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作品数:1,349 被引量:7,999H指数:36
相关作者:玉柱马春晖师尚礼王成章白史且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49篇期刊文章
  • 46篇会议论文
  • 2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70篇农业科学
  • 104篇生物学
  • 59篇经济管理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理学
  • 5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66篇苜蓿
  • 244篇紫花
  • 229篇紫花苜蓿
  • 199篇青贮
  • 108篇种子
  • 98篇土壤
  • 85篇牧草
  • 85篇草地
  • 83篇青贮品质
  • 78篇胁迫
  • 72篇草原
  • 70篇燕麦
  • 63篇添加剂
  • 62篇营养品质
  • 60篇营养
  • 57篇发酵品质
  • 54篇性状
  • 54篇饲料
  • 47篇植物
  • 47篇饲用

机构

  • 264篇中国农业大学
  • 123篇甘肃农业大学
  • 105篇内蒙古农业大...
  • 95篇中国农业科学...
  • 90篇兰州大学
  • 83篇四川省草原科...
  • 80篇石河子大学
  • 79篇中国农业科学...
  • 66篇河南农业大学
  • 56篇新疆农业大学
  • 50篇四川农业大学
  • 46篇宁夏农林科学...
  • 41篇西北农林科技...
  • 37篇山西农业大学
  • 36篇西南民族大学
  • 36篇中国农业科学...
  • 32篇青岛农业大学
  • 32篇江苏省农业科...
  • 30篇云南省草地动...
  • 26篇海南大学

作者

  • 110篇玉柱
  • 72篇马春晖
  • 65篇师尚礼
  • 59篇王成章
  • 49篇白史且
  • 40篇李向林
  • 39篇张英俊
  • 34篇张凡凡
  • 33篇万里强
  • 30篇何峰
  • 30篇王旭哲
  • 29篇游明鸿
  • 29篇孙启忠
  • 29篇孙娟
  • 28篇杨春
  • 27篇贾玉山
  • 26篇白春生
  • 25篇薛世明
  • 25篇李达旭
  • 24篇匡崇义

传媒

  • 142篇草业科学
  • 142篇草地学报
  • 133篇草业学报
  • 97篇中国草地学报
  • 64篇草原与草坪
  • 48篇草学
  • 35篇黑龙江畜牧兽...
  • 28篇草业与畜牧
  • 24篇新疆农业科学
  • 21篇动物营养学报
  • 19篇畜牧与饲料科...
  • 18篇宁夏农林科技
  • 18篇中国畜牧杂志
  • 18篇西南农业学报
  • 18篇中国农学通报
  • 17篇草食家畜
  • 17篇中国奶牛
  • 14篇饲料研究
  • 14篇饲料工业
  • 13篇西藏农业科技

