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603022011004)

作品数:7 被引量:78H指数:5
相关作者:翟毓秀李兆新谭志军吴海燕郭萌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电化学
  • 2篇致毒
  • 2篇致毒机理
  • 2篇分析方法
  • 2篇感器
  • 2篇传感
  • 2篇传感器
  • 1篇电化学免疫传...
  • 1篇电化学生物传...
  • 1篇毒理
  • 1篇毒理学
  • 1篇毒理学评价
  • 1篇毒素
  • 1篇毒性
  • 1篇毒性实验
  • 1篇亚胺
  • 1篇亚甲基
  • 1篇亚甲基蓝
  • 1篇养殖区
  • 1篇渔药

机构

  • 7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国家水产品质...
  • 1篇湖南大学

作者

  • 7篇翟毓秀
  • 6篇郭萌萌
  • 6篇吴海燕
  • 6篇谭志军
  • 6篇李兆新
  • 2篇杨帆
  • 2篇孙晓杰
  • 1篇沈国励
  • 1篇邢丽红
  • 1篇王联珠
  • 1篇尚德荣
  • 1篇赵艳芳
  • 1篇卢立娜
  • 1篇孙伟红
  • 1篇王军
  • 1篇宁劲松
  • 1篇赵春霞

传媒

  • 4篇中国渔业质量...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1年
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是一类能够引起神经性中毒症状的有害赤潮藻毒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越来越广,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本文就该毒素的化学组分与结构、生物转化、致毒机理、分析方法等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政策变化进行系统的论述,并提出我国的应对措施,为我国的赤潮监控和贝类安全监测提供背景参考。
吴海燕郭萌萌谭志军李兆新翟毓秀
关键词:分析方法生物转化致毒机理
基于聚硫堇/亚甲基蓝和纳米金放大的免疫传感器检测贝类毒素大田软海绵酸被引量:7
2014年
采用聚硫堇(PTH)修饰电极为传感界面提供一个生物修饰功能基质膜,借助纳米金(GNPs)的导电性、生物相容性与高比表面积特性实现抗体的有效固定,并以亚甲基蓝(MB)为电子媒介加速电极表面电化学反应的电子传递,构建了一种高灵敏的非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贝类毒素大田软海绵酸(OA)的检测.当分子结构中含有羧基和酚基的OA与其抗体特异性结合后,生成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阻碍了传感器表面电子的传递,导致峰电流下降.利用免疫反应前后峰电流的变化,可对OA进行特异性识别和准确定量.在优化实验条件下,OA浓度的对数在0.2~100 μg/L范围内与其峰电流的变化值(△I)呈线性相关,线性方程为△I=1.721 7+1.083 6lgρ,相关系数为0.992 0,检出限为0.1μg/L.该免疫传感器重现性好、特异性强,用于实际贝类样品的测定,回收率为85.3%~ 112%.
郭萌萌吴海燕李兆新薛瑞宇谭志军翟毓秀沈国励
关键词:硫堇亚甲基蓝纳米金
脂溶性贝类毒素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34
2013年
2004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共同组建的双壳软体生物毒素工作组根据贝类毒素的基本结构将其分为8类(组)。其中,大田软海绵酸类毒素(okadaic acid,OA)、原多甲酸毒素(azaspiracid,AZA)、环亚胺类毒素(cyclic imine,CI)、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蛤毒素(pectenotoxin,PTX)、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均属于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phycotoxins,LPs),这6大类毒素均为聚醚类物质,在贝类中富集的时间较长,目前已成为欧盟调整检测方法、最高残留限量等法律法规的主要目标。LPs的主要成分在中国均已被发现,这不仅意味着中国贝类消费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外贸出口还将面临新的技术和贸易壁垒。本文就LPs的化学性质、污染分布、毒理学评价、检测方法、限量标准、监控预警技术和政策法规等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等逐一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我国在LPs方面的科研举措进行展望,旨在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谭志军吴海燕郭萌萌杨帆王联珠李兆新翟毓秀
关键词:污染分布毒理学评价监控预警
獐子岛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被引量:3
2012年
研究了獐子岛虾夷扇贝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Pb、Cd、Cu、Zn等有害重金属的含量及时空分布,并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该区域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獐子岛海域表层沉积物Pb、Cd、Cu、Zn含量均是在夏季较低、冬季较高,最高含量分别为9.17±2.05、0.06±0.014、6.71±2.01、24.94 mg/kg±5.21 mg/kg,远低于国家一类海域标准及Hakanson提出的全球工业化前沉积物中相应污染物的背景值。综合评价,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不具有生态风险性,整个养殖区养殖环境良好,为优良的贝类增养殖海域。
谭志军翟毓秀杨帆王军宁劲松赵艳芳尚德荣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
环亚胺毒素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环亚胺(Cyclic imines,CIs)毒素是一种"快速作用毒素",通过小鼠腹腔注射迅速致死。不仅存在于藻毒素中,贝类自身代谢也可产生,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本文就该毒素的化学组分与结构、生物转化、致毒机理、分析方法等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政策变化进行系统的论述,提出我国的应对措施,为我国的赤潮监控和贝类安全监测提供资料参考。
吴海燕郭萌萌谭志军李兆新翟毓秀
关键词:分析方法致毒机理急性毒性实验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藻毒素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被引量:3
2015年
水环境中单细胞藻类产生的藻毒素具有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性,已成为国际社会重点监控和研究的对象。如何有效监控藻毒素的污染水平,提升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是包括欧盟在内的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难题。因此,简便、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是实现毒素现场监控的必需。以免疫学、酶特异性反应或生物传感器为基础的新型检测方法在快速和现场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优势,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则成为优选目标之一。针对这一技术,本文重点介绍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组成、基本原理及其目前在藻毒素检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展望了其良好的发展前景。
郭萌萌孙晓杰卢立娜吴海燕赵春霞李兆新翟毓秀
关键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藻毒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三苯甲烷类、氯霉素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渔药残留被引量:24
2013年
建立了同时测定水产品中三苯甲烷类染料、氯霉素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5类共23种渔用药物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经酸化乙腈提取,C18吸附剂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正己烷进一步除脂,滤膜过滤后进行分析。采用AtlantisdC18色谱柱,以乙腈和5mmol/L乙酸铵(含0.05%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后,目标分析物在选择反应监测模式(SRM)、正负离子切换扫描方式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所选定的23种化合物在12min内实现良好分离。其中,4种三苯甲烷类染料和氯霉素的线性范围为0.5~20.0ng/mL,检出限均为0.3μg/kg;8种磺胺类化合物、4种氟喹诺酮类化合物、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的线性范围为5.0~100.0ng/mL,检出限均为2.0μg/kg;4种四环素类化合物线性范围为10.0~200.0ng/mL,检出限均为5.0μg/kg。23种化合物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50.4%~118.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6%~17.2%之间。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较高,可用于水产品中5类渔用药物残留的快速筛查。
郭萌萌谭志军孙晓杰吴海燕孙伟红邢丽红李兆新翟毓秀
关键词:渔用药物水产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