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MZ018)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张丽梅胡鸿保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功能学派
  • 3篇人类学
  • 2篇中国学派
  • 2篇人类学史
  • 2篇社会人类学
  • 1篇学科史
  • 1篇学派
  • 1篇学术流派
  • 1篇瑶族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学
  • 1篇田野调查
  • 1篇重读
  • 1篇主体性
  • 1篇相关概念辨析
  • 1篇民族史
  • 1篇民族学
  • 1篇民族志
  • 1篇功能论
  • 1篇功能主义

机构

  • 7篇西南政法大学
  • 6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7篇张丽梅
  • 6篇胡鸿保

传媒

  • 2篇思想战线
  • 1篇世界民族
  • 1篇河北学刊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引进与再造——social anthropology在中国被引量:1
2015年
反观学科史,讨论"social anthropology在中国"这样一个话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学人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一直都有主动选择、修正和再造的一面。中国社会学在其草创和初步繁荣阶段确实存在一种人类学传统,这既与功能学派在英国的特殊性有关,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学人引进social anthropology,再造中国本土社会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及创新。总体而言,当前中国社会学在理论和方法方面比人类学更具自觉意识。
张丽梅胡鸿保
关键词:社会人类学社会学功能学派本土化
功能学派与英国人类学的国家传统被引量:3
2012年
人类学存在不同的国家传统几乎是业内的共识。英国人类学的国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功能学派所塑造的。这种传统有若干明显的特征:功能主义的田野作业,个人魅力型的领袖人物,家族特色的学术圈子,"伦敦—剑桥—牛津"三角的学术霸权,与殖民主义的密切关系,等等。这一传统自20世纪20年代起逐步形成,并在整个20世纪一直维持对内对外的深刻影响,成为英国社会人类学当代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基础。
张丽梅胡鸿保
关键词:功能学派人类学史
村庄调查的“志”与“史”——以《盘村瑶族》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盘村瑶族》尽管是《花蓝瑶社会组织》的后续研究,却是一部"史志合璧"之作,堪称建构费孝通"历史功能论"理论大厦的一块厚重奠基石。从民族志撰写与历史文献利用的角度来看,我们对《盘村瑶族》等前辈民族学家的作品,既不能完全依据英美标准"马凌诺斯基式民族志"的尺度来衡量,也不应忽略历史情境、在"主体性"方面予以过度诠释。新中国成立之后到学科重建之前的中国民族研究,对世界人类学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张丽梅胡鸿保
关键词:民族志瑶族民族史主体性
对“马凌诺斯基革命”的重新思考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通过对英国功能学派"史前史"的考察,再联系发生在中国的一些田野调查实践,对"马凌诺斯基革命"进行了重新思考。文章指出:田野调查早已有之,不能将"田野调查革命"和田野调查的起源混为一谈;后来被归功于"马凌诺斯基革命"的许多东西在1922年之前已有表述,我们在承认马凌诺斯基贡献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他承袭了前人的许多遗产;人类学民族志田野工作并非生来便是马凌诺斯基式的,它原本可以有别的样态;现代民族志和功能主义的联合并非逻辑意义上的唯一可能性。
张丽梅
关键词:功能主义
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相关概念辨析——兼谈学术流派与国家传统的关系被引量:2
2014年
英国人类学的传统很大程度上是由功能学派的理论和实践所塑造的。与美国四分支的"文化人类学"相比,英国人类学总体来说对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的关注更为突出,并因此在很多时候被称为"社会人类学"。尽管很多学者在使用中有随意切换的倾向,但"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英国社会人类学"和"英国人类学"绝非同义语,辨明其间的差异、弄清混用的原因对于深入研究来说很有必要。
张丽梅胡鸿保
关键词:功能学派社会人类学人类学史学术流派
学派琐谈——围绕“中国学派”的思考被引量:1
2015年
"社区学派"或"中国功能学派"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史上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学派,还曾被当作"中国学派"的标志。但从学科史的角度来看,学派在正常情况下应呈现一种多元共生现象,范式统一往往不是学术发展与范式转换的自然过程和结果,而是特定意识形态强力作用下的历史产物。区分国际/国内具体场景,认识学派的主观建构性,廓清个人与学派的关系、学派与一国学术传统的差别,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及其学派的划分很有必要。
张丽梅胡鸿保
新旧中国学派之间的李绍明先生——重读《变革社会中的人生与学术》
2013年
近期国内学界对于"中国学派"问题有较多讨论。李绍明在民族学学科发展中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对学科重建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对于建设"中国学派",李绍明身体力行,发表过不少精辟论述。当前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实际,一如李绍明数年前所说,仍无学派可言。我们与其抽象地讨论"中国学派",还不如在建构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传统"方面多做工作。
胡鸿保张丽梅
关键词:学科史民族学中国学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