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013450932)

作品数:13 被引量:25H指数:4
相关作者:蒋霞敏杜学星姜小敏彭瑞冰黄辉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大学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大学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国家级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管角螺
  • 5篇饲料
  • 3篇摄食
  • 3篇配合饲料
  • 2篇营养
  • 2篇营养成分
  • 2篇幼体
  • 2篇摄食率
  • 2篇饵料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底质
  • 1篇盐度
  • 1篇养殖
  • 1篇诱食
  • 1篇诱食剂
  • 1篇育苗
  • 1篇增重率
  • 1篇粘合
  • 1篇粘合剂

机构

  • 13篇宁波大学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作者

  • 13篇蒋霞敏
  • 8篇杜学星
  • 7篇姜小敏
  • 4篇彭瑞冰
  • 2篇韩庆喜
  • 2篇叶丽
  • 2篇罗江
  • 2篇段雪梅
  • 2篇陆珠润
  • 2篇柴学森
  • 2篇夏周
  • 2篇罗斌
  • 2篇王晓健
  • 2篇黄辉
  • 1篇曾国权
  • 1篇王春琳
  • 1篇陆伟进
  • 1篇阮鹏
  • 1篇张林林
  • 1篇杜雪星

传媒

  • 5篇宁波大学学报...
  • 4篇生态科学
  • 2篇生物学杂志
  • 2篇动物营养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脂肪源对管角螺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在基础配合饲料中添加(4%)不同脂肪源[鱼油、猪油、豆油、花生油、混合油Ⅰ(鱼油∶豆油=1∶1)、混合油Ⅱ(鱼油∶猪油∶豆油∶花生油=1∶1∶1∶1)]配制成6组实验饲料,对体重(2.23±0.05)g的管角螺幼螺进行60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鱼油组摄食率(34.10 g/d·ind·103)、增重率(64.33%)和特定生长率(0.79%)最高,与混合油Ⅰ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最低的为猪油组;肝体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猪油组最高(1.33),混合油Ⅰ组最低(1.22);饲料转化率和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鱼油组粗蛋白含量(肌肉:18.35%;肝脏:17.55%)显著高于猪油组、豆油组、花生油组和混合油Ⅱ组,猪油组(2.96%)和鱼油组(2.86%)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水分和灰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鱼油组EPA(肌肉:4.44%;肝脏:5.89%)和DHA(肌肉:4.53%;肝脏:5.65%)含量,n-3/n-6(肌肉:1.57;肝脏:1.69)均最高,与混合油Ⅰ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从人体健康和生产角度来说,以混合油Ⅰ作为管角螺脂肪源不但可以得到较好的生长效果,还可以节约饲料成本。
罗江蒋霞敏杜学星
关键词:管角螺脂肪源体成分
管角螺幼螺配合饲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采用国产鱼粉+进口白鱼粉为蛋白源,混合油(鱼油∶豆油=1∶1)为脂肪源,设置了5个蛋白水平:25%、30%、35%、40%、45%(脂肪含量为9%)以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为指标,在水温(29.7±1.9)℃,盐度24.5±2.5下,研究了上述不同蛋白质水平对管角螺的生长和肌肉成分的影响。选择壳高(2.25±0.25)cm、体重(0.65±0.25)g的管角螺,结果表明,随着蛋白质含量的上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分别在蛋白质水平为40%、40%和35%时取得最大值1.02%、60.1%和1.62%,且各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将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分别与饲料蛋白质水平进行拟合,得出饲料蛋白质的最适含量分别为37.50%和38.88%。试验结束后对管角螺肌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发现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肌肉中粗蛋白和水分含量均增大,粗脂肪含量减小,且各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粗灰分无显著性变化(P>0.05)。对肌肉氨基酸进行分析得出,饲料蛋白质水平不同,管角螺肌肉中的氨基酸含量也不同,蛋白质水平为45%组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最多,25%组的最少,后者比前者分别少74.27%、17.47%和44.48%。EAA/TAA和EAA/NEAA略小于FAO/WHO,苯丙氨酸+酪氨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杜学星蒋霞敏姜小敏叶丽
