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E2009001632)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5
相关作者:张福成郑春雷张明刘峰超闫志刚更多>>
相关机构:燕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辙叉
  • 3篇贝氏体
  • 2篇渗碳
  • 2篇锰钢
  • 2篇高锰钢辙叉
  • 1篇动力学
  • 1篇预硬化
  • 1篇细晶
  • 1篇相变
  • 1篇相变动力学
  • 1篇铝含量
  • 1篇机械冲击
  • 1篇钢表面
  • 1篇高锰
  • 1篇高锰钢
  • 1篇贝氏体钢
  • 1篇贝氏体组织
  • 1篇38CRMO...
  • 1篇超细晶

机构

  • 5篇燕山大学

作者

  • 5篇张福成
  • 3篇郑春雷
  • 2篇刘峰超
  • 2篇张朋
  • 2篇闫志刚
  • 2篇张明
  • 1篇吕博
  • 1篇王鑫
  • 1篇郑炀曾
  • 1篇杨志南
  • 1篇王天生
  • 1篇孙登月

传媒

  • 1篇焊接学报
  • 1篇钢铁研究学报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机械工程材料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铝含量对钢渗碳动力学和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采用井式渗碳炉和Gleeble3500型热模拟试验机测试了4种不同铝含量贝氏体钢的渗碳动力学和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研究了铝含量对其渗碳及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钢的渗碳动力学方程为ξ=e(11.3-Q/RT)τ0.5,改变钢中铝含量对钢的渗碳动力学没有明显影响;随钢中铝含量增加,其贝氏体相变驱动力增大,使贝氏体转变加快,CCT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闫志刚张福成张朋郑春雷刘峰超张明
关键词:渗碳贝氏体相变动力学
38CrMoAl钢表面超细贝氏体组织的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研究了38CrMoAl钢表面获得超细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及其组织结构特征。首先利用自行设计的滴注式可控气氛全自动渗碳炉,在930℃对该钢渗碳8h,使钢表面的碳的质量分数达到0.85%,渗层深度为2mm。将经过渗碳热处理的试样加热到930℃保温20min进行奥氏体化处理。然后直接淬入温度分别为230、255和280℃的盐浴中,并分别保温0.5、1、2、4、10h后空冷。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及显微硬度计对热处理后38CrMoAl钢渗碳层的组织和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钢经过230和255℃保温一定时间后均获得较佳的组织结构,其组织特征是,表层是超细贝氏体组织,由平均尺寸为80~120nm的贝氏体铁素体层片和分布于片问平均厚度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残余奥氏体膜组成;过渡层是超细贝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心部是马氏体组织。这种超细贝氏体的滚动接触疲劳性能明显优于常规淬火回火状态下的齿轮材料。
张朋张福成闫志刚郑春雷王天生郑炀曾
关键词:38CRMOAL钢超细晶贝氏体渗碳
贝氏体钢辙叉与U71Mn钢轨的焊接被引量:8
2009年
采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技术,确定贝氏体辙叉钢与U71Mn钢轨钢电阻对焊时热影响区的温度场分布及顶锻压力工艺参数;利用该参数在小型闪光焊机上进行小试件焊接试验,确定闪光焊接试验参数;利用Gaas 100次级直流闪光焊机对贝氏体钢辙叉与U71Mn钢轨进行整轨实际焊接,分析焊接接头拉伸、冲击、硬度分布等力学性能以及其组织结构.结果表明,贝氏体辙叉与钢轨闪光焊接的最佳顶锻压力为30 MPa左右,其焊接热影响区很小,焊接接头各项力学性能均达到了铁道部有关标准要求,贝氏体钢辙叉与U71Mn钢轨采用闪光对焊直接焊接是可行的.
王鑫张福成吕博郑春雷
关键词:辙叉贝氏体钢
高锰钢辙叉材料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0年
全面论述了高锰钢作为铁路辙叉材料120多年的研究发展历程,并主要讨论在实际铁路线路上应用的高锰钢材料。在此基础上,作出了适合于高速、重载和跨区间无缝铁路线路的高锰钢辙叉材料的研究展望。
张福成
关键词:高锰钢辙叉
高锰钢辙叉机械冲击预硬化工艺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为提高高锰钢辙叉的耐磨性能和抗变形能力,利用自制的机械冲击预硬化设备对高锰钢辙叉表面进行预硬化处理。适合高锰钢辙叉服役条件的最佳机械冲击硬化工艺如下所述,将高锰钢辙叉待硬化表面加热到300℃,利用冲击能量为50 J的机械装置冲击辙叉工作面,每个硬化点冲击时间大于10 s,相邻硬化点边缘距离小于3 mm。高锰钢辙叉经过机械冲击硬化处理后获得硬化层深度大于15 mm、表层硬度约为48 HRC、亚表层硬度梯度平缓过渡的理想硬化效果。亚表层硬度梯度平缓过渡是由于高锰钢辙叉被加热到300℃后,屈服强度降低,机械冲击后塑性变形区厚度增加所致。同时,在300℃冲击变形过程中高锰钢微观组织发生动态回复,降低了辙叉表层硬度,使硬化效果更适合铁路辙叉服役。高锰钢辙叉经过机械冲击硬化处理后使用寿命明显提高。
杨志南张福成张明刘峰超孙登月
关键词:高锰钢辙叉机械冲击预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