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2009IK019)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杨光友余华严玉宝古小彬聂华明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甘孜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棘球蚴
  • 4篇细粒棘球蚴
  • 2篇绦虫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种群
  • 2篇种群遗传
  • 2篇细粒棘球绦虫
  • 2篇线粒体
  • 2篇线粒体12S
  • 2篇棘球绦虫
  • 2篇棘球蚴病
  • 2篇S基因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研究
  • 1篇遗传变异分析
  • 1篇遗传多态
  • 1篇遗传多态性
  • 1篇疫苗
  • 1篇诊断抗原

机构

  • 8篇四川农业大学
  • 6篇四川出入境检...
  • 4篇甘孜州畜牧业...

作者

  • 7篇杨光友
  • 6篇余华
  • 5篇严玉宝
  • 4篇聂华明
  • 4篇古小彬
  • 4篇蒋忠荣
  • 3篇延宁
  • 3篇谢跃
  • 2篇付彦
  • 2篇杨德英
  • 1篇王家海
  • 1篇王凝
  • 1篇安晓雪
  • 1篇胡娟
  • 1篇陈世界
  • 1篇王颖旺
  • 1篇周旋
  • 1篇崔鹏博
  • 1篇郝桂英
  • 1篇钟秀琴

传媒

  • 2篇中国动物检疫
  • 2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动物传染...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线粒体12S基因对青海地区细粒棘球蚴种群遗传多态性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本研究旨在分析青海地区细粒棘球蚴的种群基因多态性,为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基础资料。对采自青海地区的42株细粒棘球蚴(33株采自绵羊肝脏,9株采自绵羊肺脏)进行了线粒体12S基因的全序列测序并构建了NJ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样品的线粒体12S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出5种单倍型(即H1~H5),其中以单倍型H5为主(占32株),并且系统发生树分析支持这一结果。单倍型多样性(H)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418、0.000 66,与E.granulosus G1(AF297617)的12S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相似性达到99.86%以上。采自青海地区的42株细粒棘球蚴均鉴定为E.granulosus sensu stricto(基因型G1-G3),在检测出的5种单倍型中,单倍型H1~H4是本地区特有的单倍型。
延宁聂华明蒋忠荣邓世金余华严玉宝达瓦次仁谢跃付彦杨德英郝桂英古小彬杨光友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遗传多态性
基于线粒体12S基因对青藏高原细粒棘球蚴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细粒棘球蚴的种群遗传结构,为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采自青藏高原来自不同地区(青海、西藏、四川)不同宿主(人、绵羊、牛)的58株细粒棘球蚴进行了线粒体12S基因的全序列测序,结合已报道的青海地区42个细粒棘球蚴绵羊株的12S全序列进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56个分离株鉴定为Echino-coccus.granulosus sensu stricto(基因型G1–G3);分析98个青藏高原地区分离株12S序列,包含1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共检测出13个单倍型(ES1~ES13),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381、0.00092。3个地域种群中,四川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最高(0.001353),种群内遗传距离最大(0.00135)。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构建单倍型NJ树和贝叶斯树显示,ES10和ES11形成一个有别于其他单倍型的单倍型类群。单倍型网络显示,单倍型ES1是优势单倍型,其它单倍型围绕它成辐射状,未发现有地理聚类。基因流(Nm值)和遗传分化指数(FST值)显示各地域种群间未形成显著的遗传分化。结论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的基因型为G1-G3型;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种群内及种群间都存遗传多样性,其中四川种群的遗传变异性最大;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种群内变异是种群变异的主要来源;种群未形成地理聚类,遗传分化不明显。
延宁聂华明蒋忠荣邓世金余华严玉宝达瓦次仁孔维淑谢跃付彦杨德英古小彬杨光友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青藏高原
绵羊细粒棘球蚴全血金标渗滤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
2011年