关键词:管角螺配合饲料蛋白质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
不同规格管角螺肌肉营养成分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规格管角螺腹足部肌肉的营养成分含量。以体重为50、100、200、300和400 g 5种规格的管角螺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肌肉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矿物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规格管角螺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水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400 g组管角螺肌肉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70.00%和5.63%,而50 g组最低,分别为56.21%和2.17%。对矿物质分析发现,常量元素中钾含量最高,微量元素中铁含量最高,300 g组各种矿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谷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最高,胱氨酸含量最低;300 g组肌肉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186.91和80.71 mg/g,200 g组呈味氨基酸的含量最高,为82.70 mg/g。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达到了63.50%~66.13%;C20:5(EPA)和C22:6(DHA)的含量分别为5.38%~6.21%和15.03%~16.06%。
蒋霞敏姜小敏杜学星张林林
关键词:管角螺肌肉营养成分脂肪酸矿物质
饲料颗粒长度及投喂方法对管角螺生长和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以蛋白质含量40%,脂肪含量9%的配合饲料为试验饲料,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饲料颗粒长度(5、10、15、20mm)、日投喂量(3%、6%、9%、12%)和日投喂频率(每天1次、2次、3次、4次)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幼螺(壳高2.37±0.03 cm)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和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颗粒长度、日投喂量和日投喂频率对幼螺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各组存活率均在95%以上,但对幼螺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水中氨氮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饲料颗粒长度10 mm饲料组效果最佳,颗粒长度5 mm组效果最差;日投喂量为6%组效果最佳,日投喂量为12%组效果最差;日投喂频率为2次·d-1组效果最好。结果表明,管角螺幼螺养殖以饲料颗粒长度为10 mm、日投喂频率为每天2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6%为宜。
蒋霞敏姜小敏杜学星彭瑞冰罗江
关键词:管角螺
不同底质、饵料种类和日投饵量对管角螺幼螺生长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底质、饵料种类和日投饵量对管角螺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质对幼螺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其生长影响显著,有底质比无底质效果佳,尤以粗沙底质组为宜;4种饵料对幼螺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均有影响,以投喂缢蛏和冰鲜杂鱼存活率最大(96.67%);生长效果以特定生长率作为指标进行比较,依次为:缢蛏组(0.54%)>冰鲜杂鱼(0.34%)>软饵(0.18%)>硬饵(0.07%)>不投饵(0.06%);日投饵量对幼螺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其生长影响显著,日投饵量以体重的4%效果最佳.
黄辉蒋霞敏姜小敏杜学星罗斌王晓健
关键词:管角螺饵料种类
管角螺幼体配合饲料中脂肪适宜含量的研究
2014年
