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32020)

作品数:15 被引量:125H指数:7
相关作者:赵元龙朱茂炎蒋少涌凌洪飞杨兴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大学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8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同位素
  • 6篇新元古代
  • 6篇元古代
  • 6篇寒武纪
  • 5篇地台
  • 5篇化石
  • 4篇扬子地台
  • 4篇生物群
  • 4篇古环境
  • 3篇灯影组
  • 3篇动物群
  • 3篇陡山沱组
  • 3篇氧同位素
  • 3篇早寒武世
  • 3篇同位素演化
  • 3篇环境意义
  • 3篇古环境变化
  • 3篇古环境意义
  • 3篇寒武世
  • 3篇ND同位素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南...
  • 3篇贵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凌洪飞
  • 7篇蒋少涌
  • 4篇陈永权
  • 3篇高剑峰
  • 3篇冯洪真
  • 3篇濮巍
  • 3篇陈曦
  • 3篇潘家永
  • 3篇朱茂炎
  • 3篇聂文明
  • 3篇赵元龙
  • 3篇赵葵东
  • 2篇杨兴莲
  • 1篇赵方臣
  • 1篇彭进
  • 1篇杨竞红
  • 1篇王约
  • 1篇陈建华
  • 1篇袁金良
  • 1篇郭庆军

