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2004DIB3J118)

作品数:8 被引量:133H指数:6
相关作者:杨青崔彩霞李杨马宏武王永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新疆气象局和田地区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7篇气候
  • 7篇气候变化
  • 3篇降水
  • 2篇沙漠腹地
  • 2篇塔克拉玛干沙...
  • 2篇塔克拉玛干沙...
  • 2篇夏季
  • 2篇积雪
  • 1篇夜雨
  • 1篇雨季
  • 1篇雨季降水
  • 1篇雨量
  • 1篇少雨
  • 1篇水汽
  • 1篇水汽收支
  • 1篇水汽输送
  • 1篇塔里木盆地
  • 1篇涛动
  • 1篇统计分析
  • 1篇盆地

机构

  • 9篇中国气象局
  • 2篇新疆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和田地区气象...
  • 1篇和田地区气象...

作者

  • 7篇杨青
  • 2篇李杨
  • 2篇崔彩霞
  • 2篇史玉光
  • 2篇孙除荣
  • 2篇王永莉
  • 2篇马宏武
  • 1篇李扬
  • 1篇杨莲梅
  • 1篇毛炜峄
  • 1篇刘新春
  • 1篇刘蕊
  • 1篇毛纬绎
  • 1篇任宜勇
  • 1篇袁玉江
  • 1篇李霞
  • 1篇郑伟
  • 1篇霍文

