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972)

作品数:8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高建华刘晓军冯传波李学雷罗勇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名医工程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瘢痕
  • 8篇瘢痕疙瘩
  • 6篇基因
  • 4篇瘢痕疙瘩家系
  • 4篇家系
  • 3篇突变
  • 3篇FAS基因
  • 2篇杂交
  • 2篇基因突变
  • 1篇遗传学
  • 1篇抑制消减杂交
  • 1篇中国汉族
  • 1篇数据收集
  • 1篇突变检测
  • 1篇转染
  • 1篇瘢痕疙瘩成纤...
  • 1篇文库构建
  • 1篇系谱
  • 1篇细胞
  • 1篇纤维细胞

机构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高建华
  • 5篇刘晓军
  • 3篇冯传波
  • 2篇李学雷
  • 2篇赵菲
  • 2篇张宝
  • 2篇罗勇
  • 1篇姜平
  • 1篇刘永波
  • 1篇周林
  • 1篇陈阳
  • 1篇罗勇
  • 1篇赵菲

传媒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美容整形...

年份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瘢痕疙瘩家系p53基因高发突变区基因突变检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有无p53基因高发突变区的基因(外显子4-8)突变以及与瘢痕疙瘩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以家系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及其周围正常皮肤、外周静脉血为研究对象。以家系中外来正常成员外周静脉血为正常对照,检测p53基因外显子4-8的基因序列。结果所有被检测样本的p53基因外显子4-8均未发现突变。结论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p53基因突变与散发性瘢痕疙瘩患者的p53基因突变有很大的区别。提示p53基因可能与瘢痕疙瘩家系的发病无关。
刘晓军高建华李学雷刘永波冯传波
关键词:瘢痕疙瘩P53家系基因突变
瘢痕疙瘩的1个家系调查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调查瘢痕疙瘩系谱资料并收集患者血样,为瘢痕疙瘩致病基因的全基因组扫描及连锁分析提供研究的基础。方法通过课题组多年来临床资料的数据收集,按照瘢痕疙瘩的诊断标准发现并采集了一个瘢痕疙瘩大家系的血样。并绘制了完整的家系系谱。结果此瘢痕疙瘩家系现有4代人,现存共有49例。其中患者9例,可疑患者1例。连续4代发病,症状典型。共收集血样22份。结论瘢痕疙瘩的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利用中国丰富的遗传资源,展开多学科的研究早日揭开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
刘晓军高建华刘铁群刘雅卓
关键词:瘢痕疙瘩系谱数据收集
瘢痕疙瘩抑制消减cDNA文库构建和质量分析对筛选和克隆瘢痕疙瘩相关基因的意义
2005年
目的:构建瘢痕疙瘩抑制消减cDNA文库,为进一步筛选、克隆瘢痕疙瘩特异表达的基因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8在南方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完成。从同一标本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分离poly(A)+RNA,经反转录后,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方法,通过两轮杂交和两次抑制聚合酶链反应构建了两种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结果:挑取了84个克隆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检测是否有插入片段,结果显示71个克隆有插入片段,其中45个克隆片段大小范围为200~750bp,符合预期的文库构建要求。结论:应用消减杂交的方法,在去除相同遗传背景的条件下,可以建立较特异的瘢痕疙瘩cDNA消减文库,该文库为进一步批量筛选瘢痕疙瘩发生相关基因群和克隆瘢痕疙瘩特异表达基因奠定了基础,为创伤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罗勇高建华赵菲张宝周林
关键词:瘢痕疙瘩杂交基因文库
利用抑制消减杂交筛选瘢痕疙瘩差异表达基因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技术,比较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之间基因表达差异,筛选瘢痕疙瘩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为揭示瘢痕疙瘩的病因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提取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细胞mRNA,逆转录成cDNA。以瘢痕疙瘩cDNA为检测子,正常皮肤组织细胞cDNA为驱动子,选择四碱基内切酶Rsa将cDNA酶切;连接特殊设计的接头进行消减杂交和PCR反应,得到消减混合物,与T载体连接,转化DH5α感受态细菌,建立差异消减文库。Southern杂交筛选鉴定差异基因,进行测序和同源分析。结果经SSH筛选、Southern杂交鉴定得到13个瘢痕疙瘩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已知功能的基因11个,如TA结合因子1、E4基因转录因子1、ephrinB2型受体基因、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等;有与肿瘤发生有关的基因,如G抗原7基因等;未知功能基因2个。结论筛选得到的瘢痕疙瘩差异表达基因,对了解瘢痕疙瘩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基础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罗勇高建华赵菲张宝
关键词:瘢痕疙瘩抑制消减杂交差异表达基因
Fas基因转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并诱导其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抗Fas单克隆抗体(mAb)诱导的凋亡,是否能通过正常Fas基因转染使凋亡率得以提高。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人Fas cDNA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多克隆位点之间,以脂质体介导法将目的基因导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 mAb诱导凋亡;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HE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转基因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Fas mAb作用后,在形态学上出现典型的细胞核固缩、碎裂;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现特征性的“梯状”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明显增加。对照组未见上述结果。结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诱导的凋亡异常,是由于Fas凋亡通道的“上游事件”无功能Fas蛋白造成,与通道下游无关。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异常可能是Fas基因突变引起,其与瘢痕疙瘩形成有密切关系。
罗勇高建华赵菲
关键词:FAS基因基因转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瘢痕疙瘩家系Fas基因死亡域突变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家系标本中Fas基因(外显子7~9)有无突变以及Fas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实验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2例男性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为研究对象,以其周围正常皮肤及外周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其配偶的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并以B家系2例患者(母亲与儿子)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不同家系之间的对照,共检测10份标本中Fas基因外显子7~9基因序列。结果10份瘢痕疙瘩家系标本Fas基因的7、8外显子均未发生突变,2例瘢痕疙瘩组织标本均在外显子9编码区的11bp和53bp两个位点上存在单个碱基基因突变或多态性改变。结论瘢痕疙瘩Fas基因死亡域外显子9区段的基因结构异常,极有可能与Fas蛋白的功能改变有关,从而导致局部瘢痕疙瘩形成。
刘晓军高建华李学雷冯传波姜平
关键词:瘢痕疙瘩家系FAS基因基因突变
瘢痕疙瘩家系Fas基因的突变:2个家系10份标本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Fas基因有无突变,探讨Fas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1/05在上海基康公司完成。①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和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所有参与观察的家系成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两例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为观察对象,以其周围正常皮肤及外周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其配偶的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并以B家系中两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不同家系间的对照。共取10份样本,4份组织样本,6份静脉血标本。检测10份样本中Fas基因外显子1~9的基因序列。结果:①基因测序发现所检测的10个瘢痕疙瘩家系标本Fas基因的1~8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②2份瘢痕疙瘩组织标本在第9外显子编码区的11bp,53bp两个位点上存在单个碱基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改变。结论: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9区段的基因结构异常极有可能造成Fas蛋白的功能改变,从而导致身体局部瘢痕疙瘩的形成。
刘晓军高建华冯传波
关键词:突变
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遗传学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6个无亲缘关系的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临床资料、绘制家系系谱和分析遗传模式以说明其遗传学特征。结果这些瘢痕疙瘩家系以青春期发病为主,且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杂合体即可发病,双亲之一发病其半数子女可能发病;3个家系疾病性状连续传递、外显完全,而另3个家系疾病性状间断传递、外显不完全;临床表型存在个体差异。结论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遗传模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不完全,表现度存在差异,并具有延迟显性特征。
陈阳高建华刘晓军
关键词:瘢痕疙瘩家系表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