试验中采用国产鱼粉和进口白鱼粉为蛋白源,混合油(鱼油︰豆油=1︰1)为脂肪源,蛋白质含量为40%,设置了五个脂肪水平:7%、9%、11%、13%、15%,选择壳高(2.41±0.04)cm、体重(0.85±0.03)g的管角螺,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为指标,研究了上述不同脂肪水平对管角螺的生长和肌肉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脂肪含量的上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均呈现抛物线变化的趋势,其中脂肪水平为13%组两项指标均最大,分别达到了0.61%和37.81%,15%组最小,分别为0.37%和27.31%,将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分别与饲料脂肪水平进行拟合,得出管角螺配合饲料最适脂肪含量为12.86%—13.33%。试验结束后对管角螺肌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发现,随饲料脂肪含量的增加,管角螺肌肉粗蛋白和水分含量均降低,粗脂肪含量升高,粗灰分无显著性变化(p>0.05);肌肉脂肪酸含量不同,其中13%组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最多,为19.90%,7%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多为44.24%。
杜学星蒋霞敏姜小敏叶丽
关键词:管角螺配合饲料脂肪营养成分
管角螺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探究管角螺工厂化人工繁育技术,于2014年3~8月在象山来发水产育苗场,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进行了不同孵化密度(1、1.5、2、2.5、3 kg?筐-1)、稚螺不同培养密度(2.5×10^3、3.75×10^3、5.0×10^3、6.25×10^3 ind·m^-2)、不同开口饵料(底栖硅藻、缢蛏肉、底栖硅藻+缢蛏肉、鱼肉)和水泥池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当壳高小于1 cm时,稚螺培养密度以3.75×10^3 ind·m^-2为宜,大于1 cm时,其培养密度控制在大约1×10^3 ind·m^-2;开口饵料以底栖硅藻+缢蛏为佳.实验共收集卵荚650 kg,获初孵稚螺(平均质量(0.003±0.001)g,壳高在0.4~0.5 cm)238.10×10^4 ind,在水温25~30℃和盐度25~30的条件下,培养15~16 d,育出平均壳高1.1~1.2 cm幼螺197.50×10^4ind,育成率在79.86%~88.50%,平均育成率达83.34%.
阮鹏蒋霞敏彭瑞冰黎盛
关键词:管角螺规模化育苗
细角螺卵子发生的细胞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2012年
利用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角螺卵细胞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细角螺卵原细胞期细胞核体积较大,呈椭圆形,核膜明显且有不规则的凹陷,细胞质内出现大量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根据卵黄颗粒物的多少和大小可将卵母细胞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卵母细胞细胞核内染色质浓缩,核仁可见,并出现核周间隙;中期卵母细胞内细胞核移向细胞的一端,核内染色质仍呈高电子密度状态,核仁不明显或消失;后期卵母细胞内的细胞核受挤压形状变得不规则,细胞质内可见少量的线粒体,大量的卵黄颗粒聚集在细胞质中并融合成很大的卵黄球。成熟期卵母细胞卵黄物质多且有较大的脂滴。
陆伟进蒋霞敏段雪梅姜小敏杜雪星
关键词:卵子发生细胞学超微结构
不同诱食剂种类对管角螺幼螺摄食、生长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为探究管角螺幼螺配合饲料的高效诱食剂,分别选取7种氨基酸、2种含硫有机物和2种动物的提取物诱食剂添加至基础饲料中,对壳高(2.10±0.25)cm、体重(1.05±0.25)g管角螺幼螺进行为期100 d的不同诱食剂投喂效果实验.结果显示:7种氨基酸中,以甘氨酸添加量为0.2%时的摄食率和增重率最大;含硫有机物类诱食剂中,大蒜素以添加量0.15%的效果较佳,甜菜碱以添加量0.6%的效果较佳;动物提取物类诱食剂中,菲律宾蛤仔汁和缢蛏汁添加量均以0.4%时效果最好.11种诱食剂中,以缢蛏汁添加效果最佳,且原料来源广、制作方便,成本低,可大力推广.
周爽男杜学星彭瑞冰韩庆喜蒋霞敏
关键词:管角螺诱食剂摄食率增重率
管角螺配合饲料粘合剂的粘合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以面粉、α-淀粉、海藻酸钠和明胶作为粘合剂制作管角螺配合饲料,面粉、α-淀粉添加量分别设置5.0%、8.0%、11.0%、14.0%、17.0%五个水平,海藻酸钠、明胶添加量分别设置1.0%、4.0%、7.0%、10.0%、13.0%五个水平,以饲料在水中不溃散的最少时间和溶失率为指标,研究了上述四种粘合剂对管角螺配合饲料保形时间和溶失率的影响,并就管角螺对粘合剂为17%面粉、11%α-淀粉、10%海藻酸钠和7%明胶的配合饲料的摄食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四种粘合剂的适合添加量分别为面粉17%、α-淀粉11%、海藻酸钠10%、明胶7%,四种粘合剂保形时间依次为:0.7 h、1.5 h、3.1 h、4.1 h。比较发现,明胶组的溶失率最小(33.28%),摄食率最大(26.25%);面粉组的溶失率最大(75.40%),摄食率最小(15.33%)。在四种粘合剂中,明胶添加量最少,保形时间最长,溶失率最小,摄食率最大,所以明胶是管角螺配合饲料较为理想的粘合剂。
姜小敏蒋霞敏罗斌黄辉王晓健
关键词:管角螺配合饲料粘合性溶失率摄食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