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ZDJ2007-6)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朱守彪蔡永恩陈连旺叶际阳李玉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北京大学北京市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地震
  • 2篇GPS观测
  • 1篇地表变形
  • 1篇地震危险
  • 1篇地震危险区
  • 1篇地震预报
  • 1篇动力学
  • 1篇应变率
  • 1篇应力
  • 1篇应力场
  • 1篇孕震
  • 1篇震后
  • 1篇中国大陆及邻...
  • 1篇台湾集集地震
  • 1篇特大地震
  • 1篇强震
  • 1篇强震活动
  • 1篇最大剪应力
  • 1篇汶川地震
  • 1篇危险区

机构

  • 5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3篇朱守彪
  • 1篇石耀霖
  • 1篇刘冬英
  • 1篇刘耀炜
  • 1篇蔡永恩
  • 1篇李红
  • 1篇李玉江
  • 1篇叶际阳
  • 1篇沙海军
  • 1篇陈连旺

传媒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地震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年份

  • 4篇2009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大陆特大地震的地震调整作用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为合理估计汶川8.0级特大地震后中国大陆的地震形势,本文通过对中国大陆特大地震后地震活动的统计分析,初步获得了对中国大陆特大地震调整作用的一些认识:①特大地震发生后1年内,除余震区外,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地震活动以应力调整为主线,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②调整作用主要发生在西部的青藏活动地块区;③青藏地块区特大地震对华北地块区的地震调整作用较小。
沙海军刘耀炜刘冬英
关键词:特大地震活动地块
强震后地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研究——以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为例被引量:8
2009年
强震后地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面,现在普遍认为震后变形主要由断层的震后余滑或由介质的黏弹性松弛所至.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GPS观测系统记录到了空前的资料,为研究震后变形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本研究认为集集地震后地表变形由震后断层余滑、下地壳/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震源区介质的破裂、孔隙弹性回跳、地下流体的运移、介质孔隙度及孔隙压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决定.为抓住重点,研究中将介质的破裂、地下流体的运移和孔隙弹性回跳等因素等效为震源区介质的物性变化.文中运用黏弹性有限单元模型(麦克斯威尔体)、利用GPS观测的时间序列资料对震后余滑、地壳/地幔黏度以及等效的震源区介质物性变化进行了反演.反演模型给出了震后余滑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反演结果初步显示台湾地区的下地壳/上地幔的黏度分别为2.7×1018,4.2×1020Pa·s.此外,反演结果还给出每种影响因素对地表变形的贡献大小,在集集地震后的450d时间里,断层的震后余滑引起的地表变形占总变形的44.6%,下地壳/上地幔的黏性松弛占34.7%,等效的震源区介质的物性变化占20.7%.
朱守彪蔡永恩
关键词:GPS时间序列集集地震
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强震活动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综合考虑云南地区三维波速结构、活动地块构造、地震活动性等多种因素,建立研究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GPS观测资料确定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模拟了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状态。结合云南地区近百年来发生的6级以上强震,探讨该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强震分布的关系。对比分析表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过渡区与已发强震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并指出了值得注意的3个潜在地震危险区。
李玉江陈连旺李红叶际阳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最大剪应力强震活动地震危险区
汶川地震孕震机理的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启示被引量:4
2009年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突发在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引起社会及学术界的巨大反响,该地震的孕震机理及如何预报问题更引起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纵横两个侧面来研究汶川地震发生的机理,即:先利用GPS资料研究地表的变形场,然后运用数值方法对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一个剖面进行模拟。文中的计算结果显示:①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地区地表的主应变率的方位与该区域的地应力方位基本一致,但形变量值很小,表明断层处于闭锁之中;②对地震发生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的结果,显示等效应力及变形能量密度在空间分布由分散状态逐步向龙门山地区集聚,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复发周期约为3 163年。因此,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及本文的研究认为汶川大地震的动力成因可能为:随着印度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不断挤压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后形成的物质东流在向东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稳定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一部分东流物质在川西地区囤积,造成龙门山隆升;高角度、铲状的龙门山断层面上的正应力随着川西高原的向东运动而不断增大,再加上断层附近介质刚性大,这就导致该断层的闭锁程度增高;但另一方面随着高原东流物质的不断向东运动,龙门山下部地壳囤积的东流物质不断地向斜上方推挤龙门山断层上盘,这样会导致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剪应力越来越大;当剪应力超过摩擦强度时,断层解锁发生地震。最后,针对这种发震机理的新型地震,提出了今后关于地震预报的几点思考。
朱守彪
关键词:汶川地震GPS观测地震预报
由GPS站点速度观测误差引起的应变率计算结果的误差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利用Kriging方法将空间分布不规则的GPS观测结果插值到均匀网格节点上,通过计算每个网格单元内的地应变率,获得整个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地应变率场,再采用Monte Carlo方法,应用具有误差的GPS观测数据进行独赢的应变率重复计算,运用统计方法给出了应变率均值及其误差分布。计算结果显示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应变率的大小比东部地区高3~5倍,主应变率的方位与震源机制解中P轴、T轴的方向基本一致;最大剪鹰变率能够显示青藏高原周边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轮廓,青藏高原内部出现的拉张应变与其伸展构造相一致。误差分析结果表明由GPS观测计算应变率的误差主要决定于GPS观测速度的误差,在变形小的中国东部地区目前GPS的观测精度还不能完全满足地应变率精确计算的要求。
朱守彪石耀霖
关键词:GPS观测误差分析MONTECARLO方法中国大陆及邻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