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090318)

作品数:7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马立泰李涛曾建成刘浩龚全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前路
  • 6篇腰椎
  • 6篇骨折
  • 5篇胸腰椎
  • 5篇手术
  • 3篇胸腰椎前路
  • 3篇胸椎
  • 3篇腰椎前路
  • 3篇前路手术
  • 3篇脊柱
  • 2篇胸腰椎骨折
  • 2篇腰椎骨折
  • 2篇术后
  • 2篇椎骨
  • 2篇内固定
  • 1篇垫枕
  • 1篇胸腰段
  • 1篇胸腰段骨折
  • 1篇胸腰椎前路手...
  • 1篇腰段

机构

  • 7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7篇马立泰
  • 6篇刘立岷
  • 6篇龚全
  • 6篇刘浩
  • 6篇曾建成
  • 6篇李涛
  • 5篇宋跃明
  • 4篇裴福兴
  • 2篇洪瑛
  • 1篇周忠杰
  • 1篇丰干钧
  • 1篇张闻力
  • 1篇赵小丹
  • 1篇黄文霞

传媒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中冠状面Cobb角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过程中脊柱冠状面Cobb角的变化规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导致术后侧方成角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研究2008年6月~2009年3月经前路手术治疗的6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测量每一位患者的术前、腰桥前、腰桥后(16例使用了腰桥)、撑开器后、切椎间盘后、加压后、术后前后位X线冠状面Cobb角,并测量术后前后位X线片上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根据解剖特点分为全部病例组、胸椎组、腰椎组、L1组、L2/3组;根据是否使用腰桥分为腰桥组、无腰桥组。分析各组在手术的不同阶段冠状面Cobb角变化规律。应用重复数据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并对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组、腰椎组、L1组、L2/3组、无腰桥组、有腰桥组6个组中均存在摆体位时脊柱向对侧轻度侧方成角,撑开器撑开后、切椎间盘后及有腰桥组的腰桥后脊柱出现明显向同侧侧方成角,应用撑开器撑开后脊柱向同侧侧方成角明显加大,使用腰桥后加重此趋势。胸椎组在前4个节段变化小,仅在加压安棒后出现脊柱向对侧侧方成角的现象。重复数据测量两两比较显示胸椎组与腰椎组以及胸椎组与L1组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主要因素是椎体螺钉A+D角或B+C角。[结论]除胸椎组外应用腰桥和撑开器撑开后导致了明显的脊柱侧方成角,此可能会诱导术中安置椎体螺钉的方向出错。对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最大影响因素是椎体螺钉的进钉方向。
马立泰刘浩洪瑛宋跃明裴福兴李涛龚全赵小丹张闻力曾建成刘立岷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手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不同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对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影响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通过分析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系统与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关系,探讨内固定系统对脊柱前路手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经前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72例,男124例,女48例;年龄15—70岁,平均39.0岁。根据应用的内固定系统不同分为4组:Z—plate组(63例)、Antares组(45例)、Profile组(50例)及单钉棒组(14例)。测量并比较各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大小、各组间冠状面Cobb角大小,及各组间不同程度侧方成角的比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8~49个月(平均39个月)随访。本组患者术前Cobb角-14.3°~14.6°,平均0.8°±3.9°;术后Cobb角-8.2°~14.0°,平均3.2°±4.1°;末次随访时Cobb角-1.1°-17.3°,平均3.5°±4.2°。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各时间点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侧方成角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59)。结论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脊柱侧方成角与使用内固定系统的种类无关。
马立泰刘浩龚全李涛宋跃明裴福兴曾建成刘立岷
关键词:胸椎腰椎骨折内固定器
胸腰椎前路术后侧方成角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脊柱侧方成角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经前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并获得随访的患者172例,测量术前、术后、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随访时进行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生活质量评价(SF-36问卷调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本组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39个月。所有病例术后与术前的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与随访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小(P=0.141)。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0°~5°组、5°~10°组、10°以上组三组间的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满意度、VAS疼痛评分及SF-36八个维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患者腰痛、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均与术后侧凸大小无关。
马立泰刘浩龚全李涛曾建成刘立岷
关键词:胸椎腰椎骨折