年份

  • 52篇2023
  • 64篇2022
  • 104篇2021
  • 150篇2020
  • 136篇2019
  • 133篇2018
  • 126篇2017
  • 122篇2016
  • 94篇2015
  • 85篇2014
  • 98篇2013
  • 89篇2012
  • 96篇2011
  • 58篇2010
  • 9篇2009
1,3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覆雪对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生理特性及抗寒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为明确田间覆雪对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生理特性及抗寒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秋眠型紫花苜蓿肇东(1级)、半秋眠型紫花苜蓿Archer(5级)及非秋眠型紫花苜蓿WL903(9级),测定越冬期间苜蓿的越冬率、根部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抗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抗寒相关基因(CAS 15A、DREB1、NAC3)表达。结果表明:冬季积雪可提高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的越冬率。覆雪状态下紫花苜蓿主根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不覆雪状态;紫花苜蓿DREB1基因的表达量在秋眠型苜蓿(肇东)中最高,CAS15A和NAC3基因的表达量在半秋眠型苜蓿(Archer)中最高。
苏力合张凡凡王旭哲宋磊齐江姣俞雪贺婷婷马春晖
关键词:紫花苜蓿秋眠级抗寒基因
甘肃省天祝县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果被引量:5
2021年
草原作为重要的生态资产与生产资源,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在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草地生态保护、修复和助力牧区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历年统计数据和查阅年鉴等方式获得相关资料,对两轮补奖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梳理,从补奖政策资金、草地生产力及载畜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了政策实施前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两轮补奖政策实施后,天祝县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草地生产力达到2 162.28 kg·hm^(–2),相比补奖政策实施前提高了45.4%;2)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理论载畜量增长了42.98万个羊单位,相比补奖政策实施前提高了54.3%;3)农牧民人均收入从补奖政策实施前的4 012元增加到8 265元。遵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为进一步加强草地生态恢复,建议:1)在平衡禁牧下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态补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确定草原补奖补偿标准;2)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3)建立健全放牧禁牧制度,科学制定草原合理利用计划。
王树青徐义杨坤
关键词:禁牧草畜平衡载畜量祁连山保护区
张家口坝上地区豆-禾牧草混播效果研究被引量:15
2020年
为研究张家口坝上地区豆禾牧草混播草地的建植效果,本试验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月25日在国家牧草体系张家口综合试验站开展同行混播试验。试验设紫花苜蓿+无芒雀麦(MW)、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MP)、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MWP)3种混播组合,豆禾比为3∶7,4∶6,5∶5,6∶4,7∶3共5个混播比例,在紫花苜蓿初花期对建植当年人工草地生物量、牧草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WP组合在豆禾比4∶6处理下产量较高,在豆禾比7∶3处理下品质较好;MP组合在豆禾比3∶7,5∶5处理下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及品质;综合混播牧草品质与产量分析,MW为较理想的混播组合,以豆禾比为3∶7处理表现最佳。综上所述,在张家口坝上地区建立人工草地时,建议采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3∶7的混播处理。
姚泽英李军宋连昭刘春阳姚泽军刘贵河
关键词: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
典型草原返青期土壤温度和水分动态变化被引量:4
2014年
测定了自然条件下2012~2013年典型草原返青期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返青早期(3月1~4月5日)、返青中期(4月5~25日)和返青后期(4月25~5月15日),土壤表层(0~15 cm)平均温度分别为-0.8,6.4和10.4℃,中层(15~30 cm)平均温度分别为1.9,2.8和6.3℃,深层(30~120 cm)土壤平均温度分别为-1.2,0.7和2.7℃。在典型草原返青期,表层土壤温度随空气温度变化较为明显。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随返青期延伸而逐渐降低,中层和深层土壤体积含水量随返青期延伸而逐渐升高。在返青早期,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明显大于中层和深层;在返青中期和后期,中层和深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明显大于表层。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中层和深层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土壤平均温度呈正相关。
买小虎张玉娟张英俊师尚礼黄顶
关键词:典型草原返青期土壤温度土壤水分
宁夏南部山区紫花苜蓿栽培技术
2015年
近年来随着宁夏畜牧业的发展,苜蓿作为宁南山区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扩大养畜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得到广泛种植。但要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还必须执行严格的种植技术。本文对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概述。
王川冯灵霞高婷王锦朱建宁
关键词:紫花苜蓿栽培
利用SSR标记分析高粱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2
2016年
