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CSH017)

作品数:4 被引量:268H指数:4
相关作者:谢桂华杨菊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流动人口
  • 1篇制度歧视
  • 1篇中国流动人口
  • 1篇社会融合
  • 1篇年龄
  • 1篇农转非
  • 1篇青年
  • 1篇住房
  • 1篇住房条件
  • 1篇自我
  • 1篇自我选择
  • 1篇外来劳动力
  • 1篇居住
  • 1篇居住状况
  • 1篇劳动力
  • 1篇户籍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2篇谢桂华
  • 2篇杨菊华

传媒

  • 1篇人口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农转非”之后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研究被引量:47
2014年
利用CGSS2008、2010和2011年的数据,本文将目前城镇劳动力市场中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分为两个群体:经历了从农业户籍到非农户籍转换(农转非)的群体和未经历农转非的群体(出生时即为城镇户籍),并比较了这两个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农转非群体,农转非群体无论是在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还是在拥有管理技术类职业的几率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进一步的考察发现,这种优势并非存在于所有经历了农转非的群体之中,在幼年至青壮年时期获得城镇户籍的人,其未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发展优于非农转非群体,而在青壮年期之后获得城镇户籍的人口则很可能成为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底层。我们因此得出结论,城镇户籍的开放可能只是有利于特定的群体。
谢桂华
关键词:农转非年龄
安居还是寄居?不同户籍身份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研究被引量:80
2013年
文章通过对具有代表性数据的系统分析,描述了流动人口住房空间、住房条件和住房拥有等多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综合探讨了制度性要素和个体要素对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的影响,阐释了分析结果对促进流动人口居住融合的政策意义。总体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无论是城-城流动人口还是乡-城流动人口,总体居住状况都不如本地市民,乡-城流动人口的居屋面积更小、住房设施更差、房屋拥有更低,主要以寄居模式生活在城市,与安居之梦相距甚远。结合其他相关研究结果推断,居住融合可能是目前最难突破的一个制度瓶颈,也是乡-城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在劳动力人口日益消减的情势下,促进流动人口的安居对于流入地吸纳并留住人力资源格外重要。
何炤华杨菊华
关键词:居住状况住房条件流动人口
制度歧视与结构排斥: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职业流动变动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职业是个体经济地位的关键指标,也是群体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北京有着比任何其他城市都多的高端职业,故而一直都是青年流动人口寻求职业发展的重要场域。通过使用多次普查和小普查数据,比较、分析了近三十年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职业地位的纵向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地市民和流动人口的职业地位均得到改善,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较低的职业技能和较少的社会资本,青年人口的职业地位都较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青年乡—城流动人口的职业地位低于年长乡—城流动人口,显示出作为青年人、农村人和外来人的三重弱势。因为制度性和结构性歧视所造成的社会分层被顽固地再生产和维持着。
杨菊华
关键词:流动人口青年制度歧视
中国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回报与社会融合被引量:142
2012年
从移民的自我选择理论和技能转换理论角度,考察并比较了不同户籍性质与流动状态的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回报率,探讨外来劳动力是否可能实现与本地劳动力在经济地位方面的融合。研究发现,外来劳动力多属于正向自我选择式移民;外来非农户籍的劳动力在流入地劳动力市场不存在融合的障碍,其无论在收入还是人力资本回报率方面都高于当地城镇劳动力;外来农民工虽然在流动的初期处于收入劣势,但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其中的高技能者的收入将追上本地劳动力,并实现经济地位方面的融合,但低技能者的收入劣势无法改变。因此外来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融合是一种有差别的融合。
谢桂华
关键词:外来劳动力自我选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