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473)
- 作品数:17 被引量:65H指数:5
- 相关作者:杨官娥杨飞牛红军胡嘉琳刘亚妮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医科大学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中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沼泽红假单胞菌生物转化北桑寄生提取物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沼泽红假单胞菌生物转化北桑寄生提取物转化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化学成分随培养时间变化的特点。方法将北桑寄生提取物与沼泽红假单胞菌共同培养,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经过沼泽红假单胞菌生物转化后北桑寄生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经沼泽红假单胞菌生物转化后北桑寄生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规律为转化液上清液中成分减少,沉淀中成分增加,生成了至少4种新的代谢产物,并且成分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0 d时基本达到稳定。结论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以对北桑寄生提取物中成分进行生物转化,转化规律为水溶性化合物(转化液上清液中成分)转化为脂溶性化合物(转化液沉淀中成分),这为沼泽红假单胞菌生物转化北桑寄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邓欢欢耿子英闫鸿宇吴晓敏杨官娥
- 关键词: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生物转化
- 枸杞色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6年
- 枸杞色素是枸杞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也是一种天然着色剂,在医药和食品行业有广阔应用前景。主要综述了枸杞色素的性质和提取方法,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 牛红军杨官娥
- 关键词:枸杞色素稳定性
- 北桑寄生提取液对沼泽红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研究北桑寄生提取液对沼泽红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常规培养基和北桑寄生提取液,培养沼泽红假单胞菌,观察活菌量的变化规律、生长曲线及脱氢酶活性。结果在全量培养基和无常规培养基中,北桑寄生提取液浓度分别为(0~6.25)g/L和(0~12.50)g/L,有利于细菌生长。最佳转化和未转化条件下细菌的脱氢酶活性分别增加9.72和7.20倍,活菌数无明显变化。结论低质量浓度北桑寄生促进沼泽红假单胞菌生长,反之则表现为抑制作用。高浓度北桑寄生提取液可以增强脱氢酶活性。
- 闫鸿羽胡嘉琳毕磊张源杨飞杨官娥
- 关键词: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脱氢酶活性
- 超声波-酶协同提取枸杞总黄酮的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被引量:6
- 2020年
- 以枸杞子为试材,采用超声波-酶协同法提取枸杞子中的总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分析法分析液料比、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和超声时间对枸杞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优化得出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超声波-酶协同提取枸杞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20∶1 mL·g-1、纤维素酶添加量1.0%、酶解时间1.5 h、酶解温度51℃、酶解pH 5.1和超声时间21 min,该条件下枸杞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3%,与模型的预计值基本相符;枸杞总黄酮具有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对Fe3+还原能力,呈抗氧化活性,并且抗氧化活性与质量浓度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 牛红军刘鹏袁文蛟李赫宇杨官娥
- 关键词:响应面分析法
- 微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5
- 2013年
- 通过文献整理对用于中药转化的微生物,微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及微生物转化中药的反应机制进行了综述。微生物体内含有丰富的酶,酶能催化中药成分发生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羟基化反应和糖基化反应等生理生化反应,生成各类目标产物。微生物转化技术能增加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来源,增强中药的药效,减弱中药的毒副作用,把无效中药成分转化为有效成分,促进中药活性成分吸收,降低中药的生产成本,为中药组分代谢机制研究提供辅助手段,实现微生物转化技术应用于中药生产的目标。
- 牛红军王芃杨官娥
- 关键词:微生物转化中药
- 北桑寄生产黄酮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评价被引量:12
- 2022年
- 【背景】北桑寄生(Loranthus tanakae)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含量较高,生物活性较好。由于植物资源短缺,导致其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受限。【目的】从北桑寄生中分离、筛选和鉴定产黄酮类化合物的内生菌,并评估其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方法】以北桑寄生枝条为研究对象分离内生菌,通过显色反应和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筛选产黄酮类化合物的内生菌,并采用NaNO2-Al(NO3)3比色法测定其总黄酮含量。利用清除自由基和抑菌的体外实验来初步评估产黄酮内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共筛选出4株产黄酮内生菌,其中3株为内生真菌,1株为内生细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其分别鉴定为Botryosphaeria sp.(ZC020)、Phoma sp.(ZZ105)、Nemania sp.