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117)

作品数:1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王燕华江一平潘琳曲军英吕一帆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蛋白
  • 1篇诱导胚胎干细...
  • 1篇增强型绿色
  • 1篇增强型绿色荧...
  • 1篇胚胎
  • 1篇胚胎干细胞
  • 1篇子宫
  • 1篇子宫内膜
  • 1篇子宫内膜细胞
  • 1篇细胞
  • 1篇绿色荧光
  • 1篇绿色荧光蛋白
  • 1篇膜细胞
  • 1篇内膜
  • 1篇内膜细胞
  • 1篇宫内
  • 1篇宫内膜
  • 1篇干细胞

机构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1篇吕一帆
  • 1篇曲军英
  • 1篇潘琳
  • 1篇江一平
  • 1篇王燕华

传媒

  • 1篇生殖与避孕

年份

  • 1篇2013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子宫内膜细胞诱导胚胎干细胞修复小鼠受损子宫内膜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干细胞(ESCs)经体外与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后移植于内膜损伤小鼠的子宫腔是否有助于损伤的修复并降低其成瘤性。方法:制备新鲜子宫内膜损伤的小鼠模型,利用带EGFP基因标记的小鼠胚胎干细胞(ESC-EGFP)与同种子宫内膜共培养后移植至模型鼠宫腔;观察ESC-EGFP在模型鼠宫腔内滞留情况、对损伤内膜的修复影响以及对干细胞移植后成瘤性的影响。结果:将与子宫内膜共培养后的ESC-EGFP移植到新鲜损伤的模型鼠宫腔内,可使损伤子宫的外形较PBS对照组保持更好,移植后1-4周的损伤子宫大体标本均可见荧光;组织病理可见新生子宫内膜腺体样组织,并显示GFP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且在有限观察时间内无肿瘤形成。结论:ESCs与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方式可能诱导ESCs分化的方向,而在体子宫腔损伤的局部环境有利于胚胎干细胞定植与进一步向子宫内膜分化。
曲军英王燕华吕一帆潘琳江一平
关键词:子宫内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