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2209)

作品数:9 被引量:127H指数:6
相关作者:武汉李文选王洋姜睿张子言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通化市中心医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软骨
  • 3篇手术
  • 2篇腰椎
  • 2篇入路
  • 2篇椎弓
  • 2篇椎弓根
  • 2篇椎弓根螺钉
  • 2篇椎旁
  • 2篇椎旁肌
  • 2篇椎旁肌间隙
  • 2篇椎旁肌间隙入...
  • 2篇螺钉
  • 2篇肌间隙
  • 2篇肌间隙入路
  • 2篇脊柱
  • 2篇骨折
  • 2篇关节
  • 2篇关节软骨
  • 2篇滚压
  • 1篇多裂肌

机构

  • 10篇吉林大学中日...
  • 8篇天津理工大学
  • 4篇吉林大学
  • 3篇吉林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武警医学院附...
  • 1篇澳大利亚新南...
  • 1篇通化市中心医...

作者

  • 8篇武汉
  • 4篇张春秋
  • 2篇徐强
  • 2篇王洋
  • 2篇张子言
  • 2篇李文选
  • 2篇姜睿
  • 1篇董心
  • 1篇谷长跃
  • 1篇郭勇
  • 1篇佟珅
  • 1篇段德生
  • 1篇秦晓峰
  • 1篇魏君
  • 1篇刘海英
  • 1篇孙翊夫
  • 1篇杨小玉
  • 1篇王鹏林
  • 1篇颜华东
  • 1篇樊瑜波

