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06-02-01)

作品数:10 被引量:70H指数:5
相关作者:徐秀德胡兰姜钰徐婧刘可杰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台安县蔬菜综合服务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高粱
  • 4篇黑穗病
  • 4篇病菌
  • 3篇丝黑穗病
  • 3篇黑穗病菌
  • 3篇病原
  • 3篇病原菌
  • 2篇形态学
  • 2篇真菌
  • 2篇症状
  • 2篇丝黑穗病菌
  • 2篇镰孢
  • 2篇镰孢菌
  • 2篇ITS序列
  • 1篇毒素
  • 1篇玉米
  • 1篇玉米丝黑穗
  • 1篇玉米丝黑穗病
  • 1篇杂草
  • 1篇真菌毒素

机构

  • 10篇辽宁省农业科...
  • 7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台安县蔬菜综...

作者

  • 10篇徐秀德
  • 9篇胡兰
  • 8篇徐婧
  • 8篇姜钰
  • 5篇刘可杰
  • 2篇张园园
  • 2篇王丽娟
  • 1篇董怀玉
  • 1篇王振东
  • 1篇张立军
  • 1篇张明会
  • 1篇赵杨
  • 1篇张晓晓

传媒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作物杂志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形态学和EF-1α序列特征的我国高粱子粒寄藏镰孢菌种群鉴定被引量:20
2013年
采用形态学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13个省17个市区的274份高粱子粒样品中分离获得的313株镰孢菌进行鉴定。在313株镰孢菌中,共鉴定出13个镰孢菌种:产黄色镰孢(Fusarium thapsin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变红镰孢(F.incarnatum)、藤仓镰孢(F.fujikuroi)、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亚粘团镰孢(F.subglutinans)、木贼镰孢(F.equiseti)、茄镰孢(F.solani)、尖孢镰孢(F.oxysporum)、九州镰孢(F.kyushuense),尚无中文名称的F.miscanthi和F.lacertarum。产黄色镰孢(F.thapsin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和变红镰孢(F.incarnatum)是高粱子粒寄藏镰孢菌种群中的优势种类。从分离频率和地域分布广泛性来看,我国高粱产区高粱子粒上均可分离获得镰孢菌,河南、山东、四川的分离频率最高,分别达43.87%、43.73%和40.44%。
胡兰姜钰徐秀德
关键词:高粱镰孢菌
高粱三系抗丝黑穗病鉴定与评价被引量:10
2015年
采用土壤接种技术,对目前我国高粱育种上广泛应用的150份高粱种质资源(包括高粱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进行抗高粱丝黑穗病鉴定评价。经两年重复鉴定,在150份高粱种质中,筛选出对高粱丝黑穗病菌优势小种表现免疫(IM)的47份,占总数的31.3%;高抗(HR)和中抗(MR)的各6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4.0%;抗病(R)的4份,占2.7%;感病(S)的13份,占8.7%;高感(HS)的74份,占49.3%。上述结果表明,目前高粱育种中广泛应用的育种种质中抗丝黑穗病材料较为丰富。
姜钰徐婧徐秀德胡兰
关键词:高粱丝黑穗病抗病性评价
多种除草剂防除高粱田杂草的研究被引量:16
2013年
为明确25%绿麦隆WP等6种除草剂防除高粱田杂草的效果及对高粱的安全性,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观察各药剂对高粱田主要杂草的控制作用及对高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38%莠去津SC 125 mL+96%精异丙甲草胺EC 45 mL,或单施96%精异丙甲草胺EC 90 mL,或单施40%异丙草·莠SC 60 mL,对高粱田稗草、马齿苋、反枝苋、藜等杂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高粱产量也有显著提高。
王丽娟徐秀德董怀玉姜钰胡兰赵杨徐婧
关键词:高粱除草剂
我国高粱炭疽病症状类型及其病原菌鉴定被引量:6
2019年
高粱炭疽病是近年来我国高粱产区严重发生的高粱病害,局部地区已造成严重的高粱产量损失。为了明确我国高粱炭疽病症状类型及其相应的病原菌种类,为病害田间诊断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于2015~2017年连续3年,对我国8省13市高粱产区高粱炭疽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依据高粱炭疽病病斑形状、颜色、晕圈有无、分生孢子盘和孢子有无及数量多少等特征,将不同地区的高粱炭疽病症状分为Ⅰ、Ⅱ、Ⅲ、Ⅳ、Ⅴ、Ⅵ、Ⅶ和Ⅷ等8种类型,不同类型症状分布区域不同,但并无规律性。采集不同症状的高粱炭疽病标样72份,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共获得高粱炭疽病菌210株,并采用病菌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及β-tublin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鉴定。病菌培养性状、形态结构等均符合高粱炭疽病致病菌亚线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ublineolum Henn.)的形态特征。且供试高粱炭疽病菌ITS及β-tublin序列均与GenBank中亚线孢炭疽菌序列极为相似,相似度为99.7%~100%。综上可见,我国不同高粱产区的高粱炭疽病虽症状差异很大,存在多种症状类型,但其病原菌均为亚线孢炭疽菌,并非其他种类侵染所致。高粱炭疽病表现症状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种植的高粱品种基因型不同有关。通过研究解决了高粱炭疽病田间症状易混淆、不易诊断的问题,对于该病害的预警和综合防治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徐婧胡兰刘可杰张明会姜钰徐秀德
