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016)

作品数:16 被引量:156H指数:8
相关作者:莫多闻毛龙江史辰羲周昆叔郭伟民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4篇历史地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环境演变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3篇地球化学特征
  • 3篇遗址
  • 3篇全新世
  • 3篇粒度
  • 3篇化学特征
  • 3篇环境变化
  • 3篇环境意义
  • 2篇元素地球化学
  • 2篇元素地球化学...
  • 2篇田螺
  • 2篇土壤
  • 2篇土壤剖面
  • 2篇人地关系
  • 2篇文化
  • 2篇稀土
  • 2篇稀土元素
  • 2篇聚落

机构

  • 15篇北京大学
  • 12篇南京信息工程...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湖南省文物考...
  • 3篇北方民族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浙江省文物考...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湖北省文物考...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5篇莫多闻
  • 12篇毛龙江
  • 7篇史辰羲
  • 6篇周昆叔
  • 5篇郭伟民
  • 4篇胡珂
  • 4篇贾耀锋
  • 3篇李明霖
  • 2篇邓辉
  • 2篇贾敬禹
  • 2篇孙国平
  • 2篇张翼飞
  • 2篇王淑云
  • 2篇刘辉
  • 2篇王辉
  • 1篇李春海
  • 1篇李宜垠
  • 1篇郑云飞
  • 1篇李水城
  • 1篇杨兢红

传媒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地学前缘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Pedosp...

