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473)

作品数:12 被引量:26H指数:2
相关作者:赵国强刘芳范新娟刘大伟唐芳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南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6篇干细胞
  • 5篇细胞移植
  • 4篇衰竭
  • 4篇卵圆细胞
  • 4篇间质干细胞
  • 4篇骨髓
  • 4篇骨髓间质
  • 4篇肝癌
  • 4篇肝细胞
  • 3篇骨髓间质干细...
  • 3篇分化
  • 3篇肝功
  • 3篇肝功能
  • 3篇肝衰
  • 3篇肝衰竭
  • 2篇代偿
  • 2篇移植后
  • 2篇实验性肝癌
  • 2篇体外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附属...
  • 9篇中山大学
  • 4篇南华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湖北省肿瘤医...

作者

  • 12篇赵国强
  • 10篇刘芳
  • 7篇刘大伟
  • 7篇范新娟
  • 6篇唐芳
  • 5篇刘青波
  • 5篇陈少红
  • 4篇向锦
  • 3篇陈琼荣
  • 2篇孙丽霞
  • 2篇杨迪
  • 2篇薛玲
  • 2篇成娜
  • 1篇洪海
  • 1篇吴秋良
  • 1篇张萌
  • 1篇车丽洪
  • 1篇吴惠茜
  • 1篇胡瑞德
  • 1篇匡亚玲

