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10GB112004)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汪小琳肖成建陈晓军罗阳明康春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核科学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2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实验堆
  • 2篇热核聚变
  • 2篇聚变
  • 2篇硅酸
  • 2篇硅酸锂
  • 2篇国际热核聚变...
  • 2篇核聚变
  • 2篇核聚变实验
  • 1篇电子能
  • 1篇电子能谱
  • 1篇疏水
  • 1篇疏水催化剂
  • 1篇铁系
  • 1篇铁系元素
  • 1篇热解吸
  • 1篇中子
  • 1篇离线
  • 1篇活性
  • 1篇活性研究
  • 1篇光电子能谱

机构

  • 4篇中国工程物理...

作者

  • 3篇陈晓军
  • 3篇肖成建
  • 3篇罗阳明
  • 3篇汪小琳
  • 2篇胡胜
  • 2篇康春梅
  • 1篇古梅
  • 1篇侯京伟
  • 1篇杨通在
  • 1篇熊亮萍
  • 1篇王和义
  • 1篇高小铃
  • 1篇高小玲
  • 1篇刘浚
  • 1篇翁葵萍

传媒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核聚变与等离...
  • 1篇原子能科学技...
  • 1篇化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D^+注入Li_4SiO_4的表面化学状态及其热解吸行为被引量:3
2012年
锂陶瓷氚增殖剂的氢同位素行为是聚变堆固态产氚包层关心的重要课题。本文将3keV D+注入Li4SiO4,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在线分析注氘前后材料表面的化学状态,同时采用热解吸谱(TDS)实验技术,研究注氘后Li4SiO4中氢同位素的热解吸行为。实验结果表明:D+注入会改变Li4SiO4表面的化学环境,产生多种辐照缺陷和化学键合状态;氘滞留量和热解行为受注氘时样品的温度影响较大,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产氚包层中氚的滞留行为。
肖成建陈晓军高小铃罗阳明胡胜王和义汪小琳
关键词:X射线光电子能谱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正硅酸锂陶瓷小球离线释氚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中国氦冷球床包层(CH HCSB TBM)初步采用Li4SiO4陶瓷小球作为氚增殖材料,实验研究了Li4SiO4陶瓷小球的中子辐照产氚性能。将冷冻成型法制备的Li4SiO4陶瓷小球置于反应堆中辐照100min,然后在离线释氚实验平台上进行退火行为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用He+1%H2为载气,流速为100mL·min-1,升温速率为5K·min-1的实验条件下,氚气(HT+T2)是Li4SiO4陶瓷小球的主要释氚形态,占总氚的70%左右(不包括自由氚中的氚气),在400℃~70 0℃范围内出现两次释氚峰;氚化水(HTO+T2O)所占比例小于20%,主要在300℃~50 0℃的低温段进行释放;氚在800℃前基本释放完,小球退火后的残氚量小于1%。冷冻成型干燥法制备的Li4SiO4陶瓷小球在300℃~70 0℃范围内有较好的释氚性能,氚残留量低,在聚变堆固态氚增殖包层设计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肖成建陈晓军康春梅高小玲刘浚古梅罗阳明汪小琳
关键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锂陶瓷氚增殖剂的中子辐照性能与产氚行为被引量:10
2011年
D-T聚变堆采用氚增殖剂与中子反应生成氚来保证其燃料的"自持"。Li2O、LiAlO2、Li2ZrO3、Li2TiO3和Li4SiO4等锂陶瓷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机械力学性能和产氚性能等,是聚变堆主要的候选产氚材料,而其在中子辐照环境下的各种性能和行为是氚增殖包层模块设计所关心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国际上锂陶瓷产氚增殖剂的辐照实验研究概况,对材料的辐照性能(材料稳定性、热导性、离子电导性和活化性能等)、堆内/堆外产氚行为、影响氚在陶瓷材料中扩散或释放的各种因素以及近来关注较多的辐照缺陷与释氚行为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总结,同时针对中国确定的氦冷固态球床包层模块的技术路线,提出了需要广泛而系统地开展锂陶瓷基础研究的建议,指出今后国际上氚增殖剂的研究重点是高燃耗(>10%)和高荷载破坏情况下锂陶瓷材料的辐照产氚性能以及聚变堆氚增殖包层工程条件因素,如磁场、等离子体诱发电流和中子倍增剂等对锂陶瓷小球释氚行为的影响。
肖成建陈晓军康春梅汪小琳
关键词:ITER
铁系元素掺杂的Pt基疏水催化剂的制备及活性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以炭黑为载体、乙二醇为溶剂,利用高压微波加热法分别制备了铁系元素(即Fe、Co、Ni三种元素)掺杂的Pt基二元催化剂.采用TEM、XRD、EDX、XPS等手段分析了催化剂的微观结构.活性金属粒子在炭黑载体表面分布均匀;Fe、Co、Ni掺杂后,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粒子的粒径分布变窄,平均粒径明显减小(由4.57nm分别降低至2.17、2.41、2.55nm);催化剂中Pt存在Pt(0)、Pt(Ⅱ)、Pt(Ⅳ)三种价态.将催化剂分散于聚四氟乙烯乳液中,采用自然浸渍法负载于泡沫镍,制得Pt基疏水催化剂,考查了其对氢-水液相交换反应的催化活性.与单一Pt基疏水催化剂相比,过渡金属掺杂后的二元疏水催化剂对氢-水液相交换反应的催化活性明显提高.其催化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PtFe/C/FN>PtCo/C/FN>PtNi/C/FN>Pt/C/FN.催化活性的提高可能主要来源于催化剂活性金属粒径的减小.此外,H_2O分子在Fe系元素表面的解离行为也有一定的贡献.
熊亮萍胡胜侯京伟翁葵萍罗阳明杨通在
关键词:铁系元素催化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