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08-C)

作品数:16 被引量:213H指数:9
相关作者:赵桂琴刘欢姚拓慕平孙广正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燕麦
  • 5篇除草
  • 5篇除草剂
  • 3篇生物防治
  • 3篇种子
  • 3篇物防
  • 3篇根际
  • 3篇PGPR
  • 2篇燕麦种子
  • 2篇杂草
  • 2篇植物
  • 2篇植物根
  • 2篇植物根际
  • 2篇植物根际促生...
  • 2篇散黑穗病
  • 2篇生育
  • 2篇皮燕麦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自然老化

机构

  • 16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甘肃省农业科...
  • 2篇教育部

作者

  • 14篇赵桂琴
  • 10篇刘欢
  • 7篇姚拓
  • 4篇慕平
  • 4篇孙广正
  • 3篇王国基
  • 3篇张玉霞
  • 3篇马文彬
  • 2篇周向睿
  • 2篇陈龙
  • 2篇刘永刚
  • 2篇马文文
  • 2篇卢虎
  • 2篇胡战朝
  • 1篇岳宏忠
  • 1篇焦婷
  • 1篇罗志娜
  • 1篇侯栋
  • 1篇陈建纲
  • 1篇王婷

传媒

  • 4篇草业学报
  • 4篇草地学报
  • 4篇草原与草坪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对燕麦种子萌发特性及遗传完整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22年
为研究自然老化(2~8年)和人工老化(温度45℃,相对湿度95%,24~96 h)对燕麦种子活力和遗传完整性的影响,比较两种老化方法的差异,本试验以皮燕麦(Avena sativa L.)‘陇燕3号’和裸燕麦(Avena nuda L.)‘白燕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种子活力、细胞膜透性和遗传完整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燕麦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和遗传相似系数均有所下降,电导率升高;ISSR-PCR共检测出108个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78.70%,遗传相似系数在0.5045~0.9730之间;与自然老化相比,人工老化群体的遗传参数明显降低,人工老化96 h的燕麦与未老化燕麦的遗传相似系数仅为0.6812,遗传完整性被破坏,应试燕麦种质的临界发芽率在79.50%~84.00%之间。人工老化对2种燕麦种质遗传物质的损伤比自然老化更大,‘陇燕3号’比‘白燕2号’更耐贮藏,且2个燕麦品种的贮藏时间均不宜超过6年。
黄颖刘欢赵桂琴王绮玉罗建民姚瑞瑞
关键词:燕麦种子老化种子活力ISSR分子标记
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研究被引量:46
2012年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等国家的42个有代表性的饲用燕麦品种及6个裸燕麦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8个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带14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86.1%。由Nei’s指数(h)估测,应试皮燕麦、裸燕麦品种平均变异分别为0.203 6和0.201 5,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估计值为0.325 9和0.305 8;48个燕麦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583 3~0.941 7,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是0.060 1~0.539 0。结果表明燕麦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皮燕麦的遗传多样性高于裸燕麦。根据ISSR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48份燕麦材料分为五大类,来源相同的品种大致聚在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皮燕麦与裸燕麦在遗传相似度0.66处被明显分为2类,与形态学及其他标记分类结果一致,由ISSR揭示的品种间遗传关系与品种实际来源基本一致。
刘欢慕平赵桂琴
关键词:燕麦ISSR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2种除草剂对燕麦产量、杂草防除及后茬作物安全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试验采用前期筛选的2种最佳除草剂仲丁灵和二甲·辛酰溴施用于燕麦田(Avena sativa),调查燕麦鲜草、种子产量及防效,并初步研究不同浓度除草剂对后茬植物出苗率、株高及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后15 d,30 d株防效及鲜重防效表现为施用高浓度二甲·辛酰溴>中浓度二甲·辛酰溴>高浓度仲丁灵。表明与对照相比,所有处理对燕麦产量均有增产作用,2种除草剂都在中浓度增效明显,且二甲·辛酰溴优于仲丁灵。低浓度除草剂处理过的土壤对后茬冬油菜及皮、裸燕麦出苗无影响,在中、低浓度下对后茬成株期株高和鲜重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除草剂对后茬出苗率及成株期生长有抑制作用。仲丁灵中浓度对后茬影响最小,高浓度二甲·辛酰溴对后茬抑制最大。因此建议燕麦田施用40%仲丁灵和40%二甲·辛酰溴分别不超过5625和2025 mL·hm^(-2)。