年份

  • 5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澧阳平原晚冰期短尺度气候变化的风成沉积物稀土元素和粒度记录被引量:7
2010年
对澧阳平原SL剖面的系统采样和室内稀土元素分析、粒度分析和AMS14C年代测定,揭示了澧阳平原岗地黄土剖面成因特征,探讨了澧阳平原晚冰期短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澧阳平原岗地黄土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上与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镇江下蜀黄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且岗地剖面沉积物无任何水流作用痕迹,因此表明,澧阳平原岗地黄土剖面为风成成因。粒度结果表明,SL剖面较好地记录了晚冰期短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SL遗址剖面自然沉积物记录了晚冰期千年尺度的气候事件,如BL事件、OlderYD事件、AL事件、YD事件。SL剖面全新世早期表现为升温阶段,9.0~8.00kaBP的彭头山文化在此区兴起,表明此时气候相当适宜,适合人类生存。
毛龙江莫多闻周昆叔郭伟民杨(竞竞)红邓辉史辰羲贾敬禹
关键词:晚冰期粒度稀土元素东亚季风
湖南澧阳平原玉成土壤剖面粒度组成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对澧阳平原大量的野外考察、典型剖面玉成(YC)土壤剖面的系统采样和室内粒度分析和年代学分析,探讨了YC土壤剖面的粒度特征,揭示了澧阳平原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早期环境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澧阳平原YC土壤剖面沉积物粒度无砾石,野外调查发现土壤剖面无明显层理,沉积物主要以粉砂为主,属于典型风尘沉积物特征,非水流沉积物。澧阳平原YC土壤剖面沉积物粒度经历了粗-变细-细-粗-细的变化过程,表明澧阳平原YC土壤剖面记录了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早期环境经历了5次明显变化,大致为56.0kaBP~31.8kaBP为相对寒冷干旱,31.8kaBP~23.6kaBP气候转型阶段,23.8kaBP~14.8kaBP为相对冷湿,14.8kaBP~10.6kaBP位于晚冰期阶段,气候变化剧烈,10.6kaBP~6.96kaBP为全新世早期,气候向暖湿转变。
毛龙江莫多闻周昆叔郭伟民贾耀锋
关键词:粒度环境演变
浙江田螺山遗址古盐度及其环境背景同河姆渡文化演化的关系被引量:18
2009年
通过对浙江田螺山遗址剖面进行野外采样,实验室测定粘土矿物的种类、含量,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硼、锶、钡的含量,恢复沉积物的古盐度,探讨田螺山遗址的相对海面变化,认为河姆渡文化层之前、之中、之后都存在相对海面较高的时期。综合多种环境要素并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田螺山地区的环境背景特点及其同古代人类活动、河姆渡文化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李明霖莫多闻孙国平周昆叔毛龙江
关键词:河姆渡文化古盐度
澧阳平原黑褐色土壤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5
2009年
对澧阳平原典型土壤剖面——玉成(YC)剖面进行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YC剖面沉积物中SiO2,Al2O3和TFe2O3(包括Fe2O3和FeO)三者的含量总和达到80%—85%,其中SiO2的含量占60%—65%,Al2O3含量在12%—15%之间,而TFe2O3的含量占5.5%—7%;其它常量元素的含量相对较低,表现为K2O(2.5%—2.8%)>TiO2(1.2%—1.5%)>MgO(0.7%—1.2%)>CaO(0.5%—0.8%)>Na2O(0.4%—0.6%)>MnO(0.1%—0.5%)>P2O5(0.1%—0.15%).黑褐色土壤剖面CIA值(74.82)远高于上地壳(UCC)的平均值47.96,明显高于黄土高原黄土(63.73)和古土壤(67.36),略高于镇江下蜀黄土(70.45).表明黑褐色土壤剖面经历了比黄土高原黄土和古土壤更强烈的化学风化.CIA指数的垂向变化表明黑褐色土壤剖面经历了风化相对较弱、风化相对较强、风化相对较弱、风化相对较强4个阶段.
毛龙江莫多闻周昆叔郭伟民贾耀锋
澧阳平原末次冰期-早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对澧阳平原野外考察、典型剖面YC自然沉积剖面的系统采样、室内地球化学元素Li、Rb、Sr、Ba和Li/Ba、Rb/Sr比值的分析,以及沉积物年代样品的OSL和AMS14C年代测定,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澧阳平原末次冰期-早全新世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MIS3阶段晚期(31.80~23.80 ka BP)暖湿期记录明显,对应的沉积物含大量黑色铁锰膜和铁锰结核,地球化学元素Li含量、Rb含量、Rb/Sr比值、Li/Ba比值出现峰值,而Sr含量、Ba含量出现低谷,表明此时期冬季风减弱,夏季风增强,降水量增大,温度上升,风化作用显著增强。澧阳平原YC剖面很好的记录了56.00~6.96 ka BP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冷干期(56.00~31.80 ka BP)、相对暖湿期(31.80~23.80 ka BP)、冷湿期(23.80~10.60 ka BP)、暖湿期(10.60~6.96 ka BP)4个气候变化阶段。
毛龙江莫多闻周昆叔郭伟民贾耀锋杨競红
关键词:MIS3地球化学环境演变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分析——植硅体、硅藻等化石证据被引量:31
2010年
长江中下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期气候环境变化、古人类活动和文化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是河姆渡早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章通过对田螺山遗址剖面植硅体、硅藻和炭屑等的分析,探讨了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早期的原始农业和古人类活动的文化环境背景。7000~6600cal.aB.P.期间,植硅体和炭屑含量较低,淡水-半咸水硅藻丰富,推测为淡水或泻湖沉积环境,受海水影响较小;从6600cal.aB.P,开始,水稻植硅体和炭屑含量增加说明田螺山先人已经开始大量种植水稻;晚期(约6000cal.aB.P.后)海绵骨针和硅藻海水种含量的增长说明该时期田螺山地区明显受到海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姆渡文化早期,田螺山地区就已经开始水稻栽培,原始农业形态基本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之前和之后都可能存在相对海面较高或受海水影响的时期,其与河姆渡文化在田螺山地区兴起与消失有着一定的关系。
王淑云莫多闻孙国平史辰羲李明霖郑云飞毛龙江
关键词:植硅体硅藻
江汉平原北部汉水以东地区新石器晚期文化兴衰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2
2010年
