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5023)

作品数:10 被引量:145H指数:8
相关作者:李国平黄楚惠毛文书王谦谦宋雯雯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低涡
  • 6篇高原低涡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降水
  • 3篇暴雨
  • 2篇低涡结构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水汽
  • 2篇水汽通量
  • 2篇强降水
  • 2篇位涡
  • 2篇涡度
  • 2篇西南低涡
  • 2篇梅雨
  • 2篇江淮梅雨
  • 2篇值模拟
  • 1篇低频振荡
  • 1篇地表
  • 1篇地表热通量

机构

  • 12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四川省气象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重庆市气候中...
  • 1篇内江市气象局
  • 1篇四川省专业气...

作者

  • 10篇李国平
  • 3篇黄楚惠
  • 2篇宋雯雯
  • 2篇王谦谦
  • 2篇陈功
  • 2篇毛文书
  • 1篇张鹏飞
  • 1篇刘晓冉
  • 1篇陶丽
  • 1篇朱克云
  • 1篇李跃清
  • 1篇张朝辉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年份

  • 1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的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应用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两例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发展过程及其结构演变,揭示出高原低涡结构特征的若干观测事实。在此基础上借鉴研究类热带气旋低涡的方法,将暖性青藏高原低涡视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作用,且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柱坐标系中的线性化涡旋模式,得出边界层动力作用下低涡的流函数解,重点讨论了地面热源强迫和边界层动力"抽吸泵"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的作用。研究认为,由于边界层加热和摩擦的共同作用,高原低涡的温度场呈暖心结构。热源强迫的边界层低涡的散度场存在一个动力变性高度,该高度的位置与边界层顶高度有关。通过边界层动力抽吸作用,当边界层顶有气旋性涡度时,能引起边界层低涡的水平辐合运动和随高度增强的上升运动,并可加强低涡的切向流场;如果低涡的中心区域为"内冷外热"型加热分布,则热源强迫的低涡中心区域下层为辐散气流和随时间减弱的切向流场,上层为辐合气流和随时间增强的切向流场,并伴有下沉运动,从而有利于形成涡眼(或空心)结构,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低涡中心为少云(或无云)区,即这类高原低涡具有与台风类似的眼结构,因而可视为类热带气旋涡旋的新例证。最后通过高原低涡的简化模型对低涡所含的波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高原低涡中既含有涡旋Rossby波,又含有惯性重力波,即低涡波动呈现涡旋Rossby-惯性重力混合波特征。
李国平刘晓冉黄楚惠陈功宋雯雯
关键词:高原低涡热源强迫
青藏高原西部地表热通量输送的低频特征被引量:8
2009年
以1997年9月—1998年10月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自动气象站(AWS)近地层连续观测的梯度资料为基础,计算了高原西部地面感热通量、蒸发潜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应用Marr小波变换重点分析了地表热通量输送以及与此相关的降水量、土壤湿度和土壤热通量的周期振荡特征。结果表明:地面感热具有明显的30~60天低频振荡,并且在夏季存在准8天的中期振荡;蒸发潜热和降水量以准双周振荡为主。土壤热通量以30~50天低频振荡为主,夏季还存在准8天的中期振荡;土壤湿度在冬季呈现明显的30~50天低频振荡,夏季则为20~30天的低频振荡。
张鹏飞李国平尹建昌
关键词:青藏高原西部地表热通量降水量土壤湿度低频振荡
一次引发四川盆地南部暴雨的西南低涡湿旋转量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利用NCEP逐日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7月30~31日一次四川盆地南部强降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西南涡在700hPa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当发展极强时,甚至在500hPa也出现闭合环流;西南低涡涡区内均有降水发生,强降水中心位于涡区东北侧。低层水汽通量散度负值辐合区的分布不仅对相应时段降水落区指示较好,而且对于未来6h雨区分布也有一定参考性,可作为短临预警指标。强降雨区与强正涡度辐合上升运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低层湿位涡的负值区对降水落区指示较好,强降水区出现在中高层正值MPV1下沿最强区,以及MPV2正负值交界区。
张朝辉李国平黄楚惠
关键词:强降水
江淮梅雨丰、枯梅年水汽输送差异特征被引量:13
2009年
利用江淮流域1954—2001年梅雨量资料和美国NCEP/NCAR 1954—2001年逐日高度场、风场、比湿场和地面气压场资料,网格距2.5°×2.5°,采用模糊聚类、合成分析等方法,详细讨论了江淮梅雨丰、枯梅年垂直积分的整层纬向、经向和水汽通量输送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梅雨量指数能很好地揭示出江淮流域梅雨量的丰枯;丰梅年西太平洋副高南侧的偏南气流和其北侧的偏北气流水汽输送显著增强,越赤道气流抵达北半球后,集中在10°N附近,40~130°E范围内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向北偏东方向伸展,与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相汇合,在我国的江淮流域-日本列岛南部形成一条水汽通量距平≥55 kg/(m.s)的强水汽输送带;丰梅年水汽通量散度距平表明:整层水汽通量辐合比枯梅年明显加强,为江淮梅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有利于江淮梅雨的异常偏多;枯梅年则反之。
毛文书王谦谦李国平朱克云
关键词:江淮梅雨模糊聚类水汽通量水汽输送