刘欢慕平赵桂琴焦婷
关键词:除草剂防效鲜草产量种子产量后茬作物
燕麦散黑穗病防治药剂筛选及其对燕麦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为更好的防治燕麦(Avena sativa)散黑穗病(Ustilago avenae),筛选可行杀菌剂并测定其对病原冬孢子萌发及燕麦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水琼脂平板培养冬孢子萌发法和培养皿滤纸发芽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散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影响以及药剂拌种对燕麦种子发芽、干物质重、根系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3.5%喹啉铜悬浮剂对燕麦散黑穗病病原菌冬孢子萌发抑制率为100%,且对种子发芽、干物质积累、根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45%咪鲜胺水乳剂对燕麦散黑穗病病原菌冬孢子萌发抑制率为100%,但其拌种的燕麦种子发芽、干物质积累、根系性状均低于对照;25%嘧菌酯悬浮液、40%氟硅唑乳油、25%苯醚甲环唑乳油对燕麦散黑穗病冬孢子萌发均具有较高抑制作用,且对燕麦种子发芽、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均无影响,其施药剂量分别为75 g·hm^(-2),60 g·hm^(-2)和1000倍液。
张玉霞王国基姚拓马文彬
关键词:杀菌剂燕麦散黑穗病化学防治
自然老化与人工老化对燕麦种子的遗传完整性分析比较被引量:8
2019年
本研究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cid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A-PAGE)方法,测定1~5年自然老化及高温高湿人工老化的皮燕麦(Avena sativa L.)和莜麦(Avena nuda L.)种子的遗传完整性,旨在比较2种燕麦种质在不同老化方式下的遗传完整性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皮燕麦和莜麦种子醇溶蛋白含量和种子发芽率下降,A-PAGE检测到的电泳条带逐渐模糊,数量减少。A-PAGE可检测老化燕麦种子遗传完整性变化,遗传分析共检测到41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性位点占90.244%;皮燕麦和莜麦种质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342~0.996之间。与自然老化相比,人工老化处理群体的各遗传参数下降程度高,老化后燕麦种子遗传多样性降低,遗传完整性被破坏。不同种质之间,莜麦‘白燕2号’在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下的劣变速度和程度均高于皮燕麦‘陇燕3号’。燕麦种子的适宜贮藏年限不宜超过5年。
方青慧刘欢赵桂琴文铜王婷孙守江许铭
关键词:皮燕麦醇溶蛋白
燕麦散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条件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为明确燕麦散黑穗病菌(Ustilago avenae )冬孢子在自然生境中的萌发条件,研究了疏亲水界面、不同温度、湿度、光照时间、pH、碳源和氮源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水界面促进冬孢子萌发,在水琼脂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其萌发。冬孢子对湿度要求较高,RH≥90%时才可萌发,且萌发率较低。光照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酸性条件有利于冬孢子萌发,最适 pH 为4~7,葡萄糖和蛋白胨可促进冬孢子萌发。
张玉霞赵桂琴姚拓王国基马文文
关键词:冬孢子萌发条件
荧光假单胞菌防治植物病害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42
2015年
随着植物病害的日趋严重,生物防治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其中,荧光假单胞菌尤为重要。本研究综述了荧光假单胞菌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培养条件和与其他菌的异同);从不同类群的植物分离到防治病害的荧光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的生防效果(单独使用和与其他菌或物质交互使用的防治效果);荧光假单胞菌及活性物质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荧光假单胞菌在医学、农业和环保领域中的危害。对其风险和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发展前景做了评价和展望。
