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2012ZX08013007)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杨晓东焦光婧杜雄明何守朴孙君灵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棉花
  • 2篇陆地棉
  • 1篇性状
  • 1篇杂交
  • 1篇杂交棉
  • 1篇陆地棉品种
  • 1篇密度研究
  • 1篇棉花品种
  • 1篇棉区
  • 1篇江汉平原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棉种业科技...

作者

  • 4篇杨晓东
  • 3篇焦光婧
  • 2篇余学科
  • 2篇孙君灵
  • 2篇何守朴
  • 2篇杜雄明
  • 1篇董合林
  • 1篇薛中立
  • 1篇李根源
  • 1篇王晓辉
  • 1篇张西岭
  • 1篇黄群

传媒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中国棉花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江汉平原杂交棉适宜种植密度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针对江汉平原棉田种植密度偏稀的问题,研究了该地区杂交棉棉田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密度处理每公顷1.2万、1.95万、2.7万、3.45万、4.2万、4.95万株中以3.45万株子棉产量最高;单株成铃数随密度的增加极显著或显著降低;铃重也以3.45万株.hm-2最高;种植密度对棉花衣分影响较小。经模拟分析,密度为3.76万株.hm-2时子棉产量最高。
杨晓东董合林刘辉
关键词:江汉平原棉花
1978—2007年中国陆地棉品种主要特性变化趋势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研究中国陆地棉品种的遗传性状在不同年代间的变化规律,利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在1978—2007年审定推广的836份陆地棉品种数据库,对陆地棉品种的14个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大棉区品种的单铃重、皮棉产量和比强度三个性状随着年代变迁,呈明显升高趋势,比强度尤为突出;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的种植密度随着年代变迁在逐渐降低,而西北内陆棉区的种植密度在增加;叶色、第一果枝节位、铃形、马克隆值和枯、黄萎病抗性在不同年份间波动较大;生育期、衣分、纤维长度在年代间变化平稳,株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变化趋势也较平稳。研究得出1978年以来中国棉花审定推广品种的农艺性状稳定一致且表现良好,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尤其纤维比强度)有明显改良,在马克隆值和枯、黄萎病抗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焦光婧孙君灵何守朴杨晓东杜雄明
关键词:棉花
1978—2007年三大棉区陆地棉品种特性比较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研究1978—2007年间中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审定推广的陆地棉品种遗传性状变化特点。以《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及品种审定公告为数据源,利用SAS8.0统计软件对839份陆地棉品种的14个主要农艺经济性状进行方差和变化规律分析。纤维长度、衣分、生育期、马克隆值、单铃重等性状在不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差异小,稳定性好,枯黄萎病抗性、叶色和种植密度在各棉区品种间变化差异均很大。西北内陆棉区品种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好,长江流域棉区品种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差,种植密度大小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纤维比强度强弱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且相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大;每公顷皮棉产量高低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特别是新疆棉区有利于发展优质棉,长江流域棉区应加强抗病品种的培育,生态环境差异较大的棉区之间不宜相互引种。
焦光婧孙君灵何守朴杨晓东余学科杜雄明
关键词:陆地棉性状棉区
2014年中棉所系列棉花品种在望江县试验示范效果分析
2015年
从棉花品种农艺性状、早熟性和丰产性等方面分析研究了8个中棉所系列棉花品种在安徽省望江县2014年品种比较试验和示范数据,结果表明,中棉所65、中棉B78、中棉所66、中棉所87四个品种综合性状优异,高产稳产,适应性强,值得大力推广种植。
焦光婧余宏旺张西岭余学科李根源杨晓东黄群王晓辉薛中立
关键词:棉花品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