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07KJD610196)

作品数:6 被引量:54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大鹏黄勇李伟光费忠民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科技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底泥
  • 2篇生物有效
  • 2篇生物有效磷
  • 2篇磷形态
  • 2篇河道
  • 2篇河道底泥
  • 2篇
  • 1篇营养化
  • 1篇水温
  • 1篇内源磷
  • 1篇内源磷释放
  • 1篇迁移
  • 1篇扰动状态
  • 1篇灼烧
  • 1篇磷分布
  • 1篇磷迁移
  • 1篇磷释放
  • 1篇磷形态分布
  • 1篇富营养化
  • 1篇城市河道

机构

  • 6篇苏州科技学院
  • 3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6篇黄勇
  • 6篇李大鹏
  • 3篇李伟光
  • 2篇费忠民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底泥扰动对上覆水中磷形态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0
2009年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底泥受持续和间歇扰动的过程,探讨了扰动作用对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扰动和间歇扰动显著促进了上覆水中的溶解态磷向底泥迁移.持续扰动与间歇扰动作用下,上覆水中溶解性无机磷(DIP)分别在第6h和第24h达到平衡状态,为0.014mg·L-1和0.015mg·L-1,显著低于对照试验(0.04mg·L-1);而溶解性总磷(DTP)则在第6h和第48h达到平衡状态,为0.047mg·L-1和0.045mg·L-1,显著低于对照试验(0.065mg.L-1).持续扰动促进了颗粒态磷(PP)的释放,扰动6h后,PP达到最大值(9.18mg·L-1),随后下降,第24h后,PP稳定在2.18mg·-1左右;而间歇扰动作用下,第2h,PP达到最大值(2mg·L-1),随后下降,第96h后,PP稳定在0.093mg·L-1左右.扰动作用下,TP的变化规律与PP一致.与初始状态相比,持续扰动和间歇扰动作用下,DIP/DTP、DIP/TP、DTP/TP显著下降,而上述该值在对照试验中则基本保持不变,说明扰动导致的底泥再悬浮有利于降低上覆水中溶解态磷的含量.
李大鹏黄勇李伟光
关键词:磷形态底泥
扰动强化河道底泥对磷持留能力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以城市河道上覆水和底泥为材料,研究了扰动对底泥持留磷能力的强化作用,并分析了强化机理。结果表明,底泥扰动促进了上覆水中磷向底泥中迁移。与对照试验相比,溶解性磷酸盐(DIP)和总磷(TP)平衡浓度分别降低了73.02%和42.39%;与原底泥相比,扰动试验底泥中溶解性磷酸盐(DIP)的释放量降低了173.77mg·kg-1,对照试验底泥中DIP的释放量基本保持一致。另外,底泥扰动后,钙结合态磷(Ca-P)含量显著增加,并接近总磷的增加量;而对照试验底泥中,总磷的净增加量比较均匀地分配到弱吸附态磷(NH4Cl-P)、铁结合态磷(Fe-P)、钙结合态磷(Ca-P)中。
费忠民李大鹏黄勇
关键词:底泥城市河道
灼烧对河道底泥中磷迁移转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研究了灼烧河道底泥过程中磷的环境浸出行为以及磷的潜在活性和生物有效性。结果发现,当灼烧温度为150℃时,溶解性活性磷(SRP)的累计浸出量最大(300.05mg/kg),而灼烧温度为750℃时,SRP的累计浸出量最小(184.33mg/kg)。灼烧强化了底泥中NaOH-nrP和BD-P向NH4Cl-P、Al-P、Ca-P的转化。随着灼烧温度升高,这种强化作用明显增加。底泥灼烧温度不同,生物有效磷的形成量也不同。当灼烧温度>550℃时,生物有效磷的形成受到明显抑制;当灼烧温度为750℃时,生物有效磷形成量下降了43.44%。
李大鹏句立展黄勇李伟光
关键词:生物有效磷
不同水温时底泥扰动对不同形态磷分布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研究了江南地区典型水温条件下,底泥扰动对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温条件下,底泥扰动均有利于上覆水中溶解态磷(即溶解性总磷酸盐(DTP),包括溶解性正磷酸盐(DI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向底泥迁移。与对照试验相比,不同水温时的扰动均导致DIP/TP和DTP/TP明显降低。与初始状态(第0天时)相比,扰动导致DIP/TP分别降低了39.61百分点(冬季水温)和17.38百分点(夏季水温),而DTP/TP则分别降低了39.16百分点(冬季水温)和19.06百分点(夏季水温)。相反,对照试验中,DTP/TP分别上升了24.90百分点(冬季水温)和23.37百分点(夏季水温)。这说明底泥扰动促进了溶解态磷向颗粒态磷(PP)的转化。
费忠民李大鹏黄勇
关键词:磷形态水温迁移
底泥扰动状态下内源磷释放过程模拟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为了揭示底泥扰动对内源磷释放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模拟了底泥多次扰动状态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底泥扰动刚结束(0 h),溶解态磷(DIP、DTP)显著降低;底泥扰动结束后(1、6和24 h),溶解态磷发生"滞后释放"。第1 d,在1、6和24 h采样时段,DIP、DTP的"滞后释放量"最大,分别达到20.0 1mg/kg,22.12 mg/kg,16.85 mg/kg和17.21 mg/kg,22.12 mg/kg,9.69 mg/kg。第2 d,该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4.80%~57.87%和42.52%~61.24%。随着底泥扰动次数的增加,溶解态磷的"滞后释放"逐渐转变为"负释放",同时,DIP/TP和DTP/TP逐渐降低。这说明,底泥扰动应该是促进了上覆水中溶解态磷向底泥的迁移和强化了底泥对磷的固定作用,同时降低了水体中磷的可生物利用性。因此推测,底泥扰动延缓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进程。
李大鹏黄勇
关键词:底泥富营养化
静态条件下底泥中不同形态磷的变化规律被引量:4
2008年
上覆水中磷被结合到底泥中时,不同形态磷的数量将会改变,由此导致磷的释放能力和生物有效性被显著改变。以富营养化河道上覆水和底泥为材料,考察了静态条件下,底泥中不同形态磷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潜在活性磷(PMP)含量显著增加,NH4Cl-P、BD-P、NaOH-nrP分别增加了297.68%、10.73%、30.49%。难释放态磷则基本保持不变。潜在活性磷对生物有效磷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4种生物有效磷中的3种(WSP、Olsen-P、AAP)均与其在α<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并且其对AAP形成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推测,静态条件下,当上覆水中磷向底泥迁移时,首先会形成潜在活性磷和生物有效磷。
李大鹏黄勇李伟光
关键词:底泥生物有效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