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302003)

作品数:20 被引量:396H指数:13
相关作者:万力梁四海金晓媚曹文炳陈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9篇生物学
  • 3篇水利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植被
  • 5篇地下水
  • 5篇遥感
  • 5篇NDVI
  • 4篇植被指数
  • 3篇影响因素
  • 3篇小波
  • 3篇小波方法
  • 3篇黄河源区
  • 2篇地温
  • 2篇银川平原
  • 2篇植被覆盖
  • 2篇水资源
  • 2篇浅层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周期
  • 2篇径流
  • 2篇径流量
  • 2篇可持续发展

机构

  • 19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国际地理信息...
  • 1篇云南国土资源...
  • 1篇东京农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8篇万力
  • 10篇金晓媚
  • 10篇梁四海
  • 4篇曹文炳
  • 3篇胡伏生
  • 3篇陈江
  • 2篇王旭升
  • 2篇张建锋
  • 2篇钱开铸
  • 2篇曾亦键
  • 2篇徐德伟
  • 1篇李志明
  • 1篇薛博
  • 1篇葛晓光
  • 1篇陈婷
  • 1篇胡光成
  • 1篇裴超重
  • 1篇陈立
  • 1篇龚斌
  • 1篇吕京京

传媒

  • 5篇地学前缘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现代地质
  • 2篇科技导报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地球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1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源区蒸散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3
2010年
利用空间分辨率为1 100 m的NOAA遥感数据,运用表面能量平衡系统(SEBS)模型,结合当地气象站实际观测数据,计算了1991-2001年长江源区的蒸散量,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了源区各像素点的蒸散量变化趋势,统计分析了蒸散量的多年变化规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和植被指数(NDVI)等主要因素对蒸散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源区蒸散量以6.8 mm/a的速度增加。全球变暖引起的气温、地表温度的升高是蒸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在空间分布上,河流左岸阳坡蒸散量增加,右岸阴坡蒸散量减小;降水量、植被覆盖度分别与蒸散量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源区东南部降水量大,植被相对旺盛,蒸腾作用强烈,蒸散量大;西北部降水量小,植被生长稀疏,蒸散量较小。
裴超重钱开铸吕京京辛元红梁四海万力
关键词:蒸散量植被指数
生态水文学与生态水文地质学被引量:20
2005年
在分析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生态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讨论。生态水文地质学是生态学与水文地质学交叉渗透后形成的学科,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生态状况的定量描述、水文地质条件与生态状况的关系、多重界面水分转换机制及其生态效应、含水层中地下水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生态效应和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其生态响应等问题。生态水文地质学必将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万力曹文炳胡伏生梁四海金晓媚
关键词:生态学水文地质学可持续发展地下水
基于遥感方法的银川盆地植被发育与地下水关系研究被引量:22
2008年
干旱区的水文地质及生态地质环境研究一直是水文地质学的研究热点。从流域尺度上研究地下水变化的生态效应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银川盆地地处干旱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植被的发育与地下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遥感技术在大尺度问题的研究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本文将遥感技术与地下水数据相结合,引入条件植被覆盖率的概念,对银川盆地适宜于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进行了研究,并对适宜水位埋深范围内,水质矿化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银川盆地适宜于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范围为2-4m,在此埋深范围内,矿化度小于2.5g/L时,地下水水质利于植被发育。
金晓媚万力薛忠歧于秋生于艳青
关键词:遥感植被指数地下水银川盆地
黄河源区冻土对植被的影响被引量:46
2007年
黄河源区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打破了高寒植被与冻土环境之间稳定的适应性关系,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在黄河源区多年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冻土与植被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多年冻土埋深通过影响浅层土壤含水量影响植被生长的,多年冻土的埋深与浅层土壤含水率和植被的覆盖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规律.冻土埋深<2 m时,冻土埋深决定浅层土壤含水率,成为影响植被的生长主要因素;埋深>2 m时,冻结层上水水位低、补给量少,冻结层上水水量小,毛细上升高度不能达到植被根系分布的浅层土壤中,植被生长环境干旱化,多数植被生长受限制,这时只有少量根系发达的耐旱植被存活,覆盖率小,一般不超过35%.因此,2 m的多年冻土埋深为“生态冻土埋深”.近20 a来,黄河源区地温长期处于增温状态,多年冻土出现表层融化,形成深埋的或少冰的冻土等现象;部分地带完全融化消失,连续多年冻土变成不连续冻土或岛状冻土.多年冻土退化后,土壤含水量减少,导致植被物种更替、“黑土滩”等退化现象.
