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705824)
- 作品数:33 被引量:627H指数:13
- 相关作者:王国祥曹昀潘国权刘玉葛绪广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 水芹浮床对重污染河道净化作用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针对城市河道污染的现状,采用水芹生态浮床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芹浮床在重污染河道中能保持较强生命力,试验结束时,株高、根长以及生物量均显著增加;水芹浮床对水体TN、NH4+-N、TP、COD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浮床系统内的水体污染物浓度均小于浮床系统外的,TN、NH4+-N、TP、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0.63%、13.35%、8.46%、12.84%。
- 杨飞王国祥周晓红
- 关键词:水芹重污染河道氮磷浮床
- 常熟市昆承湖生态修复对策被引量:8
- 2007年
- 结合历史数据和现状调查,对常熟市昆承湖水下地形、沉积物、污染源和湖泊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昆承湖水体都达到富营养化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水、渔业养殖污染和河网水体污染等。提出了污染综合防治、河口强化净化型湿地建设、生态护坡与湖滨带湿地建设、湖区养殖围网拆除、清淤与湖盆形态修复、湖区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和湖泊生态管理等一系列整治对策。
- 曹昀王国祥
- 关键词:生态修复富营养化
- 好氧反硝化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1
- 2007年
- 综述了好氧反硝化菌的种类和特性、好氧反硝化菌的反硝化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好氧反硝化菌主要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副球菌属(Para-cocc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属好氧或兼性好氧异养微生物.好氧反硝化菌能在好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其主要产物是N2O,并可将铵态氮直接转化成气态产物.催化好氧反硝化菌反硝化作用的硝酸盐还原酶是周质酶而不是膜结合酶.溶解氧和C/N往往是影响好氧反硝化菌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介绍了间歇曝气法、选择性培养基法等好氧反硝化菌的主要分离筛选方法.概述了好氧反硝化菌在水产养殖、废水生物处理、降解有机污染物以及对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
- 王薇蔡祖聪钟文辉王国祥
- 关键词:好氧反硝化菌溶解氧
- 浊度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2
- 2007年
- 用粒径小于100μm的泥沙分别配置浊度为30、60和90NTU的浑浊水体,将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幼苗种植于上述水体中,测定幼苗的叶片长和叶片数,并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测定幼苗的光合荧光特性,研究在不同浊度水体中水下光强对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水体浊度的增大,苦草幼苗生长受到明显的影响。第30天时,在60和90NTU水体中,水下光强不足自然光强的4.5%,幼苗叶片出现发黄、折断现象,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饱和光强显著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升高,表明幼苗光合作用受到明显抑制。在对照水体中,水下的光强为水面光强的43.3%以上,苦草幼苗也受到抑制;而在水下光强≥7.1%的30NTU水体中,苦草幼苗有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幼苗生长较好。这表明苦草幼苗有一定的低光适应能力,光强范围大约是7.1%~43.3%,为在浑浊水体中恢复、重建苦草种群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 潘国权王国祥李强刘玉
- 关键词:浊度幼苗
- 淹水对菖蒲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3
- 2007年
- 应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菖蒲在不同淹水深度下的萌发和幼苗生长.试验共设20、40、60、80、100和120 cm等6个处理,处理时间为86 d.结果表明:(1)不同淹水深度对菖蒲萌发和幼苗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持续完全淹水条件下,菖蒲幼苗的萌发率仅为淹水20 cm条件下的1/3,幼苗的平均高度为淹水20 cm条件下的1/3左右;(2)菖蒲幼苗叶片长度、宽度、叶片面积和基茎随淹水深度增加而减小,叶片数量和叶片含水率随淹水深度增加而增大;(3)在试验的27d、54d、86d,各淹水深度植物的根、茎、叶及总生物量都比淹水20 cm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随淹水时间的延长,各淹水深度条件下的生物量差别增大.在不同淹水深度条件下,根、茎和叶生物量增量均表现为茎的最多,叶的次之,根的最少;(4)菖蒲幼苗在水深为100-120 cm的逆境条件下时,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加剧,细胞质膜透性增加;(5)菖蒲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随淹水深度的增加而下降;(6)Fv/Fm、ETR、qP随淹水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长时间(54- 86 d)完全淹水(水深100-120 cm)对菖蒲幼苗光合系统PSⅡ有显著影响,影响菖蒲幼苗PSⅡ的非循环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电子传递的份额减少,参与CO_2固定的电子减少;qN在54d、86d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菖蒲叶片PSⅡ系统没有遭到破坏.