传媒

  • 6篇Acta G...
  • 3篇地球学报
  • 3篇第八届全国同...
  • 2篇古生物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第八届全国同...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7
  • 2篇2006
  • 15篇2005
  • 2篇200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下寒武统牛蹄塘生物群中海绵新材料被引量:20
2005年
描述了贵州下寒武统牛蹄塘生物群中海绵化石1新属(Zunyispongiagen.nov.),2新种(Zunyispongiatriangulariagen.etsp.nov.,Choiafanensis.sp.nov.),通过对其形态功能的分析和讨论证实了寒武纪早期海绵动物的骨骼是由细小骨针向粗大骨针演变,骨架结构从不稳定型向稳定型发展。
杨兴莲赵元龙朱茂炎
关键词:下寒武统生物群牛蹄海绵化石海绵动物新属
A New Vetulicolian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Chengjiang Fauna in Yunnan of China被引量:14
2003年
The genus and species Yuyuanozoon magnificissimi gen. et sp. nov., a new fossil vetulicolian, is reportedfrom the Early Cambrian Chengjiang Fauna in Yunnan of China. It has a bipartite body plan and five pairs of chain-formedgill sacs, showing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Ventulicolia. However, the exclusive 'atrial cavity' and external gillobserved indicate that the new form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previously described as vetulicolians, probably representing alineage developed within deuterostomes and more primitive than urochordates.
CHENAilinFENGHongzhenZHUMaoyanMADongshengLIMing
关键词:前寒武纪动物群化石后口动物
贵州凯里早寒武世杷榔动物群的发现被引量:11
2005年
彭进赵元龙巫宜山袁金良邰通树
关键词:早寒武世动物群棘皮动物野外观察西北郊海百合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Evolution during the Ediacaran-Cambrian Transition Interval in Eastern Guizhou,South China: Paleoenvironmental and Stratigraphic Implications被引量:7
2007年
摘要:碳的世俗的变化器官的碳的同位素的作文能在全球环境变化,碳周期, stratigraphic 定界线,和生物进化的学习被使用,等等。器官的碳在东方贵州的 Nangao 和 Zhalagou 节的同位素的分析在与不同碳酸盐碳相关的前寒武纪寒武纪的边界附近揭示一次否定旅行在这条边界的同位素的否定旅行全球性。我们的结果也表明几轮流出现积极、否定的移动发生在 Meishucunian,和一个明显的否定异例出现在在 Meishucunian 和 Qiongzhusian 之间的边界。同位素价值在中间、更低的部分是稳定的,但是在 Qiongzhusian 的上面的部分变得更积极。从在深海的外形的二节的器官的碳同位素的进化能很好在浅水外形从节与碳酸盐碳同位素的被相关。与另外的 stratigraphic 工具综合,我们能精确从浅架建立一个更低的寒武纪的 stratigraphic 框架到 Yangtze 站台的深盆。
YANG XinglianZHU MaoyanGUO QingjunZHAO Yuanlong
关键词:地层学
扬子地台新元古代碳酸盐盖帽碳、氧同位素研究
地质历史上最严重的冰期发生在新元古代末期(约635 Ma),其结束的标志是沉积了一层薄薄的、横向连续展布的、δ13C呈明显负异常的碳酸盐盖帽。地质学家提出了多种成因模型来解释碳酸盐盖帽δ13C负漂移,最著名的有:生物产率...
聂文明
文献传递
利用DCTA和HIBA快速有效分离Rb-Sr、Sm-Nd
Rb-Sr和Sm-Nd的有效分离是精确测定这些同位素的关键。传统的分离方法以盐酸为介质,虽然能够有效地分离这些元素,但是需要耗用大量的酸,并且无法将Sr和Ca、Mg等元素分离,对于Sm、Nd含量低的样品,回收率较低。后来...
濮巍高剑峰赵葵东凌洪飞蒋少涌
关键词:SR同位素ND同位素
文献传递
晚震旦至早寒武世扬子地台北缘碳同位素研究
震旦—寒武交变期是地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期,从隐生宙向显生宙过渡,海、陆、空发生了显著不同的变化,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过渡时期。运用碳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探讨扬子地台北缘四川南江地区晚震旦-早寒武交变期,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异常...
郭庆军刘丛强Harald StraussTatiana Goldberg
关键词:碳同位素组成扬子地台
文献传递
利用DCTA和HIBA快速有效分离Rb-Sr、Sm-Nd被引量:6
2005年
Rb-Sr和Sm-Nd的有效分离是精确测定这些同位素的关键。传统的分离方法以盐酸为介质,虽然能够有效地分离这些元素,但是需要耗用大量的酸,并且无法将Sr和Ca、Mg等元素分离,对于Sm、Nd含量低的样品,回收率较低。后来有一些实验室建立了用混合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DCTA、EDTA等)来分离Sr的方法,大大减少了分离时间,减少了试剂用量,从而降低了过程空白并能够将Ca和Mg与Sr分离。本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Rb-Sr、Sm-Nd化学分离方法,以用于地质样品的同位素测试。该方法选用AG50W×8阳离子交换树脂,并先后采用不同的淋洗剂进行分离提纯。首先用常规方法使用盐酸作为淋洗剂将Rb-Sr和REE分开并与其他大部分元素分离,然后使用DCTA和嘧啶的混合溶液(D.P.E.)作为淋洗剂分离Rb和Sr,使用HIBA作为淋洗剂在很小体积(0.6mL)的阳离子交换树脂中分离Sm和Nd。使用这样的分离方法可以有效地将一些干扰离子(如Mg、Ca、Ba)和Sr分离,同时使用该分离方法可以提高分离效率,缩短分离时间,减少试剂用量,降低实验过程空白。用该方法分离国际玄武岩标样BCR-2后的Sr同位素测试结果(^87Sr/^86Sr=0.705018±3)与Brian等测定的0.705024±5基本一致,Nd同位素测试结果(^143Nd/^144Nd=0.512616±9)与本实验室以前使用HCl介质分离测定的0.512624±3基本一致,与其他研究者最近报道的BCR-1的0.512644±11和0.512650也基本一致。说明本次研究采用的新分离方法效果良好。
濮巍高剑峰赵葵东凌洪飞蒋少涌
关键词:SR同位素ND同位素RB-SRSM-ND阳离子交换树脂
新元古代陡山沱组-灯影组中C-Sr同位素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碳酸盐岩中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化对于古环境研究有重要意义。笔者研究了浙江煤山剖面的新元古代地层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中δ13C,δ18O,87Sr/86Sr以及微量元素含量的演化。
陈曦凌洪飞潘家永陈永权冯洪真蒋少涌
关键词:古环境变化新元古代
文献传递
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两种埋藏相的化石定量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通过昆明海口马房村同一个采坑的化石连续采集和统计,对澄江化石库中两种埋藏相(以事件层泥岩和背景层泥岩所代表)内化石保存和组合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事件层内化石量并不随单一事件层厚度变化而变化。物种在剖面上不同层位的事件层内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单层富集现象;而背景层内的化石含量与背景层的沉积厚度有关,背景层的沉积厚度越厚,化石数量就越多。(2)事件层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和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事件层内化石组合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相比具有更多的物种组成和更复杂的古群落结构;而背景层内化石组合面貌单调,在剖面上保持稳定。(3)事件层内化石生物体腐烂发生在埋藏之后,绝大多数化石生物是被活埋后保存下来的;而背景层内化石主要表现为外壳和弱矿化有机质生物表皮在海床表面长时间停滞而堆积形成,明显受到时间均衡作用(time-average)的影响。(4)事件层内化石在埋藏前无搬运作用,或发生近原栖息地的快速搬运,埋藏后无生物扰动。背景层内大量壳体相连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和完整海绵体化石的存在则表明,背景层代表一个低氧、低能并具有有限生物扰动的沉积环境。
赵方臣朱茂炎
关键词:澄江动物群化石组合埋藏学早寒武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