼初级精母细胞大部分行正常减数分裂,形成50个二价体,另外还发现17.0%分裂相的二价体数呈现不同程度的加倍现象,观察到了二价体数为100、150、200、250、300,甚至远远超过300的分裂相,与鲫鲤远缘杂交导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加倍一致,不一样的是金鱼稳定产生DNA含量减半的精子。结果表明,近缘杂交和远缘杂交都可以导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加倍,但是否能产生染色体数加倍的功能性配子与杂交亲本亲缘关系的远近有关。
- 张纯刘少军李涛肖俊赵如榕刘筠
- 关键词:金鱼减数分裂二价体流式细胞仪
- 远缘杂交形成的二倍体鱼和多倍体鱼生殖细胞染色体研究被引量:13
- 2008年
- 本文采用性腺染色体制片及组织学切片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的鲫鲤杂交第二代(F2)(2n=100)、异源四倍体鲫鲤(4n=200)、三倍体鲫鱼(3n=150))、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第二代(G2)(2n=100)及鲤鱼(CyprinuscarpioL)(2n=100)(对照组)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中鲤鱼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与体细胞染色体数一致,为二倍体精原细胞(2n=100),而远缘杂交形成的二倍体鱼和多倍体鱼的生殖细胞中则观察到明显的染色体数加倍现象,其中,鲫鲤杂交第二代(F2)精巢生殖细胞染色体数加倍现象特别丰富,占检测的染色体分裂相的21.6%,为其产生不减半的二倍体配子提供了直接的细胞学证据,同时也说明远缘杂交是导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加倍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研究在探讨多倍体鱼的发生及鱼类遗传育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张纯刘少军孙远东肖俊覃钦博王静何伟国尤翠平刘筠
- 关键词:卵巢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 红鲫(♀)×鲤(♂)杂交鱼的胚胎染色体组倍性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红鲫属于鲤科、鲤亚科、鲫属,染色体数目为2n=100,核型为22m+34sm+22st+22t;鲤属于鲤科、鲤亚科、鲤属,染色体数目为2n=100,核型为22m+34sm+22st+22t。已有研究表明,红鲫(♀)×鲤(♂)杂交第一代(F1)和第二代(F2)为二倍体,F2能产生染色体数不减数的配子,在第三代(F3)中形成四倍体鱼。通对F1和F3进行胚胎染色体制片,在染色体水平上探讨红鲫和鲤远缘杂交的多倍体发生途径及F2产生不减数配子的潜能。结果表明,F1混合胚胎都为二倍性胚胎,没有发现单倍性和多倍性胚胎,但F3混合胚胎中则有染色体数为100,150,200甚至300的染色体分裂相,推测F2生殖细胞发生了一次或多次染色体数加倍,产生了二倍性和更高倍性的配子,它们结合形成了不同倍性的F3胚胎。实验证明双亲基因组大小及核型相似的鲫鲤远缘杂交第一代不发生多倍化,但获得的二倍体杂交后代能产生不减数配子,在F3中产生多倍体鱼。
- 张纯刘少军李涛刘筠
- 关键词:远缘杂交
- 新型高背型鲫鱼的形成及其生物学特征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利用鱼类远缘杂交技术和雌核发育方法获得了新型四倍体鲫鲤(G1×AT).在G1×AT中发现2%的高背型个体,其自交后代性状发生分离并形成3种两性可育的二倍体鱼:高背型红鲫、高背型双尾金鱼和青灰色鲤鱼.其中高背型红鲫自交,后代性状继续发生分离,形成高背型红鲫、花鲫和青鲫.本文主要对这3种高背型鲫鱼及其自交后代的外形特征、染色体数目、性腺显微和超微结构以及繁殖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ⅰ)这3种高背型鲫鱼在外形上都具有体背高、尾柄短、头部小的优良特性.高背型红鲫、花鲫和青鲫的体高/体长值分别为0.54,0.51和0.54,三者明显高于普通红鲫的体高/体长值0.41(P<0.01);(ⅱ)3种高背型鲫鱼染色体数目与普通红鲫染色体数目一致,都为2n=100;(ⅲ)这3种高背型鲫鱼都具有正常的卵巢和精巢,它们分别能产生成熟的卵子和精子,为二倍体高背型鲫鱼品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ⅳ)与普通红鲫相比,3种高背型鲫鱼具有产卵(产精)量大、繁殖期长、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等优点.它们通过自交培育出了具有高背特征的二倍体鲫鱼群体;(ⅴ)3种高背型鲫鱼既具有较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也可以作为优良的二倍体亲本与四倍体鱼交配来制备高背型三倍体鲫鱼.这3种高背型鲫鱼的形成在生物进化研究和鱼类遗传育种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 王静覃钦博陈松刘少军段巍刘锦辉张纯罗凯坤肖俊刘筠
- 关键词:染色体
- 改良三倍体鲫鱼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5
- 2009年
- 利用鱼类远缘杂交和雌核发育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改良四倍体鲫鲤和改良二倍体红鲫,两者交配制备出一种改良三倍体鲫鱼(湘云鲫2号).对改良三倍体鲫鱼的染色体数目和组型、性腺和垂体结构、外形特征、生长速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改良三倍体鲫鱼的染色体数目为3n=150,核型公式为33m+51sm+33st+33t;其精巢和卵巢在繁殖季节不能产生成熟配子,垂体超微结构显示,GTH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和分泌小球在繁殖季节没有大量排出,该特征从内分泌的角度证明了它们的不育性;改良三倍体鲫鱼具有体背高、尾柄短和头部小的优良外形特征.与三倍体湘云鲫相比,改良三倍体鲫鱼不但保留了三倍体鱼生长速度快、不育等特点,而且在体形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改良特征,是一种新型改良三倍体鲫鱼.
