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2JJD7700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2JJD770019)
- 作品数:11 被引量:36H指数:3
- 相关作者:蒋宝麟许小青余子侠郑刚余文都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战后中国的大学校长与大学困境:吴有训在中央大学之进退(1945—1948)
- 2015年
- 吴有训作为无政治背景的纯学者,于抗战胜利前夕接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在学校复员问题、派系问题和战后学生运动等多方因素作用下,在此后近三年时间内,吴有训在中央大学数次提出辞职,造成极大的校政危机,并对校内的政治生态造成影响。吴有训在中央大学的进退经历,折射出战后中国动荡政局中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并昭示着此时期"学术自由"的艰难。
- 蒋宝麟
- 大学、城市与集体记忆:1930年代南京中央大学“大学城”计划始末
- 2015年
- 1932年9月罗家伦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后,开启了该校稳定发展的新局面。除了提升学校教研水平,罗家伦还积极推进学校基础建设。他于1933年向国民政府提出了中央大学从南京市中心迁往市郊、建立"大学城"的计划。该计划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校内外的反对声音十分强烈。最终,该计划因抗战爆发而终止。迁校建立"大学城"的目的,一方面在校舍面积、办学规模和教学品质上凸显"最高学府"的学术地位;另一方面,学校在获得政治资源的同时又远离首都政治中心,保证学校安定的环境。但是,在众多校友及部分舆论看来,中大的迁校计划不仅在地理上抹去了"首都大学"的地位,而且割裂了最高学府的学术传承和"集体记忆"。中央大学"大学城"计划体现出近代中国大学与城市的复杂关系。
- 蒋宝麟
-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集体记忆
- 基督教大学“中国化”意涵与实践的歧异——1930年代燕京大学“百万基金运动”研究
- 2015年
- "中国化"是燕京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其"中国化"转型得益于外部环境与内在逻辑的共同作用,因而更为中国社会所认同。1930年代初,立案后的燕京大学开始推进经费来源的"中国化",以求全面实现"中国化"转型,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为此提供了契机。由于此时美国方面无力为燕大提供经费支持,燕大便在中国社会发起"百万基金运动",希望筹募一百万基金来摆脱危机并进一步推进"中国化"转型。"百万基金运动"以燕大师生、校友为主力,并外扩至中国社会各界。各募集主体均建立相应筹款组织以承担校方分配的定额任务,各方之间协力共进,运动得以分区分期稳步进行。但由于193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局势的不稳,"百万基金运动"未能收到理想效果。而燕大校方和学生对"百万基金运动"及其"中国化"意涵的歧异化理解,则展现了燕大"中国化"转型的复杂多样。
- 陈岭
- 关键词:筹款
-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两次迁都之争被引量:3
- 2012年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的一年多时间里,就迁都问题,南北舆论出现两次热烈集中的讨论。第一次以武汉孙伏园主编的《中央副刊》为主阵地,围绕理想中的首都、如何改造政治上落后的北京、如何建设文化中心北京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928年春二次北伐引发南北新一轮的迁都之争,北方学人白眉初、叶叔衡与南方张其昀、龚德柏等围绕建设北京与南京的优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战。最终因蒋介石为首南方军事政治实力集团介入,社会上的迁都之争才逐步平息下来。透过这两场迁都之争,不仅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社会各界对于建都的分歧,不同团体的观念差异与利益诉求,而且显示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国家与社会的复杂面貌,国家层面的政治统一与社会层面的思想统一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
- 许小青
- 关键词:北伐迁都
- 学人社团、校董会与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治理机制——以上海大同大学为中心(1912—1949)被引量:15
- 2015年
- 大同大学于1912年创办于上海,是近代中国一所办学历史较长,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私立大学。立达学社是大同大学的创办者和经营者,对大同大学的内部治理起决定作用。1928年,大同大学在南京国民政府立案,开始设立校董会。但校董会只是为依照国家规定而设,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有限。立达学社、校董会形成表里共生关系。大同大学极力保持本校权力结构、制度和经费筹措方式的独特性和适用性,但又能设计出一套适应机制以应付国家权力,以保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 蒋宝麟
- 关键词:校董会大学治理
- 抗战时期高校联办的历史解析被引量:8
- 2015年
-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抢占民族战争"文教制高点"并借以维系中华民族高教事业现代化进程于不坠,绝大多数高校在迁徙流转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实行联手合作办学。或两校合并办理,或多校联手合作,或以一校为主而广纳他校抱团渡险,在政府有关政策的支持下、迁地社会各界的支助下和广大师生爱国精神的支撑下,战时高校联办不仅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培养出国家急需的知识人才,而且在战时条件下提升了教研学术质量,对其时及后来我国高校设置的布局亦有所调整。
- 余子侠
-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高等教育高校联合办学
- 抗战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返观被引量:1
- 2015年
- 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在"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方针指导下,国民政府通过重新确定研究生教育应变路向、完善学位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等举措,力图促进其恢复与发展。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战时研究生教育取得新进步:研究院所日益增多、学科布局趋附于合理、培养人数逐渐增加。抗战时期的研究生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探索了研究生教育"中国化"的路向,而且还提升了我国高教事业整体学术水平,促进了高校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 郑刚余文都
- 关键词:抗日战争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度
- 国民政府时期的国家权力与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的治理模式被引量:2
- 2018年
- 大同大学是近代上海的一所知名私立大学,成立于1912年,初名大同学院,1923年改称大学,1928年获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立案之后,该校内部机构、院系课程和经费配置受到国家权力的影响。大同大学的治理模式既体现本校权力结构、制度和机构的独特性和适用性,又能适应国家需要,二者并无强烈冲突。
- 蒋宝麟
- 关键词:国民政府时期大学治理国家权力
- “九·一八”前后国民党文化政策解读被引量:2
- 2015年
-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民党当局借助民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两股思潮,在文化领域确立文化统制政策,加紧文化控制。其宗旨依然是"中体西用"的翻版,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倡导"尊孔读经",借助新生活运动之力,颂扬"礼义廉耻",先后发起筹设中山文化教育馆、并成立了"中国文化学会"和"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将三民主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借助回归传统拓展党化的道义空间,以强化文化的统制的基础;另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大力倡导"提倡理工"和"中国科学化运动",为大规模展开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政策支持。"九·一八"前后国民党的文化政策呈现出专制性、保守性、现代性、多歧性相互杂糅的特点。
- 许小青
- 关键词:国民党新生活运动尊孔读经
- 郭秉文与民国教育界被引量:6
- 2014年
- 郭秉文活跃于民国早期教育界的年代(1914—1925),正值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界亦在民国初期形成具有现代性和国际性的"场域"。郭秉文凭借学缘、地缘、业缘等关系网络,借助现代报刊传媒,广泛传播新教育理念,组织新式教育社团,大力推行新教育实践,郭秉文一跃成为民国新教育运动活跃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影响力远非以一校一地所能涵盖得了。同时,他亦是中外教育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实践者,成为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代言人。他领导塑造的南高—东大,成长为二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与北大一道构成了民国早期中国高等教育"双峰对峙"新景象。1925年郭秉文因东南大学的风潮离开国内教育界,标志着民国自由主义新教育时代的终结,然而他培育的南高学风却及于整个现代中国,影响极为深远。
- 许小青
- 关键词:郭秉文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