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63043)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郭伟韬吴少科曾荣胡资斌谭志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缺损
  • 2篇明胶
  • 2篇京尼平
  • 2篇骨缺损
  • 2篇骨修复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粘合
  • 1篇自体
  • 1篇自体颗粒骨
  • 1篇桡骨缺损
  • 1篇胫骨
  • 1篇细胞
  • 1篇内皮
  • 1篇内皮细胞
  • 1篇颗粒骨
  • 1篇骨形成
  • 1篇骨移植
  • 1篇大鼠胫骨

机构

  • 3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作者

  • 3篇曾荣
  • 3篇吴少科
  • 3篇郭伟韬
  • 2篇胡资斌
  • 1篇金勋杰
  • 1篇谭志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血管内皮细胞在骨形成及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
2008年
随着近年研究的深入,发现血管内皮细胞(ECs)在骨形成和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ECs通过组成血管组织,释放生长因子、炎症介质等内容物及直接与骨细胞接触,参与骨形成和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主要综述了ECs的组织学特性,及其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
吴少科曾荣郭伟韬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骨形成骨修复
明胶和京尼平粘合自体颗粒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以明胶和京尼平粘合自体颗粒骨修复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双侧前臂桡骨中段骨缺损模型,并将切除的骨质磨成颗粒骨,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为6只,A组为空白组不填充任何材料;B组单纯填充明胶、京尼平;C组单纯植入400 mg自体颗粒骨;D组填充明胶、京尼平+200 mg自体颗粒骨。各组术后2、4、8周时各处死动物兔2只,取材检测,通过观察大体标本、X线片、组织学检查评估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在术后各时期,A、B组骨缺损模型均无骨愈合迹象,形成陈旧性骨缺损。术后C、D组均有良好的骨修复效果,但D组在防止颗粒骨移位流失、骨融合程度、新骨形成量、骨塑形改建方面优于C组。结论明胶、京尼平具有粘合自体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曾荣吴少科郭伟韬谭志胡资斌
关键词:自体颗粒骨明胶京尼平骨缺损
明胶、京尼平粘合颗粒骨修复大鼠胫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以明胶、京尼平粘合自体颗粒骨修复SD大鼠胫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60只SD大鼠制备右侧胫骨上端骨缺损模型,并将切除的骨质磨成颗粒骨,随机分为四组(n=15),A组为空白组不填充任何材料,B组单纯填充明胶、京尼平,C组单纯植入自体颗粒骨,D组填充明胶、京尼平和自体颗粒骨。各组术后10d、4周和8周时各处死大鼠5只,取材检测,通过观察大体标本、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评估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在术后各时期,从大体观察、X线检测及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C、D组均有良好的骨修复效果,A、B组的骨修复效果相似但明显差于C、D组。材料植入10d时,D组复合物表面均形成明显的纤维包裹,植入物不会再移动,打开包膜后,材料均可被夹起而不散开,C组颗粒骨有部分移位于周围软组织问隙。结论明胶、京尼平具有粘合自体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曾荣金勋杰吴少科郭伟韬胡资斌
关键词:骨移植明胶胫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