传媒

  • 4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癌症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肝功能重建被引量:9
2011年
背景:细胞移植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而理想的细胞源和最佳的移植途径一直是各实验室不断研究的目标。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重建的影响和最佳移植途径。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胺作为肝脏毒剂,构建雌性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以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细胞源,通过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两种途径植入肝衰竭大鼠,动态检测多项肝功能血生化指标。并以sry基因为分子标志,采用PCR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内的存活状态。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均可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提高白蛋白合成能力,改善肝功能,降低动物死亡率。经腹股沟静脉移植组死亡率低于经脾内移植组。移植后7~30d在受体大鼠肝脏内均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的存在,而相应对照组未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结果表明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受体肝脏内存活。③经腹股沟静脉移植操作简便易行,死亡率较低,是较好的细胞移植途径。
刘芳陈少红刘青波范新娟唐芳赵国强
关键词:肝衰竭细胞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脾内移植
骨髓间质干细胞肝向诱导分化前后肝功能代偿能力的比较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同分化状态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肝功能重建的影响,并进行综合比较评估。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胺(D-gal)构建的雌性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后大鼠,随机分为4组:BMSCs移植组,幼稚肝细胞移植组,成熟肝细胞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结合多项血生化指标对不同分化阶段BMSCs的肝功能代偿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以sry基因为分子标志,采用PCR技术检测植入细胞在受体动物体内的存留状态及定位情况。结果各组肝衰模型动物经细胞移植后,所测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均有显著变化。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明显下降,白蛋白(ALB)的水平有所上升。各移植组之间相比,诱导至成熟肝细胞状态的细胞无论对肝功能的改善或是降低动物死亡率,效果均为最优。细胞移植后的第30天,仍能在受体动物肝脏内检查到sry基因信号。结论体外诱导分化至不同阶段的BMSCs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代偿衰竭肝脏的功能,而诱导分化至成熟状态的细胞对肝功能的代偿能力最强,可作为代偿肝功能的重要细胞源之一。
刘芳陈少红刘青波范新娟唐芳刘大伟赵国强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肝衰竭细胞移植
应用SELDI-TOF-MS技术对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应用SELDI-TOF-MS技术对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内蛋白质表达谱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促使骨髓间质细胞向肝细胞方向分化的分子基础。方法:采用2种不同蛋白质芯片CM10和IMAC3先对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进行吸附分馏,后置入蛋白质芯片阅读机,用激光解吸和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检测被富集到芯片样品点上的蛋白质,对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和正常大鼠血清间的蛋白质表达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损伤大鼠血清能诱导骨髓间质细胞向肝细胞方向分化。蛋白质芯片-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结果显示,CM10芯片共捕获到9个差异蛋白峰,其中有6个蛋白表达峰的峰值在肝损伤实验血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其质荷比(m/z)分别为3480、7888、8275、8528、15101和15787;另有3个蛋白表达峰的峰值在肝损伤实验血清中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其质荷比(m/z)分别为8833、12039和12720。IMAC3芯片共捕获到5个差异蛋白峰,其中有3个蛋白表达峰的峰值在肝损伤实验血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其质荷比(m/z)分别为3481、15105和15792;另有2个蛋白表达峰的峰值在肝损伤实验血清中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其质荷比(m/z)分别为9018和11593。结论: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内确实存在差异表达蛋白,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很可能是决定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方向的"信号分子"。
范新娟洪海唐芳刘芳陈少红赵国强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肝损伤
骨髓间质细胞和非骨髓间质细胞源细胞移植后机体免疫反应差异的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比较骨髓间质细胞(BMSCs)和非骨髓间质细胞源细胞移植后体内的免疫反应特征。方法:选用SD大鼠和新西兰大白兔作为细胞移植的受体动物,分别将大鼠BMSCs和肝细胞株BRL经静脉和皮下植入动物体内,通过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变化及皮下移植位点组织病理学特征,揭示2种细胞移植后体内的免疫反应差异。结果:无论在同种异体移植组或异种交叉移植组,BMSCs所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强度均低于BRL移植组,动物对BMSCs移植的免疫反应较为迟钝;而单核细胞的增殖能力则是BMSCs移植组高于BRL移植组。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未在移植位点附近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结论:由BMSCs引发的免疫反应强度低于BRL,在细胞移植中抵御免疫排斥的能力要优于BRL。
刘芳刘大伟范新娟唐芳孙丽霞赵国强