胸腰椎前路手术体位摆放对术中发生脊柱侧凸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前路手术体位的摆放与手术过程中发生脊柱侧方成角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术者在手术中确定植入椎体螺钉的正确角度提供参考,从而减少术后出现脊柱侧方成角畸形。方法前瞻性研究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经前路手术治疗的6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测量每一位患者的体质量、胸宽、臀宽,并在术前、正侧卧位后、腰桥后(18例使用了腰桥)、使用撑开器等后进行x线透视,测量切骨减压椎临近上椎骨上终板与临近下椎骨下终板的成角(冠状面Cobb角)。结果全部病例在摆放体位后和使用撑开器后冠状面Cobb角均值分别为(4.79±1.08)°和(4.82±4.70)°;腰桥组和无腰桥组冠状面Cobb角均值分别为(3.03±2.60)°和(3.67±0.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胸宽与臀宽比值〈1组和比值≥1组的患者前路体位后冠状面Cobb角的均值分别为(1.01±0.02)°和(0.92±0.04)°,2组比较差异显著;女性组和男性组前路体位后冠状面Cobb角的均值分别为(4.79±1.16)°和(4.98±0.8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重指数〈25组和体质量指数≥25组的患者前路体位后冠状面Cobb角的均值分别为(3.67±0.97)°和(2.30±0.3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椎前路手术患者摆放正侧卧体位后脊柱均会向对侧侧方成角,撑开器撑开后脊柱向同侧侧方成角明显加大,使用腰桥更加重此趋势。该体位后发生脊柱侧方成角与患者的体形、性别、体重指数有关,即臀部较宽、女性、体质量较轻的患者冠状面Cobb角较大,反之则小。临床中在摆放该体位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根据患者的体形、性别和体质量的差异选择不同高度的垫枕,为术者选择植入椎体螺钉的正确角度提供方便,可避免术后侧方成角畸形的发生。
洪瑛马立泰黄文霞
关键词:胸腰椎前路手术侧卧体位垫枕
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椎体螺钉植入角度与术后侧方成角的关系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椎体螺钉植入角度和术后即刻脊柱侧方成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2008年1月经前路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17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4例,女48例;年龄15~70岁,平均39岁。损伤椎体:T111例,T1237例,L188例,L230例,L315例,L43例;单节段损伤170例,双节段损伤2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19例,B级24例,C级45例,D级53例,E级31例。入院至手术时间2~30d,中位数为8d。根据术后即刻冠状面Cobb角大小分为3组:0~5°组、5~10°组和≥10°组;再根据应用的内固定材料不同分为4个亚组:Z-Plate组、Antares组、Profile组和单钉棒组。测量各组冠状面Cobb角及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A、B、C、D角分别为从头端至尾端的4枚椎体螺钉与相应椎体终板的夹角),比较椎体螺钉A+D角(或/和B+C角)与术后即刻冠状面Cobb角的差异,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末次随访时完成自评满意度调查。结果术后7d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经清创后切口愈合良好;余切口均Ⅰ期愈合。17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39个月。患者自评满意度为3~10分,中位数为8.5分。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除术前A级外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前冠状面Cobb角为(0.75±3.91)°,术后即刻为(3.17±4.07)°,末次随访时为(3.46±4.21)°,术前与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螺钉A+D角(或/和B+C角)与术后即刻冠状面Cobb角比较,除0~5°组中Z-Plate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及各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0~5°组中Z-Plate亚组和单钉棒亚组术后A+D角及Antares亚组术后B+C角与术后即刻冠状面Cobb角无线性回归关系外,其余各组及各亚组两角之间均有线性回归关系。结论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椎体螺钉的植入与终板�
马立泰刘浩龚全李涛宋跃明曾建成刘立岷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
胸腰段骨折前路手术切口平面对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影响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通过对不同平面术后冠状面Cobb大小的比较,分析胸腰段骨折前路手术切口平面是否导致术后脊柱侧方成角。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一2008年1月经前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并获得随访的154例患者,测量术前、术后、随访时脊柱冠状面Cobb角以及术后正位X线片上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根据骨折锥体平面与切口平面的关系分为两组:切口平面≥2个椎体节段平面组和切口平面≤1个椎体节段平面组。结果154例患者随访6~47个月,平均3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出现了明显的侧方成角(P〈0.01),随访时侧方成角无加重(P〉0.05)。切口平面≤1个椎体节段组与切口平面/〉2个椎体节段组术前冠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和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明显增大(P〈0.01)。切口平面≥2个椎体节段组比切口平面≤1个椎体节段组的上钉A或B更平行于终板(P〈0.01),而下钉C或D与终板平行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平面≤1个椎体节段组比切口平面≥2个椎体节段术后更容易出现脊柱侧方成角;切口平面≤1个椎体节段组对近端的椎体螺钉A、B的进钉方向有明显影响;其可能间接导致了术后脊柱的侧方成角。
马立泰刘浩龚全李涛宋跃明裴福兴曾建成刘立岷
关键词:脊柱骨折胸椎
经第11和12肋骨两种手术入路对L_1爆裂骨折前路手术置钉角度影响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比较经第11肋骨和第12肋骨两种手术入路对L1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置钉的角度,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对置钉和术后侧方成角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经前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108例L1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68例,女40例;年龄21~64岁,平均38.22岁。根据手术入路平面分为经第11肋骨入路组(A组,51例)和经第12肋骨入路组(B组,57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及随访时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生活质量(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术后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37个月,平均23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均较B组少(P<0.05);两组患者的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种手术入路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夹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结论:经第11肋骨手术入路对椎体螺钉置钉的影响小,手术创伤较小,术后脊柱侧方成角较轻,是前路手术治疗L1椎体爆裂性骨折相对较好的手术入路选择。
马立泰刘浩李涛宋跃明裴福兴刘立岷龚全曾建成丰干钧周忠杰
关键词:腰椎骨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