新石器晚期江汉平原北部汉水以东地区成为长江中游的文化核心区,出现了文化高度繁荣又快速衰落的逆转,处于发展初期的区域文明走向崩溃。文章基于屈家岭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和TOC含量的分析结果,综合多种环境要素,探讨汉水下游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地貌、气候、水文等环境变化与文化兴衰的关系。研究认为,该地区5.4~4.6kaB.P.的气候整体暖湿,晚期暖湿程度有所降低;4.6~4.2kaB.P.气候较为稳定,温暖湿润程度有所回升;4.2~2.7kaB.P.气候处于持续变干凉阶段;2.7~0.5 kaB.P.气候温湿程度开始回升,并略有波动,但比4.2kaB.P.前仍然偏干凉。以岗状平原为主的江汉平原北部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整体暖湿的气候,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高度繁荣提供了环境基础,该时期的聚落数量和分布密度达到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的最高峰。石家河晚期的气候变干变凉,对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是石家河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该地区5~3 kaB.P.的水位存在波动上升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受构造沉降、全新世以来海面上升和泥沙淤积的控制。江湖水位的波动上升而引起的洪患加剧,及人类活动向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腹地扩展,这种水文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到石家河文化晚期尤为突出,可能是导致石家河文化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该地区内部或同其他地区之间的冲突可能加速了石家河文化的崩溃。
史辰羲莫多闻刘辉毛龙江
关键词:江汉平原古文化环境演变
湖南澧阳平原黑褐色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通过对澧阳平原大量的野外考察、典型剖面玉成(YC)黑褐色土壤剖面的系统取样和室内粒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以及OSL和AMS14C年代测定,探讨了黑褐色土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黑褐色土的形成年代、形成过程与形成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黑褐色土层ΣREE变化范围分布在184.63~264.26μg.g-1,其平均值为207.93μg.g-1;低于剖面的ΣREE总平均值219.87μg.g-1,与洞庭盆地的红土ΣREE平均值(211.6μg.g-1)大体相当,但明显高于镇江下蜀黄土(207.7μg.g-1)和黄土高原黄土(159.2μg.g-1),表明YC剖面黑褐色土上经过了相对较强的风化成壤作用.YC剖面黑褐色土的稀土分布模式与该剖面黄土层、黄土高原黄土、镇江下蜀黄土和洞庭盆地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沉积物的分布模式具有一致性,而与河流沉积物、湖泊沉积物和基岩风化红土在稀土的分布模式上具有明显差别.而且,YC剖面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呈明显的单峰分布,与典型河流相的双峰粒度频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YC剖面位于澧阳平原中部台地上,比周边高5~10m,不可能是洪水作用沉积物;野外调查进一步表明,沉积物无水流作用痕迹;OSL和AMS14C年代测定表明,黑褐色土层形成的年代对应于23.8~10.6kaBP,此年代对应于末次冰期的晚期,其形成于相对冷湿的气候环境.因此,黑褐色土层及其上、下部的黄土层均为风成堆积物.
毛龙江莫多闻周昆叔郭伟民贾耀锋杨兢红邓辉史辰羲贾敬禹
关键词:稀土元素风尘堆积环境演变
6000 aBP以来洞庭湖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及其同人类活动的关系被引量:6
2011年
通过对东洞庭湖地区ZK01钻孔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孢粉等古环境指标的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地区6000 aBP以来湖泊环境及气候演变的历史:6000~4000aBP,ZK01钻孔所在区域为水深较大的湖泊环境,湖泊周围地区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代表较为湿热的气候;4000~1000aBP仍为深湖环境,但后期水深有所减小,其中4000aBP的气候有明显变干变凉的趋势,植被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000~600aBP湖泊演变为浅湖环境,600aBP之后进一步演变为浅滩与湖沼交互相环境。该地区环境演变同史前及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6000-1000aBP的水文环境及气候变化显著地影响了区域的古代人类文化与历史的进程,其中4000aBP的气候变凉及水文环境的变化可能是该地区史前文明迅速衰落的原因:1000aBP以来,人类在长江两岸的筑堤和围垦等活动明显影响了洞庭湖地区的水沙过程及河湖环境的演变历史。
李俊王淑云莫多闻
关键词:洞庭湖平原环境演变人地关系
榆林地区全新世聚落时空变化与人地关系被引量:18
2010年
在对榆林地区仰韶时期至西周聚落遗址时空分布及考古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内聚落分布同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本区全新世气候具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历史,与其相应的人类活动同样具有强烈的兴衰变化特点,表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5~4kaB.P.前后,在气温和降水有所降低的背景下,人类文化却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说明除了当时的环境仍较为适宜外,社会发展自身规律对人类文化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本区全新世人类文化发展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自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开始,榆林地区的气候处于全新世鼎盛期,吸引南来移民在此定居,6.5~4.5kaB.P.的约2000年间形成的遗址有127处;龙山前期气候较为适宜,4kaB.P.后气候转向干凉,但由于环境条件仍然较为适宜和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在4.5~3.7kaB.P.仅800年的时间形成的遗址多达740处,分布范围有所扩大;商代和西周时期,由于气候的进一步干凉化,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该时期遗址数量大幅减少至77处,表明当时人口的显著减少和社会繁荣程度的明显退步,且畜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有所增加。
胡珂莫多闻毛龙江曹玮王炜林
关键词:人地关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