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421307)

作品数:26 被引量:406H指数:13
相关作者:张宏业张伟张伟王秀红冉圣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9篇天文地球
  • 8篇经济管理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0篇干旱
  • 10篇干旱区
  • 6篇西北干旱
  • 6篇西北干旱区
  • 5篇生态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地利用变化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3篇蒸散
  • 3篇水资源
  • 3篇农业
  • 3篇绿洲
  • 3篇耕地
  • 2篇动力模型
  • 2篇需水
  • 2篇云杉
  • 2篇蒸散发
  • 2篇植被
  • 2篇生态需水

机构

  • 27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城市规划...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交通运输部
  • 1篇石河子气象局

作者

  • 5篇张宏业
  • 5篇王秀红
  • 5篇张伟
  • 4篇张守红
  • 4篇冉圣宏
  • 4篇张伟
  • 3篇刘苏峡
  • 3篇亓沛沛
  • 3篇王丽丽
  • 3篇舒畅
  • 3篇朱会义
  • 2篇张红旗
  • 2篇郑超磊
  • 2篇张义丰
  • 2篇张百平
  • 2篇郑度
  • 2篇陈津
  • 2篇张凯
  • 2篇张雪芹
  • 2篇唐婷

传媒

  • 3篇资源科学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干旱区研究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人民黄河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Scienc...
  • 1篇Journa...
  • 1篇Scienc...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Journa...

