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20001)

作品数:13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安晖袁蓥魏屹东章有国辛自强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7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篇隐喻
  • 2篇心灵
  • 2篇因果关系
  • 2篇语境
  • 2篇还原论
  • 1篇第三人称
  • 1篇动力模型
  • 1篇心智
  • 1篇信息处理
  • 1篇信息处理能力
  • 1篇因果
  • 1篇隐喻分析
  • 1篇语境分析
  • 1篇语境论
  • 1篇认知范式
  • 1篇认知神经
  • 1篇认知神经科学
  • 1篇实在性
  • 1篇实证
  • 1篇实证证据

机构

  • 10篇山西师范大学
  • 5篇山西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作者

  • 7篇安晖
  • 6篇袁蓥
  • 5篇魏屹东
  • 1篇张睆
  • 1篇辛自强
  • 1篇章有国

传媒

  • 4篇山西师大学报...
  • 3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哲学动态
  • 2篇学术研究
  • 1篇心理发展与教...
  • 1篇科学技术哲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2013年
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运用对比分析、隐喻分析和语境分析,探讨了意识的形成过程,为意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通过对比,巴尔斯证明意识经验的确存在,而且能够客观地测量;通过剧场隐喻,巴尔斯阐明了全局工作空间的框架和主要内容;通过语境分析,巴尔斯解释了意识是什么以及如何发生。总之,全局工作空间理论详细指明了意识的本质特征,发展了一条分析意识经验的新方法。
魏屹东安晖
关键词:隐喻分析语境分析
儿童表征深度的微观变化:路线、速度及来源被引量:1
2015年
以往研究表明,表征深度的发展是一个随年龄增长而单调上升的过程,但这些年龄尺度上的横断研究难以说明表征深度变化的发生过程及其机制。本研究采用微观发生法,以齿轮推断任务为材料,探讨了68名小学五年级儿童表征深度的变化路线、速度及来源。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期间,儿童的表征深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其变化路线主要体现为从最基本的一级水平向更高级的二、三级水平的递增过程,但这种变化路线的个体间差异较大;变化速度体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上述变化特点与练习及自我解释、练习模式的特征以及任务难度等因素有关。
张睆辛自强
关键词:微观发生法
心智可以延展吗——关于认知界限、认知标准的思考被引量:2
2014年
随着具身认知运动的持续深入,认知与心智哲学界就延展心智论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延展心智论题认为有一些真实的事例表明认知过程能够越出大脑和身体的界限,延伸到物理世界,因此外界的环境支撑应当平等地被赋予认知地位。反对者则围绕环境与心灵在认知中的作用差异、耦合等观点进行反驳。事实上,单纯分析现阶段人类认知过程的运行模式并不能为认知界限、认知标准提供一个合理的答案,还需要充分理解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演变才能把握认知的核心标准。
袁蓥魏屹东
意识“有镜厅”隐喻与还原论
2014年
在神经生理科学中,意识问题研究的关键之一是要确立大脑中与意识相关的神经组织。意识的"有镜厅"隐喻从寻找与意识形成相关的神经组织出发,以功能模块为基础,推导出意识是大脑的功能模块组成的嵌套式结构体所产生的一种副现象。在论证上,意识的"有镜厅"隐喻在意识的本体论上、桥接原则上存在矛盾,同时还缺少对情境的分析。"有镜厅"虽然有助于揭示功能模块的捆绑机制,但并不是一个关于意识的恰当隐喻。
安晖
关键词:还原论情境性
认知动力模型面临的几个问题
2014年
认知动力系统模型作为新的认知范式,将身体与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参数纳入到认知操纵过程之中,体现了一种新的认知理念。但它在批评传统的认知主义研究模型的同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待认知的时间维度时,过分倚重认知发生的在线性耦合,忽视离线的去耦过程;完全否定表征的意向性;新增加的身体与环境这两个参数是否能完全补足框架的缺省值;动力模型能否从类比阶段的隐喻稳定地向实在论方法论过渡。认知动力模型要想成为成熟的认知范式,就必须回答或解决这些问题。
魏屹东袁蓥
关键词:隐喻
论作为认知构架的语境被引量:1
2013年
认知构架是对人类智力系统的理论建模,是认知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是指智力系统的内嵌信息处理能力和机制,包括智力系统现有的能力范围、做事方式以及潜在的能力。自20世纪认知科学形成至今,认知范式经历了认知主义、联结主义、以及第三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每一个理论范式的提出都为我们解读人类心智提供了新的构架。语境论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其核心在于从语境联系中发现事物本质。联结主义的兴起,使得语境分析成为认知研究中重要的方法论。我们以语境为工具来建构认知构架,分析语境在认知构架中的特征、认知语境的工作机制,以及语境对于认知构架的作用和意义。
安晖魏屹东
关键词:语境论信息处理能力认知范式联结主义
环境在认知研究中的两种进路被引量:2
2015年
环境在符号表征理论与具身认知理论研究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进路。它蕴含着三个重要问题:何为环境,何为认知以及环境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何如。符号表征理论与具身认知理论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为环境是耦合系统的不完全表征观点提供了辩护,即环境既会表现为离线的表征,又会作为在线的耦合成分进入认知活动之中,它们并不矛盾,而是体现了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并能够相容于认知的动力耦合模型。
袁蓥章有国
关键词:符号主义
塞尔生物学的自然主义意识理论透视被引量:1
2015年
塞尔生物学的自然主义意识理论试图摆脱二元论与唯物主义彼此对立的既定范畴,既坚持意识是生物神经系统演化的结果,又坚持意识具有本体论上的实在性,不能被还原为其生物神经基础。这一意识理论的基本哲学假定是将意识现象作为一个既定事实加以承认,与坚持本体论还原的物理主义截然不同,与坚持物理与心灵相分离的传统二元论也不同。在对传统范畴的批判中,塞尔认为主观的意识现象完全可以被纳入客观的物理属性,同时意识对于物理的身体具有自上而下的因果作用力。
安晖
关键词:还原论同一性实在性
意识的主体性和等级性: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实证证据被引量:3
2018年
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大致从三个进路研究意识,其一是意识与无意识的对比研究,试图找到与意识最小相关的神经机制,这是"意识"的物质基础;其二,"意识"的思维标记,寻找意识现象出现时脑活动的特征,从而建立脑神经结构、活动模式与意识体验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三,根据意识整体状态的差异,寻找判定意识等级的标准,这是意识的进化生物学证据。这些实证研究完全不同于传统哲学意识的"副现象"、意识的主体性、自我意识、泛灵论等论题的分析和主张,它们提供了一种可以验证或者证伪的、扎实的意识研究的科学和哲学基础。
安晖
关键词:无意识主体性自我认知神经科学
试论布鲁克斯的无表征人工智能模型被引量:2
2016年
相对于传统人工智能模型,布鲁克斯的无表征人工智能模型强调了环境和身体在智能中实时的、连续的耦合作用,而不是离线的表征操作程序。但是布鲁克斯的无表征人工智能模型对应的仅仅是简单的、低水平的智力层级,它并不足以排斥在人类智力的高级水平中符号表征层级的存在。
袁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