梁四海万力李志明曹文炳
关键词:黄河源区多年冻土植被
近22年长江源区植被覆盖变化规律与成因被引量:20
2008年
利用GIMMS-NDVI遥感数据以及植被类型等专题信息,结合遥感图像处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统计分析了1982—2003年长江源地区时间和空间上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形地貌因素与人为因素影响。结果表明:近22a,长江源植被覆盖呈总体增加趋势,而高寒草甸退化较严重,喜湿植被退化快于耐干旱植被,植被的生存环境趋于干旱化。研究结果表明,植被退化受到海拔、坡向、人类活动和地下水位的影响。海拔4400~4600m的较低海拔地带退化最强烈,主要为高寒草甸与高寒沼泽草甸受牧业影响较大;牧业影响半径为24km;道路的影响范围为24km,道路的修建加速了人类对高原植被的破坏作用;阳坡植被呈现趋于稳定和退化的趋势,阴坡植被表现为增长的趋势,降水量增加是源区植被,尤其是阴坡植被变好的重要原因,而太阳光照增强是导致阳坡干旱和植被趋于退化的潜在原因;近河床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植被生长具有稳定的地下水源;在远离河床的一定区域内,地下水易于疏干,植被易于退化,河流影响范围为24km。
陈婷梁四海钱开铸万力
关键词:长江源植被指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
黄河源区枯季基流的周期变化规律与成因被引量:11
2007年
利用小波变换、小波系数方差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沿水文站1955—1999年枯季3月基流量周期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显著周期振幅的不稳定性,计算同周期枯季基流与气象要素的小波系数的相关系数,分析了枯季基流变化趋势及显著周期的气象成因,解释了三次断流的原因.计算结果表明源区枯季基流量存在一个强趋势项、7—8年与3—4年两个显著周期.强趋势项决定了枯季基流量的总体变化规律;受其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源区枯季基流量呈现枯-丰-枯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还表明枯季基流量的强趋势项为气温所致;两个显著周期为降水所致.文章根据地下水、枯季基流及气象要素间的关系,推知源区地下水位变化也存在强趋势、7—8年与3—4年周期.50年代以来,源区地下水位的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规律.1999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源区地下水位仍然较低.
梁四海万力张建锋徐德伟
关键词:地下水小波方法周期
浅层包气带地温与含水量昼夜动态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9
2006年
西北荒漠化地区,包气带中的水分除来自大气降水外,还来自凝结水。凝结水对维持荒漠地区的植被生态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凝结水的形成机制又反映在包气带地温与含水量的昼夜动态过程中。文中报告了室外沙坑浅层包气带地温与含水量观测的实验结果。土壤含水量变化采用原位测试的方法观测,避免了传统称重法产生的干扰和不确定性。实验中对深度0~30cm范围的土壤温度进行了高密度观测。结果表明,温度梯度对水汽的运移起到主控作用,温度梯度方向向下,土壤含水量增加,反之,含水量减少。通过热传导方程对土壤中的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傅立叶级数表示的温度波方程,用于预测不同深度土壤响应地表条件而产生的温度变化。实验中还对近地表微气象以及土壤负压等因素进行了观测。
曾亦键万力王旭升曹文炳
关键词:干旱区包气带凝结水温度梯度
黑河下游径流量与额济纳绿洲NDVI的滞后模型被引量:6
2009年
将黑河下游年度均流量作为激励,将由NOAA/AVHRR卫星数据处理得到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指标作为响应,建立起线性系统模型,从区域尺度模拟了额济纳绿洲植被发育相对于来水量的滞后过程。模型显示出,黑河来水对当年及后5 a的绿洲植被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对次年影响最大,并逐年递减,6 a后滞后效应不明显。分析认为滞后效应受含水层、包气带结构、绿洲范围等物理与几何参数因素控制,是绿洲生态系统具有自维持功能的一个体现。
葛晓光薛博万力胡伏生
关键词:NDVI径流量额济纳绿洲
祁连山以北地区生态植被的变化规律被引量:5
2007年
祁连山以北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致使祁连山以北的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额济纳旗地区由原来的生态屏障沦为沙尘暴的重要发源地。本项研究采用定量遥感技术,应用最新的全球植被指数(GIMMS)作为数据源,对祁连山以北地区1982-2002年间的植被指数变化幅度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的酒泉盆地和张掖盆地,石羊河流域的武威盆地和金昌盆地,多年植被指数呈上升趋势;而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多年植被指数呈负相关,绿洲呈现萎缩趋势,并对绿洲退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金晓媚万力李文梅
关键词:NDVI
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与植被变化被引量:14
2007年
植被状况的变化是反映区域性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地下水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宁夏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是全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省区之一。2000年后,随着宁夏黄河引水量的减小,水资源的不合理应用使银川平原的生态植被出现了退化的趋势。本文利用MODIS-NDVI遥感数据,对银川平原2000~2004年间的植被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引用黄河水量及多年地下水位的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适宜于植被发育的地下水位埋深进行了探讨。
金晓媚薛忠歧余秋生于艳青
关键词:植被变化地下水位银川平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