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01B02-01-02)

作品数:10 被引量:348H指数:7
相关作者:马宏生周龙泉蒋长胜刘杰夏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7篇地震
  • 4篇震源
  • 2篇地震定位
  • 2篇震源深度
  • 2篇联合反演
  • 2篇反演
  • 1篇大姚地震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空区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序列
  • 1篇应力触发
  • 1篇余震
  • 1篇震前
  • 1篇震源机制
  • 1篇震源机制解
  • 1篇震源位置
  • 1篇震中
  • 1篇双差地震定位...
  • 1篇统计物理

机构

  • 8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河北工程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应急...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作者

  • 7篇马宏生
  • 5篇周龙泉
  • 3篇刘杰
  • 3篇蒋长胜
  • 2篇邵志刚
  • 2篇周俊杰
  • 2篇夏红
  • 1篇曲延军
  • 1篇倪四道
  • 1篇薛艳
  • 1篇李志海
  • 1篇吴传勇
  • 1篇吴忠良
  • 1篇来贵娟
  • 1篇韩立波
  • 1篇张浪平
  • 1篇郑勇
  • 1篇韦生吉
  • 1篇张国民
  • 1篇李迎春

传媒

  • 6篇地震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震学报
  • 1篇Earthq...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5年新疆克孜尔震群的重新定位被引量:1
2008年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5年9月23日克孜尔震群进行重新定位。从平面上,重新定位地震集中分布在一个长约14。5km,宽约9.0km的长方形内,其长轴为N30°W向,与克孜尔断裂近乎垂直。从震源深度来看,重新定位地震的震源深度全部分布在21km以内,集中分布在10~19km,平均深度为13.6km;震群中绝大部分小震发生在沉积层内,而震级较大地震基本发生在结晶地壳的上地壳内。其剖面图显示,这次震群是从结晶地壳开始沿着N30°W方向向上破裂至沉积层。根据震区附近断裂性质和该区历史小震震中分布分析认为,克孜尔水库库区附近可能存在两条共轭断裂,右翼断裂可能是这次震群的发震构造。
李志海曲延军马宏生翟世龙吴传勇
关键词:双差地震定位法震中震源深度
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被引量:30
2008年
通过震源与速度结构联合反演,利用2000年4月至2006年3月云南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给出的P波初至走时资料,确定了川滇地区的三维速度结构,同时获得了川滇地区6 642次中小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表明:①川滇地区地震震源平均深度随震级增大而加深的特征明显,地震震级越大,震源深度越深,但震源下界不超过25 km;②在瑞丽-龙陵、丽江-小金河以及龙门山等断裂带以西地区,震源深度偏浅,大多在15 km以上,15 km深度以下地震稀少;③川滇地区中小地震分布具有与强震相同的地壳深部介质背景,震源大多分布于正、负异常过渡区的速度相对较高一侧,而其下方主要为低速异常分布。
马宏生张国民周龙泉刘杰邵志刚夏红
关键词:联合反演
利用小震重新定位结果研究河北文安地震前地震活动三维空间特征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首都圈地区小震重新定位结果,研究了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①文安地震前5年,河北平原带中段ML≥3.0地震活动出现明显的增强(持续43个月)一平静(持续17个月)特点,蠕变曲线表现为加速一转平;②震前4年。在15~20km深处存在一个纬向长约70km、经向长约90km的三维空区,文安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该三维空区的下部边缘;③2003年4月-2004年10月,平原带中段ML≥2.0地震震源深度从10km的浅处逐渐增加到30km左右的深处,在此过程中,中下地壳(20~30km深度范围内)地震活动显著增强。
薛艳周龙泉马宏生刘杰
关键词:文安地震地震空区震源深度
基于时-空ETAS模型给出的川滇地区背景地震活动和强震潜在危险区被引量:15
2010年
利用基于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pidemic Type Aftershock Sequence,简称ETAS)模型的随机除丛法,重新审视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前可能存在的长期地震活动异常,研究了川滇地区背景地震活动特征,并评估了当前的强震危险状态.对川滇地区1 970年以来的M_L3.0以上的背景地震和丛集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震丛集特征明显、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地震序列常有前震事件.直接将概率值作为地震计数的权重,对地震丛集率空间分布图像分析表明,汶川M_S8.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存在着长期、大范围的地震丛集率低值区,震前该段处于应力闭锁状态.对川滇地区地震从集率低值区内背景地震与全部地震的累积次数、b值和新定义的Δb等统计参量的分析表明,龙日坝与龙门山断裂带具有地震活动的关联性,川滇地区当前的强震潜在危险区可能是巧家地区和汶川M_S8.0地震破裂尚未穿越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此外,还发现b值倾向于反映局部应力场变化,而△b能较为敏感地给出更大范围应力场的相对变化.
蒋长胜庄建仓
关键词:ETAS模型汶川MS8.0地震
汶川地震强余震(M_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被引量:234
2009年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发生了数十个M>5,数百个M>4以及更多的M>3的余震,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通过利用P波到时数据对M>3的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发现余震分布有两个明显的趋势,绝大部分的余震都分布在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北东向上,但在汶川地震的震中附近有一个北西向的余震分布区.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采用"裁剪-粘贴"法,获得了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Ms≥5.6).从震源机制解来看,尽管多数较强余震显示出逆冲的性质,但在断裂带的北部余震仍有一部分显示出明显的走滑性质.震源机制解显示北川-映秀断裂(BYF)的南部发生的余震主要为逆冲型地震,和主震的滑移状态一致;在BYF断层的北部余震同样以逆冲状态为主,这和主震在该区域的破裂性质有很大差异.在青川-平武断裂附近,震源机制以右旋走滑为主,且震源深度比较深(~18km).由此猜测主震在北部可能发生在北川断裂和青川断裂两个断裂上,而不是只发生在中央断层上.这种复杂的余震机制显示出龙门山断裂带断层系统的复杂性.
郑勇马宏生吕坚倪四道李迎春韦生吉
关键词:震源机制发震构造汶川地震