传媒

  • 3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冰川冻土
  • 1篇新疆气象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和田河夏季流量对区域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5
2008年
利用和田市气象站的0℃层高度,和田河上游乌鲁瓦提和同古孜洛克水文站的实测流量资料,以及NCEP/NCAR500hPa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和田河夏季流量的变化、同期流域内0℃层高度情况以及500hPa温度的特征。结果显示:1961—2004年,和田河夏季流量、和田站0℃层高度均呈不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在1979年分别出现了由丰到枯、由高到低的突变。和田河夏季流量典型偏丰、偏枯年同期500hPa温度距平场有显著差异。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和田河夏季流量对流域内0℃层高度变化都有明显的响应。
王永莉玉苏甫·阿布都拉马宏武毛炜峄
阿克苏河流域的面雨量序列及其与径流关系
以数字高程模型(DEM)的1km×1km网格数据为基础,对阿克苏河流域14个气象站和水文站的1961~2000年的年降水资料进行了自然正交分解(EOF),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主要特征向量与地理因子的插值模型,给出了一个面雨...
杨青孙除荣史玉光毛纬绎李扬
关键词:面雨量径流气候变化阿克苏河流域
文献传递
1959-2003年中国天山积雪的变化
利用天山山区17个气象站1959~2003年的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天山山区冬季(12~2月)气温、积雪变化趋势特征,并采用Mann-Kendall法对最大积雪深度的变化进行了突变检验,通过GIDS插值方法和DEM数据...
杨青崔彩霞孙除荣任宜勇
关键词:积雪气候变化北大西洋涛动
文献传递
气候变化对和田河夏季平均流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选择和田河流域作为和田地区水资源的典型代表,和田河流域代表站和田市气象站1961~2004年的夏季高空500~300hPa气温、0℃层高度资料、和田河上游(乌鲁瓦提和同古孜洛克站)水文资料,分析了和田河流域夏季高空气温、0℃层平均高度和夏季流量的年际线性趋势变化。结果表明:近44a来和田河流域夏季高空500~300hPa平均气温和0℃层高度呈下降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322℃/10a、-32.42gpm/10a;夏季流量也呈下降趋势,其倾向率为-7.26m3s-1/10a。和田河流域夏季高空500~300hPa平均气温和0℃层高度的下降等高空气候变化是和田河夏季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玉苏甫.阿布都拉程鹏马宏武王永莉
基于DEM的天山山区气温和降水序列推算方法研究被引量:21
2006年
为了计算天山山区区域气候要素平均值序列,提出了一个新的气候序列计算方案.对天山山区17个气象站和10个水文站的1961—2000年的年气温、降水资料进行了自然正交分解(EOF),并以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的1 km×1 km网格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回归等方法,分别建立了前3个特征向量与经度、纬度及海拔高度因子的插值模型,由此推算出天山山区(海拔≥1 500 m)年平均气温、降水序列.误差分析表明,27站实测的年平均气温序列与计算的区域平均序列值的相关系数为0.996,系统性偏差小,平均相对误差为5.5%;年降水量序列的实测值与计算值平均相对误差略大,为14.8%,相关系数为0.972.区域平均序列的计算值与测站简单的算术平均序列在量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计算出的气温平均偏低4.3℃,降水量平均偏高43.2 mm.此方法为计算站点稀少、地形复杂的区域平均的要素时间序列方面提供了一个解决手段.
杨青史玉光袁玉江李杨
关键词:气候序列气候变化插值方法DEM
新疆夜雨和昼雨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被引量:24
2008年
用新疆98个气象站1960--2001年的昼夜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冷季(10月到翌年3月)和暖季(4—9月)昼夜降水频率和强度的差异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新疆暖季分别有两个频率≥55%的夜雨区和昼雨区。夜雨区分别位于西天山北坡和西昆仑山北坡;昼雨区位于阿尔泰山南坡和天山南坡等地。而到了冷季,暖季夜雨和昼雨的条状带相间的格局消失。除了海拔较高的西天山山区和海拔较低的塔里木盆地西部、吐善托盆地分别有小范围的夜雨区和昼雨区外,新疆其他地区的夜雨和昼雨的比例均在45%~55%之间,基本趋于平衡,夜雨和昼雨之差较暖季已明显减弱。对于暖季的大降水事件(一个夜间或白天降水〉15mm),伊犁河谷、中东天山及天山北坡,昆仑山北坡60%以上发生在夜间,阿尔泰山和塔尔巴哈台南坡、天山东南部盆地地区60%以上发生在白天。另外,还对暖季夜雨区夏季降水的长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两个以夜间降水为主的区域,其夜间降水的增加率略大于白天,并不是很明显大于白天降水的增加率。
崔彩霞李杨杨青
关键词:降水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1961-1998年逐月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塔里木盆地周边27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月平均气温和塔中气象站1999—2006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同时选取1961—2006年NCEP/NCAR2.5°×2.5°经纬度距地表2m的月平均气温再分析格点资料,分别用逐步回归分析、EOF分解和NCEP资料3种方法对塔中气象站1961—1998年历年逐月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恢复与重建,分析了误差,并与周边气象站的变化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逐步回归和EOF法都能够作为重建塔中逐月平均气温的方法,但相对而言,逐步回归法重建的序列误差更小,平均拟合绝对误差为0.3℃,最大绝对误差为1.9℃。而NCEP/NCAR资料由于冬季存在明显的系统性误差,数值显著偏高,不能用于塔中气温序列的重建。
杨青刘新春霍文郑伟
关键词:气候变化塔克拉玛干沙漠
新疆雨季降水量的小波分析及其与ENSO的响应关系被引量:13
2008年
采用新疆地区1954—2006年14个气象站的系列资料,通过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新疆53a(1954—2006年)雨季降水的周期变化;用t检验分析了强ENSO对新疆雨季降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新疆雨季降水周期变化与ENSO周期变化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新疆大部分地区雨季降水与ENSO关系显著。
刘蕊杨青
关键词:雨季降水小波分析ENSO统计分析
1961—2000年塔里木盆地夏季空中水汽的变化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1961—2000年塔里木盆地内36个地面气象站的降水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 6—9月再分析资料对盆地上空的水汽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全年或夏季的降水都呈现增长趋势,明显增湿的转折年份为1991年;盆地的东、西边界为水汽的主要输入、输出边界,且水汽输送量呈减少趋势,而南、北边界的水汽输送量略有增加;夏季水汽收支多年来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并与降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在多雨和少雨的夏季,水汽输送方向恰好相反,多雨夏季,来自东方的水汽对盆地降水贡献最大;综合水汽收支、降水、冰川、径流、温度等多种因素的气候变化趋势来看,塔里木盆地增湿的两个可能重要因素为:一是盆地内部参与每次降水过程的水汽增加了,二是垂直上升运动增强了。
李霞汤浩杨莲梅
关键词:水汽输送水汽收支
1959-2003年中国天山积雪的变化被引量:44
2007年
利用天山山区17个气象站1959-200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天山山区冬季(12-2月)气温、积雪变化趋势特征,并采用Mann-Kendall统计量对最大积雪深度的变化进行了突变检验,通过GIDS插值方法和DEM数据计算了它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天山山区冬季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44℃/10a,与北半球冬季平均气温的变化有着较好的相关性,最低气温的增加更为明显,其倾向率为0.79℃/10a。45a来天山山区最大积雪深度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15cm/10a,检测表明,最大积雪深度在1977年前后发生了突变;与多年平均相比,积雪深度增加幅度最大的是西天山地区的昭苏、尼勒克,分别增加了39.3%和39.7%。天山山区积雪变化以2.8a左右的周期为主。另外,积雪日数的增加主要出现在≥10cm的积雪深度上;积雪初、终日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提前或推迟。
杨青崔彩霞孙除荣任宜勇
关键词:积雪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