高原低涡结构特征模拟与诊断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二重嵌套的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5年7月28-29日的一次高原低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对此次低涡的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MM5模式对此次低涡过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模拟出的位势高度场分布和涡度场结构与实况基本吻合。此次高原低涡具有同热带气旋相似的涡眼(空心)结构和暖心结构。在流场上,高原低涡在涡眼区下层表现为辐散下沉运动,上层为辐合上升运动;而在涡心四周下层表现为辐合上升运动,上层为辐散下沉运动;在涡度场上,高原低涡下层为正涡度区,上层为负涡度区。
宋雯雯李国平
关键词:气象学天气动力学高原低涡数值模拟暖心
WRF模式边界层方案对高原低涡模拟的评估检验
基于新一代中尺度气象数值模式WRF Version3.2.1,利用三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方案、MYJ方案和ACM2方案),对2009年7月29~30日一次青藏高原低涡东移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的比较试验,初步分析了高原...
周强李国平
关键词:高原低涡边界层参数化方案WRF
文献传递
一次西南低涡诱发川南特大暴雨的综合诊断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NCEP/NCAR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8─10日发生在川南地区的西南低涡暴雨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高度场上小槽与700hPa西南低涡缓慢东移;流场上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垂直速度场上维持有较强烈的上升运动;这些都为暴雨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对流层低层假相当位温随高度降低,有不稳定能量的存在,易于触发暴雨。(3)湿位涡分析得出,MPV1垂直结构呈正负值叠加的配置是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强降水落区基本位于MPV1正负值交界的等值线密集带;MPV2的增大可使对流运动和降水加强。
陶丽李国平
关键词:西南低涡暴雨湿位涡
对流涡度矢在诊断西南涡暴雨中的应用
对大尺度大气运动来说,位涡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动力示踪物。因为在笛卡尔坐标系中位温面与水平面是近似平行的,涡度矢量和位温梯度矢量的交角较小,两个矢量点乘的积是明显的。但是在中小尺度大气运动以及深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
陶丽李国平
关键词:对流涡度矢量暴雨
文献传递
近20年来青藏高原低涡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2年
青藏高原低涡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产物,是夏季高原上的主要降水系统,而东移出高原的低涡,又往往引发青藏高原下游地区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领域中有关高原低涡系统的若干进展做了简要综述,初步总结了各类研究涉及的重要问题及主要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高原低涡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加强的几个研究方向,分别是:(1)高原地区的资料丰富与完整程度依然不足,有必要进行各种加密观测试验和大规模科学考察试验来获取更全面的资料。同时进一步加强资料的分析与综合应用,会对高原低涡天气气候与活动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2)在高原低涡生成与发展的研究方面,目前明确了低涡作为青藏高原特殊的天气系统,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它的产生、发展以及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是不同个例以及同一个例的不同阶段,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有何区别,影响是否具有普遍性等问题并未圆满回答,还需继续深入研究;(3)高原低涡并非一独立存在的系统,其自身的发展变化以及东移过程也受诸多其他系统的影响,目前对高原低涡与高原500hPa切变线、西南低涡等其他系统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多数仅讨论两系统之间的外部关系与相互影响,多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问题也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4)不能忽略有些在高原上强烈发展但消亡而并未移出高原的低涡系统,这些高原低涡也可能通过波动传播的机制,诱发下游的天气变化;(5)理论研究是高原低涡研究的难点,但对于提高对低涡发生发展的认识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提升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天气预报的能力;(6)了解模式在高原地区的局限性。同时,也应该利用卫星、雷达和加密观测资料进行同化模拟试验,提高模拟效果,用好数值模式这个有用的分析�
陈功李国平李跃清
关键词:高原低涡
江淮梅雨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被引量:26
2008年
江淮梅雨是我国夏季风雨带向北推进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利用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江淮地区1954-2001年人梅日期、冉梅日期和梅雨量资料,详细讨论了江淮梅雨丰、枯梅年同期大气环流的差异。结果表明:丰梅年高层100hPa南亚高压呈纬向分布,高压强度增强。中层500hPa极涡强度增强,乌拉尔山高压脊强度增强,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强度增强,蒙古高压增强,东亚大槽位置较常年偏东偏南,120°E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20°~25°N之间。低层850hPa南半球越赤道气流抵达北半球后向北偏西方向伸展,与来自阿拉伯海、盂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在南海北部汇合,在我国江淮流域形成一条准东西向的强风速辐合带,一直延伸到国际日界线附近。丰梅年低层辐合增强,高层辐散增强,高低层抽吸作用增强,垂直运动增强,对流旺盛,有利于梅雨的异常偏多;枯梅年则反之。
毛文书王谦谦李国平
关键词:江淮梅雨水汽通量大气环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