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5053)

作品数:30 被引量:363H指数:13
相关作者:范广洲周定文华维董一平赖欣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河南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1篇青藏
  • 11篇青藏高原
  • 7篇气候
  • 7篇降水
  • 5篇物候
  • 4篇植物
  • 4篇夏季
  • 3篇植物物候
  • 3篇日照时数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气温
  • 3篇小波
  • 3篇小波分析
  • 2篇蒸发
  • 2篇蒸发量
  • 2篇植被
  • 2篇日平均
  • 2篇日平均温度
  • 2篇年代际
  • 2篇年代际变化

机构

  • 32篇成都信息工程...
  • 4篇河南省气候中...
  • 3篇中国气象局成...
  • 2篇浙江省气候中...
  • 1篇四川省气象局

作者

  • 21篇范广洲
  • 15篇周定文
  • 11篇华维
  • 8篇刘雅星
  • 7篇赖欣
  • 7篇董一平
  • 6篇倪长健
  • 4篇郁珍艳
  • 3篇朱丽华
  • 3篇陈权亮
  • 2篇肖国杰
  • 2篇王杰
  • 1篇王永立
  • 1篇王轶
  • 1篇陈超君
  • 1篇张永恒
  • 1篇谢清霞
  • 1篇王炳赟
  • 1篇张琪
  • 1篇张永莉

传媒

  • 4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高原气象
  • 3篇高原山地气象...
  • 2篇灾害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干旱气象
  • 1篇四川环境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Atmosp...
  • 1篇Resear...