关键词:高粱炭疽病菌症状类型RDNA-ITS
高粱丝黑穗病菌对高粱体内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以高粱[Sorghum bicolor(Linn.)Moench]不同抗感品种为试材,接种高粱丝黑穗病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分别测定不同高粱品种植株体内相关防御酶系活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粱品种防御酶系活性明显不同,抗丝黑穗病的高粱品种PAL、SOD、POD等酶活性明显高于感病品种,MDA含量则低于感病品种;人工接种丝黑穗病菌后,发病的高粱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均发生一定的变化,PAL、SOD、EST、PPO活性明显提高,其中PAL提高了67%~216%;而CAT和POD酶活性明显降低,其中CAT降低了41%~57%;高粱雄性不育系和其保持系之间的防御酶活性略有差异。
姜钰徐秀德胡兰徐婧张明会
关键词:高粱丝黑穗病菌防御酶系
高粱靶斑病菌侵染对高粱光系统Ⅱ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以高粱品种Tx622B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动力学曲线、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来研究高粱靶斑病菌[Bipolaris sorghicola(Lefebvre&Sherwin)Alcorn]侵染高粱叶片后对光系统II(PSII)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病原菌侵染的高粱叶片,H2O2和MDA含量均升高,膜脂过氧化的程度加剧;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的JIP测试分析表明病原菌侵染严重伤害了PSII供体侧,阻断了受体侧QA到QB的电子传递,降低了反应中心的活性。
张园园徐秀德王振东张立军王丽娟徐婧刘可杰
关键词:过氧化氢
高粱靶斑病病原菌种群多样性研究
2012年
从采自中国不同地区的高粱靶斑病病叶上病斑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中国高粱靶斑病原菌种群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病叶上的病斑形状、大小差异很大,但病原菌在菌落形态和孢子形态却极为相似;通过不同菌株的rDNA ITS序列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株与高粱生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相似度达99%,病原菌种群多样性不丰富。
张园园徐秀德徐婧刘可杰姜钰胡兰
关键词:高粱形态学
北方地区高粱籽粒寄藏禾谷镰孢菌群产毒素化学型的分子检测被引量:1
2012年
禾谷镰孢菌群是高梁籽粒主要寄藏真菌[1]。禾谷镰孢菌侵染高粱籽粒的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对人类和动物有害的真菌毒素,其中脱氧雪腐镰孢烯醇(deoxynivalenol,DON)、雪腐镰孢烯醇(nivalenol,NIV)、3-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cDON)和15-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cDON)毒性较强[2-3]。
张晓晓刘可杰徐秀德胡兰
关键词:禾谷镰孢菌真菌毒素分子检测籽粒菌群
不同症状的玉米丝黑穗病病原菌rDNA-ITS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采用真菌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对不同症状表现的玉米丝黑穗病菌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不同症状的玉米丝黑穗病菌均为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株间ITS区域序列存在微小差异,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
姜钰徐秀德胡兰徐婧刘可杰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菌ITS序列分析
田间不同症状的高粱黑穗病病原菌种群鉴定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弄清田间多样的高粱黑穗病症状与病原种类间的关系,将采自我国北方高粱生产田中不同症状的高粱黑穗病菌,通过病菌培养性状与r DNA ITS序列分析,研究病菌种群多样性。结果表明:虽然高粱黑穗病症状差异很大,但病菌冬孢子萌发特点、菌落形态特征等无明显差异,且与高粱丝黑穗病的致病菌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Kühn)Langdon&Fullerton]的特点相符合;供试菌株r DNA-ITS序列(序列号:KC986979)与Gen Bank中的丝孢堆黑粉菌(S.reilianum)的序列相似度达99%;田间高粱黑穗病的不同症状均由丝黑穗病的致病菌——丝孢堆黑粉菌侵染所致,并非属于其他黑粉菌种类。高粱黑穗病症状差异的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姜钰徐婧徐秀德胡兰
关键词:高粱黑穗病菌病害症状ITS序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