- 陈松王静刘少军覃钦博肖军段巍罗凯坤刘锦辉刘筠
- 关键词:性腺垂体
- 不同倍性鲫鲂高迁移率族蛋白1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被引量:1
- 2009年
- 用RACEPCR技术,分别获得三倍体鲫鲂、四倍体鲫鲂、红鲫和团头鲂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基因(HMG1)mRNA全长序列,其开放阅读框包含579nt,翻译成193个氨基酸.不同倍性鲫鲂HMG1的cDNA和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表明:在cDNA水平上,四倍体鲫鲂与母本红鲫的同源性(99%)高于同父本团头鲂的同源性(97%);三倍体鲫鲂与父母本同源性(95%)低于亲本之间的同源性(98%);在氨基酸水平上,四倍体鲫鲂与父母本的同源性(100%)高于三倍体鲫鲂与亲本的同源性(97%).结果表明:远源物种间的杂交对两性不育的三倍体鲫鲂HMG1基因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分子遗传效应表现为三倍体鲫鲂HMG1基因位点发生了变异;四倍体鲫鲂HMG1氨基酸序列与亲本的完全一致性,克服了等位基因的杂交不亲和性,为两性可育的异源四倍体鲫鲂遗传稳定奠定了基础.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HMG1蛋白二级结构具有8个螺旋和3个转角,HMG1蛋白三级结构于N-端具有两个DNA结合基序,C-端具有一长为23个重复D或E的氨基酸尾.这种结构决定了HMG1能够与核DNA发生"蛋白-DNA"的相互作用,参与多种核内生物学功能的完成.另外,以HMG1氨基酸序列构建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进化树,结果提示HMG1是一种古老的蛋白质,并在物种演化中具有保守性;首次构建了鱼类HMG1原核表达载体,外源的鱼类HMG1基因编码蛋白在原核细胞中得到了表达,这为下一步HMG1蛋白的制备和生物学功能、尤其与DNA转座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将助于了解物种间的杂交形成异源多倍体的机制.
- 刘东刘臻刘少军刘良国尤翠平陈琳钟欢刘筠
- 关键词:鱼类多倍体系统进化原核表达
- 洞庭湖水域不同倍性野生鲫的血液相关特点被引量:3
- 2011年
- 对洞庭湖水域野生鲫群体中同时存在的二倍体(2n=100)、三倍体(3n=150±)和四倍体(4n=200)野生鲫血液相关特点进行研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野生鲫倍性,将不同倍性野生鲫进行血细胞涂片观察,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不同倍性野生鲫血红蛋白含量。结果发现,3种不同倍性野生鲫血细胞大小与倍性成正比,且能在三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鲫血细胞中观察到一定数量的由无丝分裂所导致的哑铃型细胞核的存在;同时3种不同倍性野生鲫血红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区别。根据这些结果推测,两种高倍性的野生鲫很可能是通过血细胞的无丝分裂来增加细胞数量,保证其总血红蛋白含量相对稳定,从而进一步保证它们运输氧气的能力。
- 邹拓谜肖俊刘少军赵如榕张纯陶敏颜金鹏刘筠
- 关键词:倍性血细胞无丝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