年份

  • 7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0篇2010
  • 7篇200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伊犁地区农林牧业平衡发展与生态保护——以察布查尔县为例被引量:7
2009年
本文分析了察布查尔县的自然条件、农林牧业发展现状及其主要问题,探讨了察布查尔县土地开垦和灌区扩大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生产的影响。文章指出,察布查尔县种植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林业和畜牧业,造成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失调,并对地区生态安全构成了威胁。针对这些问题,认为:①应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和扩大饲草种植,减轻草场的压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形成生态的良性循环;②灌区扩大可以改善农田水分条件、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盐碱危害。但不合理的灌溉也会引起盐渍化、沼泽化、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应该建立完善的灌排体系,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减轻对环境的危害;③应该将扩大灌溉面积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起来,加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灌区内现有农田的生产力。
张宏业张伟张伟王秀红张红旗
关键词:生态保护灌区
伊犁新垦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被引量:18
2009年
本文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1985年~2008年间,新疆伊犁河谷新垦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利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思路,分析了20多年来,新垦区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时间、空间和结构上的变化。结论如下:①1985年~2008年间,研究区耕地不断增加,但草地有退化为盐碱地或沙地的倾向;②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6.19%。在新垦区今后的农业开发中,一方面,应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功能,防止过度开发引起的草场沙化、湖泊与湿地萎缩、土壤侵蚀加重及农田土壤盐渍化等生态问题。另一方面,应通过种植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升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③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这说明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基于谢高地价值系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结果在本区域内有较高的可信度。
张伟张伟张宏业王秀红张红旗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基于“地理要素禀赋当量”的社会生态补偿标准测算被引量:42
2010年
生态补偿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科学制定区域生态补偿的空间分配标准又是生态补偿研究中的关键环节。当前对区域空间补偿标准的计算思路大致可分为两种:生态建设成本核算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法。本文剖析了社会生态补偿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利用2007年全国各省市的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各省地理要素禀赋差异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地理要素禀赋当量"的概念,分析了该指标在区域生态补偿政策和单项生态补偿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前景。研究结论如下:①实施社会生态补偿,是各区域获得平等的生存权、环境权和发展权的有力保障,也是促进区域间协调、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②各地地理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引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是制定社会生态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③利用"地理要素禀赋当量",可以科学确定区域间社会生态补偿的空间分配标准,有效地避免以往生态补偿政策制定中的"一刀切"现象。
张伟张伟张宏业
关键词:社会公平
1980年以来中国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的主要原因被引量:34
2013年
1980年以来中国棉花生产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空间上逐步向新疆集中,这一变化不仅促进了新疆地区耕地的扩张,也强化了新疆地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域功能,同时还加速了该地区的荒漠化进程。目前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区域尺度,关注棉花生产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及区域棉花产业的优势与发展战略,对生产格局变化的成因还缺乏清晰认识。本文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通过比较全国主要植棉省市棉花生产中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的差异,来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对于判断中国棉花生产格局变化的未来趋势以及其他农产品生产格局变化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朱会义
关键词: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
西北干旱区近十年农业用水和作物产量关系研究
西北干旱区深处亚欧大陆中部,自然条件恶劣,为"非灌不植"区域,水资源利用是否合理密切关系到作物生长的成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农业用水和作物产量的关系研究发现,西北三省区多年来...
张春刘苏峡靳英华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农业用水作物产量
西北干旱区耕地扩张原因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9
2011年
近10余年来,在全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背景下,西北干旱区的耕地面积却明显增加。区域耕地的这一逆向变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耕地分布格局,同时也加剧了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冲突和荒漠化进程。现有研究中,西北干旱区的耕地扩张往往被理解为区域人口增长、技术进步、政策激励的结果,但这些认识主要来自于统计相关分析和经验判断,还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本文以西北干旱区的核心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典型区,利用统计资料和调查数据,对现有认识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和政策激励确实对区域耕地扩张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区域人口增长导致食物需求上升则并非区耕地扩张的主要原因。区域耕地扩张的主要原因在于棉花等具有比较效益的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具有比较效益的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则是农业经营主体追求规模效益的结果。
朱会义李义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人口增长技术进步西北干旱区
京津唐地区城市扩张对地表蒸散发的影响被引量:16
2013年
以京津唐地区为例,基于SEBS模型,利用MODIS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计算了2000、2005和2010年四季代表月份的平均日蒸散发量,并结合3期土地利用图,定量评估了由城市扩张引起的日蒸散发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散发量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春、夏和秋季的日蒸散发量分布规律为水域>林地>草地>耕地>城市用地,冬季的日蒸散发量在三年的分布不一致:2000年为林地>草地>水域>城市用地>耕地,2005年为水域>林地>草地>耕地>城市用地,2010年为林地>水域>草地>城市用地>耕地。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不明显的区域为背景区域,评估了除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外的其他因素对京津唐地区夏季日蒸散发的影响。除去该影响后得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日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城市用地会使日蒸散发降低,且水域转化成城市用地后,其日蒸散发量降低最多,2000-2005年降低了0.977mm,2000-2010年其降低值为0.983mm。
唐婷冉圣宏谈明洪
关键词:蒸散发京津唐SEBS
基于高程约束的区域LUCC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福州市为例被引量:23
2013年
以福州市5区7县(不包括平潭县)为研究区,以1994-2006年间3期遥感影像解译分类获得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并构建个性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效应测算模型,对研究区高程约束下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其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集中于第1级,园地的变化集中于第4、5级,水域和草地的变化集中于第3、2级,林地的变化集中于第1、3、4级。②各高程等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均增加。各高程等级LUCC的生态效应指数与模数大致随高程等级增加而减小。
李名勇晏路明王丽丽林志垒
关键词:LUCC生态服务价值生态效应
中国落叶松属树木年轮生长特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4
2010年
作为树轮气候学中的传统研究树种,落叶松属树木已被广泛认同可以敏感反映气候的变化.本研究用树轮气候学的方法,对中国落叶松属9种1变种树木年轮采集了11个样点,对样本树轮宽度指标进行了基本统计特征的分析,合成了8种1变种的10条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序列,并分别与相应采样区的区域气候资料距平平均序列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将不同地区的不同落叶松树种树轮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变化进行比较,在较大空间范围内探讨落叶松属树木对气候响应的规律.结果显示,季风边缘带的多数样点与5月平均气温及平均最高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春季温度对落叶松属树木年轮生长有显著的影响,降水并未成为其限制因子;西藏吉隆的喜马拉雅落叶松平均年轮宽度最大,四川泗耳沟采集的四川红杉平均年轮宽度最小,这两种落叶松的年轮宽度变化所含气候信息较少;太白红杉、红杉、西藏红杉对气候变化较敏感,具有气候重建的潜力,海拔是影响落叶松树轮对气候因子响应的重要因素.
孙毓王丽丽陈津段建平邵雪梅陈克龙
关键词:落叶松
西北干旱区不宜作为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基地被引量:29
2010年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但我国西北干旱区不能承受"耕地后备资源基地"之重任。西北干旱区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包括高山冰川资源减少、河流萎缩、荒漠化、盐渍化、沙尘(暴)等,对我国生态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西北干旱区所谓的"耕地后备资源",其实就是沙漠与绿洲之间具有较好植被覆盖的过渡带,也是宝贵的绿洲缓冲带,对于绿洲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它们一旦被开垦,恢复起来非常困难甚至难以恢复,开垦的生态成本过大。在我国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安全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耕地后备资源的概念,特别是干旱区作为主要耕地后备资源基地的概念,需要做出适当调整和淡化。从全国生态安全格局来看,西北干旱区防治荒漠化威胁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应该突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走节水与高产之路,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此,建议中央政府考虑在西北干旱区颁布"禁垦令",严格限制耕地扩张并适度减少耕地面积。我国粮食增产、稳产的重任只能放在东部粮食主产区,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来实现。
张百平张雪芹郑度
关键词:干旱区耕地后备资源荒漠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