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74098)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王利祥程延祥谢志元李慧卢灿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理学

主题

  • 5篇配合物
  • 2篇分子
  • 2篇苯基
  • 1篇电化学
  • 1篇电化学性质
  • 1篇电致发光
  • 1篇异喹啉
  • 1篇有机电致发光
  • 1篇三联吡啶
  • 1篇铁配合物
  • 1篇谱性质
  • 1篇吡啶
  • 1篇喹啉
  • 1篇吸收光谱
  • 1篇相互作用
  • 1篇联吡啶
  • 1篇磷光
  • 1篇化学性质
  • 1篇构型
  • 1篇光电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福...

作者

  • 3篇程延祥
  • 3篇王利祥
  • 2篇谢志元
  • 1篇陈博
  • 1篇孙伟
  • 1篇王兴东
  • 1篇付宏伟
  • 1篇袁伟
  • 1篇邱东方
  • 1篇张其胜
  • 1篇卢灿忠
  • 1篇李慧
  • 1篇李慧

传媒

  • 3篇应用化学
  • 1篇第十六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芳烃偶联催化剂钯(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芳基交换反应
<正>Suzuki芳烃偶联反应是制备共轭化合物和聚合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由于膦-芳基交换副反应的存在,使得膦配位钯配合物催化偶联反应生成难以分离的副产物、或支化和低分子量聚合物。作为偶联反应过程中通过氧化加成形成的活性...
付宏伟胡盼李静贾恒庆程延祥
文献传递
2-苯基异喹啉及其衍生物铂(Ⅱ)配合物的合成和光谱性质被引量:1
2012年
合成了7种2-苯基异喹啉及其衍生物Pt(Ⅱ)配合物。采用1H/13C NMR、TGA、X射线单晶衍射、CV、UV-Vis和PL等测试方法对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些Pt(Ⅱ)配合物均为平面四方配位构型。室温下,所有配合物在二氯甲烷(DCM)溶液中均发射红光,其中配合物(CzPPiQ)Pt(acac)和(CzPPiQ)Pt(dpm)为标准的红光发射,其发射源于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MLCT)(407、444和463 nm)和配体中心(LC)(353、363和376 nm)的混合激发态。配合物在DCM溶液中的光量子产率为0.02~0.06,寿命为1.78~3.33μs。大位阻外围取代基的引入有效抑制了分子间相互作用。
李慧袁伟王兴东陈博程延祥谢志元王利祥
关键词:分子间相互作用
铂(Ⅱ)配合物的分子构型与光电性能
铂(Ⅱ)配合物(八乙基卟啉铂,PtOEP)是首先被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磷光材料,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经证实铂(Ⅱ)配合物具有可与铱磷光配合物相比拟的光电性能。然而,由于铂(Ⅱ)配合物的平面四方配位构型所导致的聚集淬灭,高...
李慧袁伟贾恒庆程延祥
文献传递
齐聚苯胺修饰的三联吡啶铁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谱和电化学性质
2009年
合成了一系列齐聚苯胺修饰的三联吡啶铁配合物,研究了齐聚苯胺链长、不同取代基等对配合物光谱性质和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配合物[Fe(TPY)2]2+(TPY:三联吡啶),供电子齐聚苯胺单元的引入,使得修饰基团与配合物中心核[Fe(TPY)2]2+之间形成了强的D-A体系,导致配合物1MLCT吸收波长显著红移至594 nm,且摩尔吸光系数增加近5倍。配合物同时具有基于金属中心、三联吡啶配体和齐聚苯胺单元的多个氧化还原过程,强拉电子取代基使齐聚苯胺单元氧化还原峰简并且峰电势明显正移,而正丁基取代基对氧化还原峰电势的影响较小。
邱东方程延祥王利祥
关键词:三联吡啶吸收光谱电化学
Synthesis,structures,photophysical and oxygen-sensing properties of neutral mononuclear Cu(Ⅰ) complexes
Luminescent Cu(Ⅰ) complexe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energy con...
Xiaohui Liu~(a
文献传递
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啶铜(Ⅰ)配合物的结构及发光性质被引量:1
2010年
合成了3个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啶(L)铜(Ⅰ)配合物:Cu(L)2(BF4)(a)、Cu(L)(PPh3)2-(BF4)(b)和Cu(L)(POP)(BF4)(c)(POP为双[(2-二苯膦基)苯基]醚),其组成和结构分别经1HNMR、31PNMR、元素分析及晶体结构分析确证。分子中,中心铜(Ⅰ)离子均为扭曲的四面体配位构型。在除气的二氯甲烷溶液中,配合物均出现261~274nm强π-π吸收,未见明显的Cu→L电荷转移(MLCT)跃迁吸收。配合物的薄膜样品发射蓝绿光,最大发射峰分别在515、476和481nm处,光致发光效率分别为16.0%、12.9%和7.0%。以聚乙烯咔唑(PVK)与配合物b为发光层的多层电致发光器件,当电流密度为1.0×10-3A/cm2时,电致发光的电流效率为0.36cd/A,最大亮度为217cd/m2。
孙伟张其胜程延祥谢志元卢灿忠王利祥
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磷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