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5059)

作品数:14 被引量:173H指数:9
相关作者:李栋梁王慧邵鹏程陈练黄菲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7篇感热
  • 5篇东亚副热带
  • 5篇热带
  • 5篇西北干旱
  • 5篇西北干旱区
  • 5篇副热带
  • 5篇干旱
  • 5篇干旱区
  • 4篇地面感热
  • 3篇地表
  • 3篇地表感热
  • 3篇气候
  • 3篇气温
  • 2篇地表感热通量
  • 2篇东北冷涡
  • 2篇东亚冬季风
  • 2篇冬季风
  • 2篇冬季气温
  • 2篇遥感
  • 2篇植被

机构

  • 18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四川省气候中...

作者

  • 15篇李栋梁
  • 10篇王慧
  • 5篇邵鹏程
  • 3篇陈练
  • 1篇汤绪
  • 1篇何金海
  • 1篇王式功
  • 1篇王介民
  • 1篇王春学
  • 1篇胡泽勇
  • 1篇黄菲
  • 1篇吴洪宝
  • 1篇杨绚
  • 1篇陈圣劼
  • 1篇陈娟

传媒

  • 6篇高原气象
  • 2篇中国沙漠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第28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的估算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研究(HEIFE)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干旱区内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结合由NOAA系列卫星遥感得到的反映地表植被特征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资料,经拟合得到了针对不同下垫面的区域CH-NDVI参数化关系式,并对此关系式进行了合理性检验,最后,计算得到中国西北干旱区1982—2001年地面感热序列。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的计算值与ERA-40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量级、地面感热分布形势和年际变化趋势等方面均较一致。目前对于区域尺度来说,在缺乏用其他方法获得较准确的区域地表热力输送系数的情况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估算区域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是较为可靠的方法。
王慧李栋梁
关键词:干旱区NDVI地面感热HEIFE
近60a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位置的地域特征
利用1951~2009年全国662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地理位置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夏季风影响北边缘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基于过程透雨量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
邵鹏程李栋梁
文献传递
近50年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关系被引量:9
2015年
基于1959-2008年黄河流域92个测站降水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和周期特征,及其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分布特点,其夏季降水的异常空间型主要有3种:全流域一致型,东南多(少)西北少(多)型,西南多(少)东北少(多)型。当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异常偏北(南)时,同期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降水偏多(少),下游降水偏少(多);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异常偏东(西)时,黄河流域上游降水偏多(少),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多)。
邵鹏程李栋梁王春学
关键词: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空间型西风急流
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对东亚季风和高原加热场的响应被引量:18
2009年
根据我国618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海平面气压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资料等,利用EOF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最近32个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对东亚冬季风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第一空间模态较好地反映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全国一致增温的特征,增温最显著的区域在河套;第二空间模态则表现了冬季变暖过程中的东北区快西南区慢的反位相特点。冬季气温一致偏高的年份主要出现在1990年代及以后。分析认为,全国大部分冬季气温的升高主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密切,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整体减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升高存在一定的关系,河套地区和东部沿海气温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最敏感;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我国新疆南部、河套大范围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冬季气温的降低。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呈现变暖的时间迟于全国其他地区。
杨绚李栋梁
关键词:冬季气温气候变化东亚冬季风
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国江淮梅雨的影响
利用1979~2008年NCEPⅡ再分析月平均地表感热通量资料,江苏省气象台整编的江淮出、入梅日期和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亚洲北部(60°~135°E,32°~75°N,文中简称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
陈圣劼李栋梁何金海
关键词:地表感热通量江淮梅雨东北冷涡
文献传递
西北地区冬季地面风速特征及其与春夏季地表感热的关系被引量:8
2011年
利用EOF、气候突变检测及相关统计方法,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近37年(1970-2006)冬季地面风速的时空异常,并对近25年(1982-2006)西北干旱区春、夏季地表感热的时空异常变化及其与前期冬季风速的关系进行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西北地区冬季风速下降趋势显著,20世纪70年代冬季地面风速普遍较大,80年代风速减小,90年代风速普遍较小,2000-2006年风速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冬季风速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与春、夏季地表感热的变化基本一致,冬季风速变化与春、夏季地表感热变化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显著的区域在天山、且末、哈顺戈壁至库姆塔格沙漠和内蒙古西部地区。
陈娟李栋梁王慧陈练
关键词:地表感热EOF分析气候突变
中国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研究进展被引量:35
2013年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作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带,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天气、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有关中国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定义、边缘带的空间界定和变化特征以及边缘带内气候变化趋势等不同角度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影响夏季风北边缘带变化的可能因子。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是位于东亚大陆性气候系统与海洋性气候系统的交界区,在现代气候上表现为东北—西南向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边缘带内气候变化复杂、自然灾害多以及影响因素多。最后提出了现有研究中关于夏季风北边缘时空分布精细化等方面的一些不足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李栋梁邵鹏程王慧陈练
关键词:气候特征
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分类和比较被引量:31
2012年
在回顾了2009年以前定义过的冬季风指数的基础上,按照定义要素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及序列延长计算,并将现有的冬季风指数分为海陆气压差类(4个)、高压特征类(3个)、风场特征类(9个)、环流特征类(4个)和综合类(2个)。研究了这些冬季风指数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趋势及其周期变化,分析了各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冬季风指数对中国冬季大陆气温变化的指示性。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存在缓慢减弱的变化趋势,主要呈现出准6a,准11a和准17a的周期振荡特征。同类别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要优于不同类别的。东亚冬季风指数与中国冬季大陆气温相关性普遍好的地区主要在河套及内蒙古中部、华南和东南沿海、四川盆地等。
邵鹏程李栋梁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指数周期冬季气温
西北干旱区常规气象站与野外试验站观测的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1982—2006年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中国西北地区各气象站所在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多年平均最大值(IMAX),给出了判定气象站所代表区域下垫面类型的一个标准:0.45≤IMAX<1为绿洲;0.20≤IMAX<0.45为戈壁;0
王慧李栋梁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归一化植被指数
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北边缘位置和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本文利用东亚夏季风北界位置资料和中国743个气象台站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北边缘位置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及成因。结果表明:(1)我国西北干旱区东部5~9月地面感热与...
王慧李栋梁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夏季降水大气环流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