年份

  • 1篇2015
  • 6篇2012
  • 13篇2011
  • 11篇2010
  • 4篇2009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被引量:6
2011年
为深入了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国天气系统之间的联系,利用1961-2007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AR/NCEP)再分析月资料和同期中国596站的降水资料,运用经一纬向急流轴和区域平均两种定义方法分析了西风急流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型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对西风急流东西、南北位置转折时段的分析很接近,分别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70年代;对西风急流强度、南北位置周期的表征也很一致,分别为10-15年和5-10年。(2)当西风急流位置偏北(南)时,东部地区整层大气环流呈“南北上升中间下沉(南北下沉中间上升)”的形势,850hPa的流场和水汽通量输送都有利于华北地区(江淮河流)的降水,易于形成“南北多中间少(南北少中间多)”的雨带分布,推测这两种反相位雨型的间隔时间为2.5-5年;相比之下,急流东西位置和强度的周期性变化与东部局地降水存在一定联系。
张驰范广洲周定文华维
关键词:气象学副热带西风急流夏季降水
川西高原植被特征及其气候变化的相关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NOAA-AVHR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趋势系数、皮尔逊相关、Morlet小波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1982年1月-2002年12月川西高原植被和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川西高原地区植被覆盖良好,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增加,局部退化(高原南部和东部);气温总体呈增加趋势,降水量总体少变,局部有所减少;NDVI与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相关性,其中与气温的相关性比与降水相关性大;NDVI周期约为5和10年左右,与降水和气温周期相同。川西高原地区植被及气候特征的分析为川西高原旅游和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研究川西高原的生态、气候资源提供参考。
曾波谌芸肖国杰
关键词:大气科学天气气候归一化植被指数小波分析
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变化的时空特征被引量:42
2010年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68个测站1973~2007年近35a的日照时数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年日照时数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呈现东南部较少,逐渐向西北地区增加的特征,近35a青藏高原西部、西藏西南部和青海西南部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其余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第一载荷向量场反映了全区日照时数较一致的偏多或偏少;第二三载荷向量场分别反映了高原日照时数南北相反变化以及中部与西部、北部相反变化的差异。2.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空间异常区可分为7个,即高原东南区、高原北部区、高原中部区、藏东区、青海北部区、藏西南区和高原西部区。高原北部和中东部年日照时数减少趋势较为显著,高原西部和西南部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3.高原东南区、高原中部区、青海北部区和藏西南区存在显著的16a周期,其他异常区的显著周期及其年代变化差异较大。
华维董一平范广洲
关键词:青藏高原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
高原低压的时空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本文首先应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1948—2009年高原夏季600hPa位势高度场的变化趋势,发现高原位势高度场都出现大范围的升高趋势,低压中心主要位于27.5°~40°N,80°~102.5°E范...
谢清霞范广洲周定文
关键词:青藏高原热低压
基于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的边坡稳定性评价被引量:4
2010年
投影寻踪聚类(PPC)模型在多因素聚类分析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然而,该模型还存在诸如密度窗宽参数取值经验确定等不足,有待改进提高。本文针对PPC模型存在的问题,把投影寻踪聚类的思想和动态聚类方法结合起来构造投影指标,建立了投影寻踪动态聚类(PPDC)新模型,新模型在整个运算过程中毋需人为给定参数,聚类结果客观、明确。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实际应用表明,PPDC模型不仅切实可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而且还具有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PPDC模型为多因素聚类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鹏洲倪长健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投影寻踪动态聚类综合评价
再论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被引量:20
2012年
系统地总结了现有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重新甄别了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制,深入分析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核心内涵,据此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新定义,即自然灾害风险是由自然灾害系统自身演化而导致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结合定义的相关规则,对自然灾害风险新定义进行了符合性验证。新定义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灾害风险本身的认识,而且明确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
倪长健王杰
关键词:不确定性
高桥公式在拉萨地区的适用性及其修正被引量:13
2012年
选用1993—1999年拉萨站资料,通过比较多种计算方法得到的潜在蒸散量、高桥浩一郎在1979年提出的基于温度和降水量计算蒸发量的公式所得到的蒸发量以及中日季风试验资料的观测值可知:受温度、水分及相对湿度的影响,潜在蒸散量在5月达到最大值,而蒸发量的最大值则出现在7月。由于青藏高原存在冻土及融冰化雪的特殊现象,水分来源并不完全依靠于降水,所以由高桥浩一郎公式的计算值与观测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温度越高,差值越大;鉴于温度与该差值呈正比关系,可将温度划分为小于0℃,0~5℃,5~10℃,10~15℃,大于15℃共5个等级,在不改变高桥浩一郎公式原有系数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不同的系数对降水量进行修正,修正后的结果明显好于修正前,与观测值更接近。
付菁范广洲周定文
关键词:青藏高原蒸发量潜热
气温突变对我国四季开始日期的影响被引量:26
2010年
利用我国599个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运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分析了近47年来我国四季开始日期多时空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较一致。全国平均四季开始日期均存在20年左右的周期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末表现出明显的春、夏季提前,秋、冬季推迟的趋势。在第一主周期的时间尺度上做小波变换后,各个区域的变化趋势与全国平均基本一致。但仍存在一定差异,2005—2007年东北的夏季偏迟,2004—2007年西北的冬季偏早及华南的春季偏迟,2003—2007年高原地区也有春季偏迟的现象,结合其他季节的变化,这些地区四季的变化特征与温度的变化仍有较好的对应。
郁珍艳范广洲华维周定文赖欣刘雅星
关键词:小波分析全球变暖
近47年中国夏季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以中国596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的夏季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47a中国夏季降水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得到夏季全国和8个区的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序列。按小雨、中雨、大雨及暴雨降水强度分类,探讨了不同强度降水在我国降水变化中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总体夏季除降水频率呈减小趋势外,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都呈增加趋势;西北西部在8个区域中的变化相对显著。降水量的增加是小雨级别降水频率和中雨以上级别降水强度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东北、华北、西北东部降水减少主要是小雨降水频率减少的结果;长江中下游和华南降水量增加主要是大雨、暴雨降水频率和暴雨降水强度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南降水减少主要是小雨降水频率减少的结果。各区及全国夏季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大多在90年代有所增大,在2000年后又有所减小。与1970年代末的气候跃变相对应,各区及全国降水频率、降水强度的跃变均发生在1970年代末或1980年代初。
赖欣范广洲董一平华维刘雅星郁珍艳周定文
关键词:降水总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
Research for length change of four seasons over China in recent 47 years被引量:1
2011年
Using daily temperature data from 599 Chinese weather stations during 1961-2007, the length change trends of four seasons dur- ing the past 47 yea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out the region, four seasons' lengths are: spring becomes shorter (-0.8 d/10yrs), summer becomes longer (3.2 d/10yrs), autumn (-0.5 d/10yrs) and winter (-1.6 d/10yrs) becomes shorter. This trend is different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namely it is very obvious in northern than southern China, and also remarkable in eastern than western China. Summer change is most obvious, but autumn has little change comparatively. This trend is highly obvious in North, East, Central and South China. In the Southwest star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summer becomes longer and winter shortens. The trend in the Plateau region since the 1980s is that spring becomes longer and winter shortens.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increased during the past 47 years, and the change of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precedes seasons' length. Thus,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length change of seasons.
ZhenYan YuGuangZhou FanWei HuaDingWen ZhouXin LaiYaXing Liu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