传媒

  • 3篇Chines...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2008年全...
  • 1篇天津市生物医...
  • 1篇天津市生物医...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组织工程化培养的力学环境(综述)
<正>由于肿瘤、外伤、先天性畸形、感染等原因等造成骨损伤是骨科常见病,是导致伤残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通常有3种植骨方法: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合成替代品修复骨缺损,这些方法各有缺点。其中自体移植临床效果好,保证临...
徐强董心郭勇武汉叶金铎张春秋
rhBMP-2在老年兔后外侧脊柱融合中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通过对老年和青年兔采用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自体骨移植进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手术实验研究,揭示rhBMP2在老年动物脊柱融合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24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3.5~4.5kg,6月龄(青年)和24月龄(老年)各12只。随机分成4组:①青年自体髂骨移植组[ICBG(Y),6只];②青年rhBMP2组[rhBMP2(Y),6只];③老年自体髂骨移植组[ICBG(O),6只];④老年rhBMP2组[rhBMP2(O),6只]。同一天施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术。rhBMP2和自体髂骨分别植入两侧L5-L6横突间。术后3、6周分别处死一半。结果采用手动触诊,X线摄片,CT三维扫描和组织学评估。结果:X线片及三维CT显示rhBMP2组的融合率均高于自体髂骨移植组,而青年各组融合率比老年组高,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显示由于rhBMP2是液态,有流动性,成骨范围较大,不局限于计划融合区。组织学显示老年rhBMP2组成骨面积较青年rhBMP2组小,而且骨小梁结构也不如后者密集。结论:与自体髂骨移植比较,rhBMP2可显著增强老年兔脊柱后外侧融合率和新骨生成量,加快融合时间,可以取代自体髂骨移植。rhBMP2促进骨再生能力受年龄影响。
段兴威武汉谷长跃于彦杨小玉魏君段德生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脊柱融合术骨移植
腰椎椎旁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距离的MRI测量及意义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测量国人腰椎各节段(L1~S1)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的距离,探讨该距离的分布规律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MRI检查的200例腰腿痛患者,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在MRI上测量每位患者L1~S1各节段在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外缘最凸出一点至棘突平分线的距离,采用频数分析、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在不同节段的分布特征,比较不同性别与该距离的相关性。结果:L1/2、 L2/3、L3/4、L4/5、L5/S1椎间盘水平椎旁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的距离均呈现正态分布,相同节段男女间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距离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L1/2~L5/S1椎间盘水平椎旁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6.17±1.87mm、19.91±2.38mm、24.97±2.96mm、29.85±3.45mm、33.56±3.97mm,各节段平均距离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国人腰椎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距离随着节段的升高逐渐缩小,与患者性别无显著相关性,术前MRI测量可为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切口的精确定位提供依据。
王洋武汉张子言孙翊夫李文选
关键词:椎旁肌间隙入路
一种用于软骨培养的双频加载装置
<正>软骨退化或缺损引起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甚至完全丧失关节功能,是骨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采用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和生物材料替代等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治疗,但只是缓解患者疼痛。而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正成为...
徐强刘海英张述卿武汉张春秋
文献传递
人体髋关节的三维重建与有限元多体模型
<正>目的人体髋关节因为疾病和损伤通常需要通过手术进行修复。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手术方案的优劣,因为在髋关节的研究中没有将骨盆的作用考虑在内。已经报道的对髋关节手术后应力分布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植入假体后的人工股柄...
叶金铎张春秋王秀华
文献传递
人类髓核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优化选择被引量:3
2013年
背景:关于人类髓核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不一,所用消化酶组分及消化时间差异较大,如何提高人类髓核细胞获得效率的问题尚未解决。目的:优选人类髓核细胞获取的消化酶组分和消化方法。方法:髓核组织标本取自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成人椎间盘3例。无菌条件下取突出至椎管内的急性创伤后椎间盘组织,可见到外周白色的纤维环和中心胶冻样的髓核组织。按不同混合酶组分划分为2组,Ⅰ组成分为0.2%Ⅱ型胶原酶;Ⅱ组成分为先用0.25%胰酶消化30min,再用0.2%Ⅱ型胶原酶。每组再按消化时间分为2,4h,过夜3个亚组。最后重悬细胞终体积均定位2mL并计数,采用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细胞。观察不同组分酶对分离所得髓核细胞数量、活性及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锥虫蓝染色计数细胞总数及活细胞比值,MTT法测定髓核细胞生长曲线。结果与结论:采用2种不同酶组分进行消化,发现消化时间2,4h时,Ⅱ组消化细胞较Ⅰ组多,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孵育过夜时,Ⅰ组和Ⅱ组的存活细胞率较消化2,4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作用4h时,组织块消失,计数细胞数量最多。提示以Ⅱ型胶原酶为主要成分的Ⅰ组对分离髓核细胞有利,消化时间以4h为宜,该条件具有操作简单,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等优点,可以认为0.2%Ⅱ型胶原酶消化髓核组织块4h为获取髓核细胞的最佳条件。
张子言佟珅颜华东姜睿武汉
关键词:髓核细胞胰酶MT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脊柱结核基因诊断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随着 HIV肆虐及免疫缺陷病患者的增加,全球结核发病有明显上升趋势,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结核患者数居世界第2位,脊柱结核作为常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发病率也明显增加。目前脊柱结核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性治疗情况进行综合诊断[2],现行的实验室诊断和耐药性检测及菌种鉴定方法远不能满足脊柱结核早期诊治的需求,迫切需要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基因诊断作为疾病诊断的研究热点正逐步应用于临床,其对疾病诊断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同,本文将主要从常用脊柱结核基因诊断技术、基因诊断的优缺点及相关研究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钟志伟黄艳彭艳武汉
关键词:基因诊断技术脊柱结核疾病诊断免疫缺陷病诊断性治疗耐药性检测
Paraspinal approach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被引量:28
2011年
目的将由解剖学习和临床的申请探索 paraspinal 途径的优点和指示。解剖数据和 27 个盒子的临床的实践被分析探索在 paraspinal 肌肉和周围的纸巾的结构之间的精确途径的方法,以及 paraspinal 的临床的申请的结果来临。操作时间,血损失,切口长度, X 光线照相术的结果(Cobb 角度, vertebrae 的前面的边的高度) 与在传统的途径对待的 24 种情况中的那些相比。结果完成方面的暴露能被识别在 multifidus 和 longissimus 肌肉之间的自然劈开飞机容易执行。自然肌肉发达的劈开是(1.
JIANG Rui WU Han WANG Jin-cheng LI Wen-xuan WANG Yang
关键词: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背最长肌
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3
2010年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患者68例,采用传统入路胸腰椎手术患者36例,其中单节段腰椎滑脱症18例,胸腰椎骨折18例;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19~72岁;椎旁肌入路手术患者32例,其中腰椎滑脱症16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16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1~68岁。术中测量T12和L4水平椎旁肌入路间隙距中线距离并观察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比较两种胸腰椎手术入路患者手术效果JOA评分、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卧床时间,以及术前术后有关影像学指标变化(Cobb角和椎体前缘相对高度)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自然肌间隙分离显露关节突和横突非常简便;在胸腰段和下腰椎该间隙距中线的距离不同,男性T12水平为(2.1±0.6)cm,女性平均为(1.9±0.7)cm;男性L4水平为(3.7±1.0)cm,女性为(3.3±0.6)cm。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94.1±13.7)min]、出血量[(91.6±16.9)mL]、切口长度[(7.6±0.8)cm]等方面均比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141.8±19.6)min]、出血量[(218.7±32.3)mL]、切口长度[(17.4±2.1)cm]明显减少(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Cobb角和椎体高度的恢复上结果相近,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入路组(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是从自然肌间隙进入分离显露,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损伤小、显露简易清晰等优点,可用于大部分后路胸腰椎手术,是符合微创理念的一种实用手术入路。
姜睿王润森程晓雷王洋李文选武汉
关键词: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胸腰椎手术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in the thoracic spine: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study of computer-assisted navigation and conventional techniques被引量:16
2010年
武汉高中礼王金成李英普夏鹏姜睿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安装技术胸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