PI算法用于川滇-安达曼-苏门答腊地区7.0级以上强震危险性预测的回溯性检验被引量:12
2009年
作为一个中长期地震预测方法,基于复杂系统统计物理的图象信息学PI算法近年来广受关注.针对7级以上强震成组和突发交替的川滇地区,考虑将与其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密切,且强震频发的安达曼-苏门答腊地区作为统一的强震预测研究区,使用PI算法进行MW7.0及以上预测"目标震级"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中使用了1973年以来的NEIC目录,采用10年尺度的地震活动"异常学习"时段和3年尺度"预测时间窗",对预测效果进行了ROC检验.回溯性研究显示,PI算法预测效果较好,表明将川滇-安达曼-苏门答腊地区作为统一的7级以上强震PI算法预测研究区在统计上具有合理性.从统计物理角度,研究区组合前后的各态遍历性曲线显示,组合后的研究区对PI算法的适用程度虽不优于单独考虑川滇地区,但优于安达曼-苏门答腊地区.PI预测图象显示,2008年汶川地震前可能存在中长期尺度的"前兆性"地震活动异常.
蒋长胜吴忠良马宏生周龙泉
关键词:统计物理
2003年大姚6.2级、6.1级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被引量:17
2009年
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方法确定2003年大姚6.2级、6.1级地震序列的分布和震源区的速度结构。该方法首先确定研究区的速度结构,然后在该速度结构的基础上对地震重新定位。结果表明:①大姚6.2级地震序列明显分为地震较密集的东南段和地震较稀疏的北西段,而且这两段存在一定的错动,速度结构也显示出高、低速交界带在错动处具有转折特点;②大姚6.2级地震序列在深度上呈"V"字形分布,这与该地区呈倒三角形分布的低速体相对应,即余震主要分布在高、低速交界带附近;③大姚6.2级、6.1级地震的破裂区都位于倒三角形低速体的东南侧,6.2级地震沿高、低速交界带往下破裂,而6.1级地震沿高、低速交界带往上破裂;④6 km深度的速度分布显示震源区具有高、低速度体交替呈四象限分布特征,而且余震主要沿北西向的高低速交界带分布;⑤大姚6.2级主震的东南侧的高、低速交界带处的低速体速度值较北西侧低速值高,其对6.2级地震往东南方向破裂具有阻碍作用,即东南侧处于能量积累状态,有利于6.1级地震的发生。
周龙泉刘杰马宏生周俊杰
关键词:大姚地震联合反演地震定位
2007年苏门答腊8.5级、8.3级地震强余震库仑破裂应力触发研究被引量:13
2008年
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了8.5级地震,9月13日其西北边又发生了8.3级地震,震后在附近还发生了一系列6级以上强震。该文依次计算了苏门答腊8.5级地震后各次地震前其所在主破裂面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2007年苏门答腊8.5级地震的后续强震都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显著增加区,其应力变化值均大于0.01 MPa,即后续强震可能都是被触发的。
周龙泉马宏生夏红周俊杰邵志刚
关键词:库仑破裂应力应力触发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Activity in a 3-Dimensional Space before the Wen'an Earthquake,Hebei Province by Relocation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the China's Capital Area
2010年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activity before the M5.1 earthquake in Wen'an,Hebei Province on July 4,2006 are analyzed by relocation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the China's capital area,and some result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① The seismic activity of M L ≥3.0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Hebei plain seismic belt displayed a feature of strengthening (lasting 43 months) quiescence (17 months) five years before the Wen'an earthquake.Simultaneously,the strain release curve showed a variation process of accelerating-flatting.② A seismogenic gap in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located at the depth of 15km ~ 20km,with 70km long in latitude direction and 90km long in longitude orientation,was formed by M≥2.0 earthquakes four years prior to the Wen'an earthquake.The initial rupture point of the Wen'an earthquake is situa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gap.③ The focal depths of earthquakes with M L ≥2.0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Hebei plain seismic belt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10km to 30km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pril,2003 to October,2004.Meanwhile,the seismic activity obviously strengthen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from 20km to 30km in depth).
Xue YanZhou LongquanMa HongshengLiu Jie
关键词:地震前小震
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中的统计检验方法Ⅰ:Molchan图表法被引量:29
2011年
对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结果的统计检验是地震预测预报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通用的统计检验方法是促进地震预测理论、模型"无障碍"交流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PI算法和RI算法回溯性预测结果统计检验的实例,介绍了如何运用CSEP计划中已常规采用的Molchan图表法进行地震概率预测统计检验和分析,并分别考虑了网格权重和地震活动权重两种算法计算"时空占有率"的情况。结果表明,Molchan图表法可通过显著性水平α和概率增益Gain有效地评价概率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此外,对于同样的预测结果,在考察不同的预测策略时得到的统计检验结果也可能不同。其中地震活动权重相对网格权重采用更为严格的统计检验。
蒋长胜张浪平韩立波来贵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