- 曹昀王国祥刘玉
- 关键词:淹水萌发幼苗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
- 较低温度下槐叶萍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应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考察槐叶萍在较低温度下对不同污染水平的地表水的氮磷去除效果及其生长情况。[方法]采用人工模拟废水试验,研究了较低温度条件下(16℃)利用固氮植物槐叶萍对模拟的3种磷浓度的地表水的氮磷去除效应。[结果]在3种磷浓度下,槐叶萍对地表水的铵态氮、硝态氮和可溶性磷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试验末期,在人工模拟的含0.1、0.41、.6 mg/L磷浓度的废水中,铵态氮去除率分别为(86.54±6.23)%(、91.04±7.12)%和(92.14±6.25)%;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78.91±3.12)%(、78.84±6.21)%和(80.29±6.45)%;磷的去除率分别为(55.33±1.53)%(、72.08±3.71)%和(59.70±2.84)%。槐叶萍的生物量随水体中的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槐叶萍可有效地去除富营养化地表水氮和磷,可选用作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植物。
- 熊集兵
- 关键词:槐叶萍富营养化氮磷
- 地下水位深度对芦苇生长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被引量:7
- 2008年
- 在直径35.5 cm、深100 cm的试验桶内装填80 cm高的江沙,调节并控制地下水位深度分别为-60 cm、-40 cm、-20 cm和0 cm,引种芦苇根状茎,模拟研究江滩湿地地下水位深度变化对芦苇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江滩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和植被恢复重建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位深度降低,芦苇植株高度和节间数极显著降低(p<0.01),叶片叶绿素含量减小,植物通过形态调节和减少色素含量来减少叶片对光能的捕获;最大PSⅡ的光能转换效率(Fv/Fm)下降;电子在光合链中的传递速率(rETR)下降,参与CO2固定的电子减少;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电子传递的份额(qP)减少;光能以热的形式耗散掉的份额(qN)增多,光合作用下降.-60cm处理组芦苇植株在试验31 d相继死亡,持续的低地下水位深度使PSⅡ遭到损伤,芦苇生长受到抑制.其它各处理组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植株进一步生长,Fv/Fm值、rETR值和qP值上升,qN值下降,但组间差异减小,地下水位深度对植株生长影响减弱.
- 刘玉王国祥潘国权
- 关键词:芦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
- 3种景观植物对城市河道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被引量:69
- 2009年
- 以美人蕉、绿萝、马丽安3种景观植物为试材,制成生态浮床,研究3种植物以及无植物浮床对城市污染水体中氮、磷的净化效果,试验共持续46d.结果表明:3种植物在污染水体中能保持较强的生命力,试验结束时,其株高、根长及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增长率表现为美人蕉>马丽安>绿萝;美人蕉、绿萝、马丽安对水体中TN的去除率分别为93.95%,90.25%和92.60%,远高于对照组的去除率(60.44%);3种植物对水体中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98.06%,95.07%和97.61%,其中美人蕉、绿萝组NH4+-N的主要去除途径为硝化反应,马丽安组NH4+-N去除主要是通过氨挥发以及硝化反应等,而对照组NH4+-N去除率(81.62%)较高的主要原因为氨的挥发;美人蕉、绿萝组ρ(NO3--N)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马丽安和对照组ρ(NO3--N)增幅不大,各试验组ρ(NO3--N)变化与水体硝化、反硝化反应以及植物吸收有关;3种植物对水体中TP和CODMn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去除率显著大于对照组.试验表明,3种植物对污染水体均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和一定的景观价值,可作为城市河道污染水体治理的优良物种而推广使用.
- 周晓红王国祥冯冰冰葛绪广
- 关键词:景观植物污染水体氮磷浮床城市河道
-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建设紫荆河小流域
- 2006年
- 分析了紫荆河小流域的景观生态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由于人类干扰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和景观破碎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从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提出其景观生态建设应在整体原则下,依据不同景观功能区的特征,协调好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达到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的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 葛绪广王国祥李振国
- 关键词:生态环境景观生态建设
- 南京玄武湖污染源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0
- 2007年
- 结合近年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玄武湖可能存在的外源和内源污染。结果表明,入湖沟渠污染是玄武湖的主要外源污染,也是加重湖泊内源污染的诱发因素。因此,控制外源污染,改进截流措施,保证入湖水水质对今后的治理工作有很大的意义。
- 冯冰冰王国祥杨文斌
- 关键词:富营养化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