为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诊断家畜细粒棘球蚴病方法,提取绵羊细粒棘球蚴包囊新鲜囊液,盐析囊液抗原,点样于硝酸纤维膜,以胶体金-驴抗羊IgG和胶体金-兔抗鼠IgG为检测标记物,采用垂直流渗滤装置检测绵羊与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小鼠血清和全血特异性抗体。患病绵羊阳性血清及全血检出率在90.91%~94.4%,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血清及全血检出率均为100%;细粒棘球蚴阴性羊血清和全血假阳性率为4.00%-4.59%;与脑多头蚴病血清交叉反应率为28.57%(2/7)。研究结果表明细粒棘球蚴全血金标渗滤法(DIGFA)可应用于绵羊棘球蚴病的诊断与检疫。
余华聂华明严玉宝杨光友陈世界胡娟崔鹏博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金标免疫渗滤法免疫诊断绵羊
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的分子鉴定与遗传变异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探索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变异特点与系统发生关系,为该地区细粒棘球蚴病的分子诊断、流行病学和防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对采自青藏高原的43株细粒棘球蚴的线粒体ND5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序及分析,共鉴定出42个分离株属于细粒棘球绦虫G1型,1个西藏绵羊分离株属于细粒棘球绦虫G6型。G1型分离株中,共有43个变异位点,分为2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40±0.028,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 93±0.001 14,单倍型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 6。单倍型网络图以H9为优势单倍型,其余单倍型围绕它呈辐射状。单倍型歧点分布分析呈单峰,中性检验得到显著的负值。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流行的主要基因型为G1型,且种内变异较小。
胡丹丹王凝钟秀琴王家海延宁阳爱国蒋忠荣郭莉邓世金达瓦次仁孔维淑刘天宇周旋谢跃古小彬杨光友
关键词:细粒棘球绦虫青藏高原分子鉴定
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与抗原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现已报道细粒棘球绦虫有10个基因型(G1~G10),我国仅发现G1和G6。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阶段的Eg95,原头蚴阶段的EgFABP,成虫阶段的EgM9和Eg31分别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用于免疫保护的抗原。其中Eg95基因工程疫苗已经商业化生产,对羊免疫保护率达到了95%以上。
王颖旺杨光友蒋忠荣邓世金
关键词: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抗原疫苗
A型产气荚膜毒素培养工艺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兔魏氏梭菌病是A型魏氏梭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A型魏氏梭菌致病因子是菌体产生的外毒素,其中主要是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A)。如果要生产优质高效的A型魏氏梭菌疫苗,就必须培养出含大量活性的α毒素菌苗。试验采用A型魏氏梭菌菌种,按照不同比例、不同代次菌种接种及培养基中加入糊精、蛋白胨、硫乙醇酸盐物质等方法,对所产生的A型产气荚膜毒素量、生物活性进行了对比,拓宽了A型产气荚膜毒素培养工艺,对临床A型魏氏梭菌菌苗的生产和检验提供了一定地技术指导。
余华余华程跃红邓小红刘丹
棘球蚴病与棘球绦虫病诊断与检疫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1年
棘球蚴病与棘球绦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的一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加强诊断与检疫是防控本类疾病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棘球蚴病的诊断与检疫方法目前报道有:血清学检测及影像学方法;而应用于棘球绦虫病的方法主要有:虫体检查法、粪抗原免疫学诊断和粪源PCR方法。本文论述了各种方法的应用及其存在的不足。
聂华明余华严玉宝杨光友古小彬
关键词:棘球蚴病检疫
细粒棘球蚴病诊断抗原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0年
细粒棘球蚴病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该病的早期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囊液抗原、原头节抗原和囊壁抗原等天然抗原是用于该病诊断的主要抗原,但存在敏感性差、特异性弱等缺点。近年来,人们合成了AgB、Ag5、EpC1、EgTPx等重组抗原,将其用于诊断,并获得了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论文将用于诊断的天然抗原和重组抗原进行了综述。
安晓雪余华严玉宝杨光友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病诊断抗原重组抗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