孙广正姚拓赵桂琴卢虎马文彬
关键词:荧光假单胞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两种真菌病害病原的抑制作用及其鉴定被引量:9
2016年
利用钼蓝比色法、乙炔还原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分离自5种植物根际的19株细菌溶磷、固氮和分泌生长素特性;用平板对峙生长法测定了19株细菌对黄瓜枯萎病菌和小麦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结合菌株形态、生理生化反应,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其中8株优良细菌。结果表明,菌株Bacillus subtilis LM4-3固氮酶活性较高[244.88nmol C2H4/(mL·h)];菌株B.subtilis LHS11-1溶磷能力较强(205.77mg/L);菌株PGRS-3分泌IAA能力较好(40.78μg/mL)。5株菌株能够有效拮抗黄瓜枯萎病菌,其中B.subtilis FX2-1抑菌活性较强(活菌抑制率69.07%,发酵液抑制率51.73%)。7株菌株能够有效拮抗小麦根腐病菌,其中B.subtilis FX2-1抑菌活性较强(活菌抑制率78.17%),B.subtilis LHS11-1发酵液抑制率高达81.52%。其他具有较好促生或拮抗上述两种病原真菌的菌株经鉴定,分别属于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菌株XX1)、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菌株F1-4和LX22)、简单芽孢杆菌(B.simplex,菌株XX6)和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株XX5)。
孙广正姚拓赵桂琴李建宏陈龙刘欢
关键词:黄瓜枯萎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抑菌作用
4种除草剂对皮燕麦、裸燕麦不同生育时期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为探讨除草剂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4种除草剂48%仲丁灵、40%二甲.辛酰溴、72%2,4-D丁酯和75%苯磺隆处理下皮燕麦品种陇燕3号(Avena sativa cv.Longyan No.3)和裸燕麦品种燕2号(Baiyan No.2)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及蒸腾速率(Tr)等光合指标。结果表明:4种除草剂均降低了皮、裸燕麦的SPAD、Pn、Gs、Tr和气孔限制值(Ls);4种除草剂对皮、裸燕麦的影响不同,其中48%仲丁灵和40%二甲.辛酰溴对光合作用影响较小,72%2,4-D丁酯和75%苯磺隆危害较大;皮、裸燕麦间对除草剂的反应存在差异,皮燕麦对4种除草剂的敏感性大于裸燕麦。
胡战朝赵桂琴刘欢刘永刚许维诚陈建纲
关键词:除草剂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燕麦
不同剂量除草剂对皮、裸燕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两种茎叶除草剂(立清和麦喜)在三个浓度下对皮燕麦‘陇燕3号’和裸燕麦‘白燕2号’生产性能指标及不同生育期倒二叶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并通过综合评价,筛选高效除草剂的种类和剂量,以探讨除草剂对燕麦光合生理特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除草剂适宜浓度范围内(立清675~2 025 mL·hm^(-2)、麦喜90~270 mL·hm^(-2)),与未施用除草剂相比,除草剂中、高浓度对燕麦子粒产量有明显促进作用,最高增幅达34.67%。两种茎叶除草剂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为短期刺激效应,在皮、裸燕麦生长前期(分蘖期、拔节期)除草剂对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有所抑制,对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有所促进,且随着除草剂浓度的提高,各光合指标的变幅增大,在两种除草剂高浓度处理下,皮燕麦和裸燕麦生长前期的Pn值平均比对照低42.86%和50.65%,WUE高于对照99.47%和86.44%,开花期后这种影响则逐渐趋于缓和。通过对光合及产量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将13个单项指标转换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最终确定燕麦倒二叶Tr、SPAD、Pn及子粒千粒重可作为除草剂安全高效评价的参考指标,筛选出除草剂麦喜浓度在180 m L·hm^(-2)时效果最佳。
刘欢慕平赵桂琴周向睿
关键词:燕麦光合特性主成分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