关键词:骨髓间质细胞细胞移植免疫反应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代偿肝功能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对肝脏功能的代偿能力。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胺(D-gal)作为肝脏毒剂,构建SD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通过腹腔移植分别植入微囊化肝细胞和游离肝细胞。结合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多项血生化指标以及模型动物生存率比较,评估植入细胞对肝功能衰竭的代偿能力。结果细胞植入后12 h开始对模型动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ALB产生影响,其影响力在细胞植入后24-48 h达到高峰。对比游离肝细胞,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对各项肝生化指标的改善尤为明显,且动物的存活率最高。结论微囊化肝细胞腹腔内移植有助于提高药物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存活率,可明显改善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大鼠的肝功能。
孙丽霞刘大伟刘芳范新娟赵国强
关键词:肝细胞微囊化肝衰竭
卵圆细胞标志分子在肝癌细胞株BEL-7402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2年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发生与卵圆细胞之间的分子关联及诱导分化前后的变化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酶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卵圆细胞的多种标志分子CK7、CK8、CK18、CK19、AFP及GGT在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中的表达状态,并观察BEL-7402诱导分化前后各种标志分子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 BEL-7402中CK7、CK8、CK18、AFP及GGT表达阳性,CK19表达阴性,与卵圆细胞向肝细胞分化早期阶段的分子表达谱相似。BEL-7402诱导分化前后各分子标记物及GGT酶活性的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 BEL-7402与卵圆细胞在分子表达谱上有高度相似性,提示肝细胞癌的发生与卵圆细胞之间存在重要关联。在诱导分化过程中,BEL-7402标志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要晚于其在细胞周期方面的变化。
杨迪成娜刘大伟刘芳向锦赵国强
关键词:肝细胞癌卵圆细胞生物学特征
PKC信号通路在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与卵圆细胞增殖转化的关系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实验性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PKC-α和C-Jun的表达与卵圆细胞生长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诱癌剂3-甲基-4-甲基氨偶氮苯(DAB)饲喂SD大鼠构建肝癌模型,分别用斑点杂交检测PKC-α mRNA及用Northen Blot检测C-Jun mRNA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几个阶段(第4周、第8周、第14周、第17周、第24周)的表达,并用薄层色谱仪线性扫描进行半定量。【结果】在第4周,诱癌组肝脏汇管区出现少量卵圆细胞,同时诱癌组肝脏可检测到PKC-α和C-Jun mRNA的表达。更有意义的是,诱癌组PKC-α和C-Jun mRNA的表达强度及卵圆细胞的数量随着实验的进程从第8周开始急剧增加,持续经过第14周并在第17周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同时在第17周出现不典型增生的卵圆细胞及多灶性肝细胞癌和胆管上皮细胞癌。在第24周,诱癌组肝脏出现大片肝细胞癌和胆管上皮细胞癌,但几乎看不到正常和不典型增生的卵圆细胞,同时PKC-α和C-Jun mRNA的表达强度急剧减弱,因此,在整个诱癌过程中,PKC-α和C-Jun mRNA表达的变化曲线与卵圆细胞的增殖及恶性转化基本一致。【结论】在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中卵圆细胞可能是肝癌的始动细胞,PKC-α和C-Jun在卵圆细胞的增殖和恶性转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由此推测PKC-α和C-Jun的过表达是肝癌形成的前期事件。
向锦吴秋良陈琼荣匡亚玲陈健智赵国强
关键词:肝肿瘤PKC-Α
卵圆细胞在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演变特征被引量:9
2007年
背景与目的:卵圆细胞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至今还不十分明了。本研究拟通过动态的方法观察卵圆细胞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揭示卵圆细胞与肝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构建实验性肝癌的大鼠诱癌模型,运用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爱新蓝特殊染色等方法,动态观察卵圆细胞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演变规律。结果:HE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诱癌的第4周即可见散在的卵圆细胞在门管区附近出现,卵圆细胞OV-6免疫染色呈阳性。在诱癌的第8周和第14周,OV-6阳性细胞逐渐增多,并向肝小叶实质内深入,将肝组织分割成假小叶状。到诱癌的第17周和第24周,多个癌灶出现,同时OV-6阳性细胞的总体数量下降,癌灶内可观察到OV-6阳性细胞。爱新蓝特殊染色显示,诱发的肿瘤属混合性肝癌,其中胆管上皮细胞癌爱新蓝染色呈阳性,肝细胞癌染色呈阴性。结论:卵圆细胞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陈琼荣向锦廖冰刘青波车丽洪薛玲赵国强
关键词:实验性肝癌卵圆细胞
肝损伤组织萃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诱导分化作用初探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肝损伤组织萃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影响,探讨肿瘤诱导分化治疗的新途径。方法:以肝损伤模型动物的肝组织萃取物为诱导剂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进行诱导分化,动态观察肝癌细胞形态特点、MTT生长曲线以及细胞周期分布等生物学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在肝损伤组织萃取物的影响下,肝癌细胞增殖及生长速度减慢,G0/G1期细胞数增加,S期细胞数下降,增殖指数(PI)降低。结论:肝损伤组织萃取物可以影响肝癌细胞BEL-7402的分化状态,促进细胞分化,降低肿瘤特性,显示出作为肿瘤诱导分化剂的重要潜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成娜刘大伟刘芳向锦杨迪赵国强
关键词:BEL-7402细胞诱导分化治疗
卵圆细胞体外扩增过程中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体外大量扩增卵圆细胞并保持其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的细胞培养方法.方法用RPMI 1640加上15%的胎牛血清和终浓度为20μg/L表皮生长因子(EGF)培养卵圆细胞株OC3,每隔5代收细胞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细胞化学、酶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OV-6、c-kit、γ-谷氨酰转肽酶、胎盘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2型丙酮酸激酶、L型丙酮酸激酶和白蛋白等分子标志物.结果卵圆细胞株OC3在体外大量扩增,不同程度表达OV-6、c-kit、γ-谷氨酰转肽酶、胎盘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2型丙酮酸激酶等幼稚肝细胞的生物标记,而不表达L型丙酮酸激酶和白蛋白这类成熟肝细胞的分子标记.结论用RPMI 1640加上15%的胎牛血清和终浓度为20μg/L的鼠源性EGF,在体外能大量扩增卵圆细胞株OC3,至第79代仍有很高的增殖活性,同时仍保留肝内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陈琼荣刘芳赵国强薛玲胡瑞德吴惠茜张萌
关键词:肝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