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20019)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罗莹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耶稣
  • 2篇耶稣会
  • 2篇译介
  • 2篇中庸
  • 2篇《中庸》
  • 1篇耶稣会士
  • 1篇译述
  • 1篇哲学
  • 1篇儒学
  • 1篇清朝
  • 1篇礼仪之争
  • 1篇经院哲学
  • 1篇翻译

机构

  • 2篇北京外国语大...

作者

  • 2篇罗莹

传媒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北京行政学院...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清朝来华耶稣会士卫方济及其儒学译述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四书"域外传播史是"中学西传"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结合"礼仪之争"这一时代背景,可对比利时来华耶稣会士卫方济的儒学译介成果进行梳理,重点关注他于1711年在布拉格出版的儒学典籍译著《中华帝国六经》(Sinensis Imperii Libri Classici Sex)。进而以该书《中庸》译文为例,比较卫氏译文与其他拉丁文译本之间的异同。一方面勾勒出16-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学典籍翻译与阐释的基本路径;另一方面着重探讨卫氏译文的独特之处及个中缘由。
罗莹
关键词:耶稣会士礼仪之争《中庸》
十七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学概念的译介——以“天”的翻译为例被引量:6
2012年
十六、十七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四书"西译活动实为"儒学西传"的源头,其译文直接奠定了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在《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里,"天"这一儒学概念在跨文化译介过程中,其"名"与"实"在语境更迭中出现了分离断裂,继而由译者凭借自身的神学知识及价值取向重新进行人为设定,原文与译词表面一一对应的背后掩盖的是中西异质文化之下不同的天人观。结合"礼仪之争"的历史背景,亦可从译文中切实了解到耶稣会士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为自己采取宽容适应儒家文化的传教政策进行辩护。
罗莹
关键词:《中庸》耶稣会经院哲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