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150)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培训刘海鹏刘振刚徐雅强姜保国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昌邑市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撞击综合征
  • 2篇疗效
  • 2篇疗效分析
  • 2篇肩峰
  • 2篇肩峰下
  • 2篇肩峰下撞击综...
  • 1篇再生过程
  • 1篇入路
  • 1篇三维重建
  • 1篇三维重建技术
  • 1篇神经损伤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神经纤维
  • 1篇生理活动
  • 1篇生物相容
  • 1篇生物相容性
  • 1篇生物相容性材...
  • 1篇疼痛
  • 1篇疼痛评估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 2篇昌邑市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张培训
  • 2篇韩娜
  • 2篇寇玉辉
  • 2篇徐雅强
  • 2篇刘振刚
  • 2篇姜保国
  • 2篇刘海鹏
  • 1篇王国强
  • 1篇王振威
  • 1篇薛峰
  • 1篇陈博
  • 1篇殷晓峰
  • 1篇付中国
  • 1篇王艳华
  • 1篇郝宗文
  • 1篇安帅
  • 1篇王韵
  • 1篇王依林

传媒

  • 3篇中华肩肘外科...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的系统重塑被引量:13
2013年
周围神经系统是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将外周感觉效应器获取的信息上传给中枢神经,如:温、痛、触、本体感觉等;同时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指令与反馈下传至终末效应器官产生生理活动,如肌收缩、腺体分泌等。中枢神经、周围神经以及终末效应器官三者存在的明确的定位、投射与支配关系是机体协调功能的物质基础。此三者间的关系是由物种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获得,个体在发育的过程中形成、在不断的学习和使用中巩固其动态平衡关系。周围神经损伤再生过程中,中枢与终末效应器官间原有的、明确的平衡关系被改变,机体将在相应区域和环节上逐步适应并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关系,最终导致再次形成有效支配或功能残障。这个过程就是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的系统重塑。
姜保国殷晓峰张培训寇玉辉韩娜
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再生过程周围神经损伤本体感觉生理活动腺体分泌
应用MIPPO技术前侧入路预旋转塑形锁定板钉治疗肱骨干中段B型、C型骨折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经前侧手术入路预旋转塑形锁定板钉治疗肱骨干中段B型和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MIPPO技术前侧入路预旋转塑形锁定板钉治疗肱骨干中段B型、C型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43~70岁,平均(55.8±9.1)岁;根据AO分型:B型11例,C型5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不伴随桡神经损伤。患者行骨折远、近端上臂前方小切口,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并于肱骨前方肱骨表面放置预旋转处理的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桥接固定,LCP近端放置在肱骨外侧,远端放置在肱骨前侧。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及肘关节活动范围。肩关节功能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采用Mayo评分评价。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了8~24个月随访,平均(16.13±4.54)个月,手术时间45~120min,平均(70.5±18.5)min。16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术中的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经营养神经药物和电刺激的治疗,术后1个月时腕关节和拇指的背伸功能完全恢复。16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0~21周,平均(13.5±3.0)周。肩关节外展105~120°,平均(112.5±4.6)°;前屈150~170°,平均(165.4±6.0)°。肘关节伸直0~8°,平均(4.8±2.0)°;屈曲120~140°,平均(132.5±5.8)°。肩关节功能依据UCLA评分标准:优15例,良1例。肘关节功能依据Mayo评分标准:优14例,良2例。结论应用MIPPO技术前侧手术入路预旋转塑形锁定加压板钉治疗肱骨干中段B型和C型骨折临床疗效较好,手术操作方便,骨折断端血运影响小,恢复快,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张培训付中国王依林马明太薛峰
关键词:MIPPOLCP肱骨干骨折
ASD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评价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昌邑市人民医院采取ASD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治疗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共58例,术前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对肩关节进行模拟成像,在其三维图像上测量同一患者患侧及健侧头顶肩峰距(head to acromion distance,HAD)、肱骨头的相对高度(the relative height of the humerus head,HH)、肩峰喙突距(acromion to coracoid distance,ACD)、结节肩峰距(tuberosity to acromion distance,TAD)。根据每个患者的测量结果,明确引起撞击的原因,在ASD中行个性化操作,精确磨除相应骨赘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采用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患侧HH的平均值为(0.87±0.19)cm,健侧HH的平均值为(1.08±0.21)cm,患侧较健侧距离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HAD的平均值为(0.54±0.11)cm,健侧HAD的平均值为(0.66±0.15)cm,患侧较健侧的距离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ACD的平均值为(2.90±0.39)cm,健侧ACD的平均值为(2.91±0.40)cm,患侧较健侧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TAD的平均值为(1.96±0.48)cm,健侧TAD的平均值为(1.95±0.45)cm,患侧较健侧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UCLA评分术前为(16.8±4.1)分,术后(32.4±1.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1.4%。结论术前采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肩关节HAD、HH、ACD、TAD可明确引起撞击的原因,为ASD提供精确的量化指标,术中可精确磨除相应骨赘,具有创伤小、精确度高、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刘海鹏郝宗文徐雅强刘振刚张培训
关键词:三维重建技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评价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应用 ASD 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31~76岁,平均51.3岁;左肩11例,右肩21例;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前后位、冈上肌出口位和腋位 X 线片。19例行 MRI 检查。Ⅰ型肩峰5例,Ⅱ型肩峰12例,Ⅲ型肩峰15例。应用 ASD,32例均行前肩峰成形术,17例同时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采用 UCLA 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UCLA 评分术前为(16.8±4.1)分,术后(32.4±1.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4.107,P〈0.01)。优11例,良1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0.6%。结论 ASD 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能达到减压要求,效果满意,且可同时处理关节内其他病变,创伤小,恢复快,应作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首选。
刘海鹏徐雅强刘振刚张培训
关键词:关节镜肩关节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过程中的疼痛评估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2 mm小间隙套接缝合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坐骨神经离断伤模型,断端旋转180°后分别采用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方式,于术后2、4、5、6、8、12周观察患肢50%缩足阈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动物患肢2周时均出现明显的感觉减退,缩足阈值明显提高,达到15 g。4周时,两组缩足阈值均开始降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降低明显多于外膜缝合组,说明小间隙套接修复疼痛觉恢复早于外膜缝合组。术后5、6、8、12周,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缩足阈值升高至平台期[5周(12.70±5.64)g;6周(12.20±3.26)g;8周(12.31±4.19)g;12周(13.95±2.58)g];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呈下降趋势[5周(10.47±7.02)g;6周(9.42±6.86)g;8周(8.50±7.15)g;12周(8.06±5.93)g]。两组比较12周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显著低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生物套管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性损伤,能够有效地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疼痛阈值,减少疼痛的发生。
张培训安帅王国强王艳华陈博王振威韩娜寇玉辉王韵姜保国
关键词:坐骨神经神经纤维生物相容性材料疼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