(ZS042)和Pseudomonas sp.(ZC026)。4株菌中ZC020和ZS042的总黄酮含量较高,分别为(44.58±0.72)mg/L和(31.98±0.18)mg/L(P<0.05,n=3),并且ZS042可产生与北桑寄生植物相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ZC026和ZS042表现出优异的抗氧化活性,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diammonium salt,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72.85%±0.66%(ZC026)、57.01%±0.89%(ZS042)和85.36%±0.75%(ZC026)、88.17%±0.15%(ZS042)(P<0.05,n=3)。ZZ105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从北桑寄生枝条中分离出4株产黄酮类化合物的内生菌,其中有一株为内生细菌。这项工作为北桑寄生黄酮类化合物的生产提供了新的资源,也为其他珍稀药用植物和材料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参考。
- 郑紫云柴书彤陈婕杨虹白红娟杨官娥
- 关键词:内生菌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抑菌活性
- 丹参沼泽红假单胞菌转化液中5个酚酸类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
- 2016年
-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丹参沼泽红假单胞菌转化液中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5种成分的含量,并和丹参对照液进行比较。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岛津InertSustainC18柱(4.6mm×250mm,5μm);甲醇-0.1%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7nm,流速为0.8mL·min^-1,柱温为26℃,进样量为25μL。结果: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分别在20-1000μg·mL^-1,5-200μg·m^-1,5~200μg·mL^-1,5~1000μg·mL^-1,10~20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31%,101.13%,98.81%,103.47%,99.06%。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回收率,可以用于丹参沼泽红假单胞菌转化液中5个酚酸类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为丹参沼泽红假单胞菌转化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 张源关春杰冀蔚佳耿子颖白小红杨官娥
- 关键词:丹参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酚酸类成分
- 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液对铅中毒大鼠尿铅、血铅和粪铅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液对铅中毒大鼠的驱铅作用。方法采用自由饮用醋酸铅水溶液建立铅中毒模型。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液对铅中毒大鼠尿铅、血铅和粪铅的影响。结果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液能显著增加铅中毒大鼠尿铅和粪铅的排出,并降低其血铅水平。结论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液对铅中毒大鼠具有显著的排铅作用。
- 梁艳辉刘亚妮郑庆红杨飞张志平杨官娥
- 关键词:沼泽红假单胞菌铅中毒尿铅血铅
- 枸杞提取液对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考察枸杞提取液对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在不同质量浓度的常规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枸杞提取液,培养球形红细菌,比较球形红细菌的活菌数、生长曲线和脱氢酶活性,考察枸杞提取液对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在培养基中添加枸杞提取液可缩短球形红细菌生长延迟期,使其提前进入指数期和稳定期;当质量浓度为12.5 g/L时,球形红细菌活菌数增加到之前的1.5倍,使球形红细菌脱氢酶活性提高到之前的3.3倍。结论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枸杞提取液可以促进球形红细菌的生长,使球形红细菌生长周期缩短、活力提高。
- 杜文婷韩宝龙刘亚妮李建文李军杨官娥
- 关键词:枸杞光合细菌球形红细菌脱氢酶活性
- 北桑寄生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首次对药用植物北桑寄生叶片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从中筛选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菌株,鉴定此菌株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分离。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内生真菌,对其进行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筛选;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种属;运用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次级代谢产物,波谱学鉴定其结构。从北桑寄生叶片中分离纯化得到29株内生真菌,检测得到一株具有较高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的菌株,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从该菌次级代谢产物中首次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alternariol-5-O-methyl ether(1)、alternariol(2)、cis,cis-9,12-octadecadienoic acid(3)。化合物1和2具有较弱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和3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
- 卢丹丹郑鼎玉陈婕杨官娥
- 关键词:内生真菌抗氧化活性抑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