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象中心自筹基金
- 作品数:24 被引量:571H指数:13
- 相关作者:何立富丁一汇何敏金荣花李峰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农业科学更多>>
- 2003年淮河大水期间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形成特征被引量:9
- 2008年
-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03年淮河大水期间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形成维持机制,结果表明,2003年淮河梅汛期亚洲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的异常活动中,波流作用十分显著。6月上旬,阻高建立前期和维持过程中,上游地区天气尺度波动活跃,欧洲斜压区不断有瞬变动能生成,并在阻塞区向阻高平均流转化。从瞬变涡动的作用来看,上游传播而来的瞬变波不断将较低纬度的低位涡空气向阻塞区输送,有利于阻塞高压的建立维持;平均流则使位涡呈相反形势发展,引导阻塞高压向东频散,削弱了扰动位涡输送的作用,对阻高的维持起到耗散作用。阻高建立前,瞬变涡位涡输送作用强于平均流位涡平流,造成阻塞区位涡降低,有利于阻高生成;阻高维持期间,瞬变涡位涡输送与平均流位涡平流输送量相当;6月25~30日,阻塞高压明显西退,该阶段瞬变涡动明显强于平均耗散作用,引导低位涡场向西移动。研究表明,大气内部的波波作用对阻高的建立维持也十分重要。1波与5波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作用可能是阻高建立维持的决定因素,而天气尺度波动扰动则对阻塞高压的建立、维持和崩溃起到重要的作用。波波作用表明,2003年6月份阻塞高压建立、维持时,尺度较长的波一般从平均动能得到扰动动能的转化,尤其5波,斜压能的转换不但是其能量的来源,同时非线性作用也使得尺度更小或更长的波向其提供能量;阻高衰退时,5波则通过非线性作用向其他波动输送能量,同时也存在斜压耗散,能量逐渐失去。
- 李峰丁一汇鲍媛媛
- 关键词:淮河大水
- 2004年7月黄淮特大暴雨的天气动力学分析被引量:26
- 2006年
- 利用NCEP 1°×1°的每6 h的再分析资料和计算的几个物理参数对2004年7月黄淮最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锋生函数的水平运动项对降雨锋形成作用最大,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中下层和上层螺旋度呈“下正上负”的垂直结构,视热源Q1和视热汇Q2的局地变化项和平流变化项分布反位相,垂直输送项的作用引起Q1和Q2的异常,异常加热中心位于对流层中高层,是由对流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加热所致。锋生大值区、螺旋度正的大值区、Q1和Q2的强增温区与强降水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杨克明林建康志明郭文华
- 关键词:螺旋度非绝热加热
- 2005年南海夏季风建立偏晚和持续异常偏南的成因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通过分析大气环流及其热力结构演变特征,揭示2005年春末夏初南海季风爆发偏迟和持续异常偏南的原因。结果表明,阿拉伯高压偏强,与中高纬度高压脊叠加,导致较高纬度冷空气南下青藏高原南侧及中南半岛一带,抑制了中南半岛附近地区大气增温,不利于南海季风的爆发;索马里急流及赤道西风建立偏晚使中南半岛对流凝结潜热偏弱,是中南半岛一带大气增温偏迟的另一重要原因。6月上中旬,印度半岛北部冷空气势力偏强,大气增温缓慢,使印度季风和亚洲南部季风槽向北推进迟缓,使强劲的西南季风径直向东输送进入南海,有利于南海西南季风长期持续偏南。春末青藏高原积雪偏多,积雪融化抑制了地面增温和大气感热加热,是南海季风爆发偏晚的另一重要原因。6月上中旬,西南季风北上偏迟导致高原对流偏弱,热源偏弱,负反馈作用抑制了西南季风进一步北上,导致西南季风持续异常偏南。
- 鲍媛媛琚建华金荣花康志明
- 关键词:西南季风热源
- 北极区近30年环流的变化及对中国强冷事件的影响被引量:68
- 2006年
- 利用1971-2000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央气象台提供的我国强冷空气过程统计资料,分析了近30年冬半年北极区及中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形势的气候变化以及对中国强冷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70-90年代北极区大气温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极涡系统也随之改变。80年代中期前,极涡范围偏大;之后面积减小。从长期趋势来看,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极涡强度与面积呈反位相变化;同期,亚洲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也相应调整,总体趋势由低指数向高指数模态转变,环流经向度减小;东亚大槽东迁,槽线90年代比70年代东移了近1个经距,冬季则更为突出,平均东移2.2个经距;西伯利亚冷高压也发生了年代变迁,70年代高压强度弱、控制范围偏小,80年代增强,范围明显扩大,90年代高压中心强度变化不大,但高压主体向南扩展的纬度较80年代偏北1~2个纬距,主体面积减小了5%。研究表明,正是由于极区、近极区环流系统的改变,造成近30年我国强冷空气爆发的事件特性发生了年代际变化。70年代强冷事件最为频繁,以西路冷空气为主,80年代频次明显减少,以偏西北路冷空气为主,但多源自新地岛东部,极端强冷事件降温距平达到最大,单次冷空气势力最强;90年代强冷事件频次又有所增加,但冷空气强度明显减弱。究其原因,主要与气候增暖、积温偏高,易产生降温有关。而上述近30年冷事件频次和强度的变化特征符合极端天气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因此我国强冷空气爆发事件特性的改变可能也是气候增暖的结果和反映。
