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2156)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徐立荣景晓林徐征和殷长帅常军更多>>
相关机构: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地下水
  • 4篇高氟地下水
  • 2篇饮水安全
  • 2篇
  • 1篇饮水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油砂
  • 1篇油砂体
  • 1篇油田
  • 1篇中毒
  • 1篇砂体
  • 1篇胜利油田
  • 1篇数字地面模型
  • 1篇土壤
  • 1篇农村
  • 1篇农村饮水
  • 1篇农村饮水安全
  • 1篇全氟
  • 1篇微相
  • 1篇降氟

机构

  • 6篇济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5篇徐立荣
  • 3篇景晓林
  • 2篇殷长帅
  • 2篇徐征和
  • 1篇付守会
  • 1篇常军
  • 1篇曾乔松
  • 1篇陈广浩
  • 1篇王晓军

传媒

  • 3篇济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曹县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2013年
以山尔省曹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样品采集分析,对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曹县浅层地下水中F-含量范围为0.2—3.2mg/L,超标高氟水呈片状广泛分布;大部分深层地下水F-含量也超出国家饮用水口生标准,需增设除氟设备降氟,才可作为供水水源.高氟的岩石和土壤是本区高氟水形成的物质基础,由于蒸发作用强烈,地形平坦低洼,地下水径流排泄不畅,加上适宜的水化学条件,造成了地下水中F-的累积和富集.此外,农业污染有可能是形成本区高氟地下水的人为原因.
徐立荣景晓林钟鸣刘明生
关键词:高氟地下水
单县地下水中氟的分布及饮水安全
2014年
通过实地调查和水样采集分析,研究山东省单县地下水中氟的分布及高氟水的成因,分析研究区饮水安全现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氟含量超标,氟含量为1.1-3.5 mg·L^-1;影响氟在该区含水层中迁移转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气候及径流条件和地下水化学因素等。针对该区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改水降氟建议。
景晓林徐立荣殷长帅
关键词:高氟地下水饮水安全改水降氟
曹县表层土壤的全氟含量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曹县是地方性氟中毒高发区,为探明曹县地区表层土壤全氟含量的分布规律以及土壤氟含量与水氟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实地采集土壤和地下水样品,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含氟量。结果表明,曹县地区表层土壤全氟含量在325.75~574.25 mg/kg之间,含量波动不大,算数平均值为459.39 mg/kg,且由西向东逐渐递减;其表层土壤全氟含量与地下水氟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曹县地区表层土壤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在对当地氟病的防治中不可忽视土壤因素。
殷长帅徐立荣景晓林
关键词:氟中毒地下水
鲁西南高氟水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鲁西南地区高氟地下水分布广泛,是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严重流行区,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与地层、地貌、气候及地下水径流条件等密切相关;鲁西南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形势严峻,且多为高氟水导致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解决鲁西南高氟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打低氟深水井或修建平原水库积极利用地表水,在无低氟水源区建议采用混凝沉淀法进行饮水除氟,以及加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
徐立荣徐征和钟鸣刘明生
关键词:高氟地下水农村饮水安全
平度市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水样采集分析,对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该区地下水中F-含量范围为0.2~18.6mg/L,高氟水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低洼地区;本区高氟水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高氟地层是形成高氟水的物质基础,地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是3个重要的控制因素;平度市东北部富氟地层经降水淋滤作用,径流补给西南部洼地区,地下水径流排泄不畅,加上适宜的水化学条件,造成了地下水中F-的累积和富集。
徐立荣徐征和常军
关键词:高氟地下水影响因素
胜利油田桩西地区沉积微相的DTM研究
2013年
利用沉积微相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动态分析桩西地区油砂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从微观上研究油气藏的构造及沉积演化机理。认为该地区油砂体从扇跟以朵叶体形式开始沉积,从南向北逐渐过渡到扇中微沉积相和扇端微沉积相。分析沉积微相DTM与储积层的物性、砂体结构和物质成分、剩余油的分布等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油砂体空间分布预测和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付守会王晓军曾乔松陈广浩
关键词:沉积微相数字地面模型油砂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