本研究利用15对SSR引物对161份高粱属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对引物共扩增出118条谱带,其中88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P)为75.21%;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变幅为0.612~0.806,平均为0.699。161份高粱属材料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36~0.977,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696,Shannon信息指数(I)为1.393。UPGMA聚类分析显示,161份高粱属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82处可分为3组;129份高粱和苏丹草材料在相似系数为0.671处可分为2组。表明SSR标记可以作为高粱属种间以及种内遗传分化分析的有力工具,被分析的高粱属种质材料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王芳高秋王杰马金星孙娟
关键词:高粱属种质资源SSR
16个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的全株产量与青贮效果综合评价被引量:2
2023年
为筛选黄淮海地区全株青贮玉米适栽品种,以16个玉米品种为试材,测定分析各品种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全株青贮养分含量和发酵品质等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倒伏率外,参试品种间株高、叶片总数、绿叶数、黄叶数、穗位高、茎粗、植株各部分占比等农艺性状差异均显著(P<0.05)。玉米全株产量与叶、茎比重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淀粉含量与籽粒比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与株高和叶片数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籽粒比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大京九26’、‘京九青贮16’、‘京科青贮932’和‘雅玉8号’等青贮专用玉米品种植株比较高大,叶、茎比重高,较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而粮饲兼用玉米品种‘登海605’等籽粒比重大、淀粉含量高,纤维含量低,较青贮专用玉米品种营养价值高。各参试品种均能调制成优质全株青贮饲料,差异主要表现在淀粉、乙酸含量及氨态氮与总氮比值。全株干产量、籽粒产量、养分含量和发酵品质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登海605’、‘德单5号’、‘郑单958’、‘先玉045’、‘YF3240’和‘农大372’的关联度值较高,适宜作为全株青贮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种植。
张进红吴波柏杉杉王国良姜慧新
关键词:青贮玉米青贮品质
不同落粒时间无芒雀麦种子形态与萌发特性
2023年
【目的】不同落粒时间无芒雀麦种子形态与萌发特性,种子脱落是植物为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及种群繁衍而表现出的生存策略,而脱落时间的早晚对种子的发育情况产生重要影响。【方法】以天山北坡中段原生境野生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居群为材料,研究4个不同自然脱落时间种子的长、宽、厚、附属物(外稃长、内稃长、芒长)、种子重量,以及发芽率、发芽势、萌发指数和平均发芽速度,分析自然落粒时间差异对种子形态及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无芒雀麦的落粒率在4次收集时间分别为2.87%、2.55%、2.87%及3.49%;随着脱落时间的推移,种子形态特征整体表现出种子长、宽、厚及种子重量增加,外稃长、内稃长先减后增,芒长呈减小的趋势,芒长较长的种子最容易脱落;随着脱落时间的推移,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萌发指数增加,平均发芽速度减小;落粒率与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1.000。【结论】自然状况下,野生无芒雀麦属于弱落粒性种质;脱落时间的推迟不但使种子大小变大,而且增加了种子的重量,进而提高了种子的萌发能力。
刘文昊靳瑰丽吴雪儿宫珂韩万强
关键词:无芒雀麦种子形态萌发特性落粒性
苜蓿黄酮对雌性大鼠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为了研究苜蓿黄酮对大鼠生长、繁殖及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3个苜蓿黄酮剂量组(120,400,1 200mg/kg)和2个对照组(己烯雌酚0.5mg/kg、空白对照组)。通过化学发光法对大鼠雌二醇(E2)、催乳素(PRL)、孕酮(P)、生长激素(GH)检测,并对大鼠繁殖相关的指标,包括子宫湿重/系数、卵巢湿重/系数、采食量、日增重、产仔数、初生窝重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低剂量的苜蓿黄酮显著提高了性成熟雌鼠的E2水平以及子宫湿重/系数(P<0.05),显著降低了卵巢湿重/系数(P<0.05)。对未性成熟雌鼠,苜蓿黄酮对激素的影响不显著,但中、低剂量组显著降低了子宫湿重(P<0.05)。此外,苜蓿黄酮和对照组比,在采食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性成熟大鼠的产仔数和初生窝重有提高的趋势,中、高剂量组的产仔数和空白对照比,分别提高0.4%和2.2%。中、高剂量组的初生窝重和空白对照比,分别提高5.14%和0.10%,但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配种前灌胃不同剂量的苜蓿黄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性成熟和未性成熟雌鼠的激素分泌和生殖器官的发育,但未能明显改善雌鼠的繁殖性能。
王伟马登坦翟新莹王成章田苗苗严学兵
关键词:卵巢子宫初生窝重产仔数
不同亚麻酸水平及饲料组成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旨在研究不同亚麻酸水平的日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900头60 kg左右,健康状况良好的杜×长×大三元育肥猪作为试验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头猪。5个试验组分别为:对照组(玉米豆粕型);10%苜蓿草粉组;20%苜蓿草粉组;大豆油组(与10%的草粉组亚麻酸水平一致);亚麻油组(与20%的草粉组亚麻酸水平一致)。试验期67 d,其中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10%的苜蓿草粉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20%苜蓿草粉组和亚麻油组,也高于豆油组和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2)2个草粉组的瘦肉率高于两个加油组,也高于对照组,然而其屠宰率下降。3)试验组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以10%草粉组最高,2个草粉组的大理石纹和肉色优于豆油组和亚麻油组。4)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降低了棕榈酸、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提高了亚油酸、亚麻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这些结果表明,在日粮中加入10%的苜蓿草粉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添加苜蓿草粉和植物油均有助于改善肉的品质,其中苜蓿草粉组饲料组成对亚麻酸的沉积效果优于植物油脂。
李欢欢史莹华史莹华刘晓贾泽统王成章
关键词:苜蓿草粉育肥猪胴体性状肉品质
共14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