- 李峰矫梅燕丁一汇金荣花
- 关键词:气候变化
- T213降水预报订正系统的建立与研究被引量:49
- 2006年
- 目前T213降水预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系统性误差,为了更好地使用T213降水预报产品,减小系统性误差对主观预报的影响,利用一种统计学方法可以对T213降水预报进行订正,减小T213降水预报的系统性误差。通过对2004年6—11月订正前后的T213降水预报进行统计学和天气学检验分析,检验该订正系统的订正效果。结果表明,订正后的降水预报的预报偏差B值有了显著改善,其他统计检验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订正后雨带的位置和轮廓更加接近降水实况。
- 李莉朱跃建
- 地理信息服务及基于服务的气象业务系统框架探讨被引量:20
- 2006年
-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气象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GIS的发展趋势,该文介绍了地理信息服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应用模式———服务集成在气象业务运行系统的建设框架,它主要包括了系统参与角色、体系结构、运行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并对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 吴焕萍罗兵曹莉
- 关键词:GIS地理信息服务气象业务系统体系结构
- 强天气监测和潜势预报系统被引量:11
- 2006年
- 该文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的强天气监测和潜势预报系统(NMICAPS短时预报版),该系统是在NMICAPS系统的基础上,为满足国家气象中心的强天气监测和潜势预报业务的需求而开发的。系统采用Linux操作系统平台,在资料检索、数据分析、地理信息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并增加了一些针对强天气潜势预报的功能。该系统操作简便,基本能够满足该项业务的需要。
- 李月安曹莉沃伟峰罗兵
- 关键词:潜势预报
- V7版和V8版TOMS大气臭氧资料比较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目前使用的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大气臭氧资料大多为V7版本和V8版本,文章利用1978年11月至2001年12月的版本7和版本8算法反演得到的TOMS臭氧资料,比较分析了两个版本资料之间差异的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TOMS公布的V8版本资料与V7版本资料虽然有较好的相关性,但是在数值上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尤其在极区更为明显。
- 管成功卞建春
- 近30年我国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 暴雨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往往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降水的时空分布非常不均匀,暴雨的降水量对雨季,甚至全年降水量的多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暴雨...
- 钱传海张金艳许力
- 关键词:暴雨日变化
- 文献传递
- 欧亚环流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预测研究被引量:13
- 2004年
- 文中利用奇异值分解 (SVD)方法 ,分析了 5 0 0hPa环流与中国降水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 ,夏季高度场和降水场相互的空间分布与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型紧密联系 ,所对应的时间系数对夏季旱涝趋势有较好的表征能力。冬、春季高度场和夏季降水场的相互关系显示出与夏季相类似的遥相关分布型。利用高度场与降水场奇异值分解的结果及前期环流异常信息 。
- 孙林海何敏
- 关键词:夏季降水奇异值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