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8A05)

作品数:15 被引量:129H指数:7
相关作者:孙京瑞程登发陈巨莲周海波刘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3篇小麦
  • 4篇麦长管蚜
  • 3篇锈病
  • 3篇条锈病
  • 3篇小麦白粉
  • 3篇小麦白粉病
  • 3篇小麦品种
  • 3篇间作
  • 3篇害虫
  • 3篇白粉
  • 3篇白粉病
  • 3篇病菌
  • 2篇越夏
  • 2篇生态调控
  • 2篇种群
  • 1篇单相
  • 1篇单相接地
  • 1篇单相接地故障
  • 1篇单相接地选线
  • 1篇蛋白质

机构

  • 14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甘肃省农业科...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大连民族学院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

  • 8篇陈巨莲
  • 6篇程登发
  • 6篇孙京瑞
  • 5篇周海波
  • 3篇金明安
  • 3篇金社林
  • 3篇骆惠生
  • 3篇刘勇
  • 3篇贾秋珍
  • 3篇曹世勤
  • 3篇段霞瑜
  • 2篇徐昭焕
  • 2篇曹远银
  • 2篇徐世昌
  • 1篇刘太国
  • 1篇刘秋
  • 1篇刘长仲
  • 1篇杨共强
  • 1篇张勃
  • 1篇张志霞

传媒

  • 8篇植物保护
  • 3篇中国植物保护...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村10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选线的研究
2007年
农村10kV配电网接地方式大多数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该接地模式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故障电流较小,找出和排除故障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但是选线装置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前相通道中信号检测、采样、转换等电路环节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基于MATLAB的PSB对农村10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进行了数字仿真,分析了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开发了选线装置。该装置的特点是前向通道电路环节精简,误差小。在实验室模拟系统运行中,选线效果显著。
张志霞朴在林
关键词:仿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装置
小麦品种混种对白粉病的调控及其对部分产量性状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对品种混合种植控制小麦白粉病的效果以及对小麦穗重、千粒重、蛋白质等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混合种植控制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品种组合.在对37个小麦品种进行SSR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选用8个生产品种(后备品种),按品种数3、4、5、6、8进行组合,在田间以随机区组设计种植混播组合和单播小区,人工接种白粉菌,比较各小区中小麦白粉病的AUDPC值、穗重、千粒重和粗蛋白差异.结果表明,8个品种亲缘关系较远;4品种混种时AUDPC最小,穗重最重.26个品种混种组合中有防治效果的组合占到73.08%,相对防效为1.23%~56.65%;混种未对穗重和粗蛋白含量造成负面影响.品种多样性种植可以用做调控小麦白粉病的一项措施.
许韬徐志徐媛段霞瑜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稳重蛋白质含量千粒重
我国麦长管蚜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化研究
管蚜是迁飞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中国小麦主要产区.因其孤雌生殖、繁殖力高、世代周期短,在寄主种类和环境因子等的诱导下使其DNA变异概率增大,导致不同地理种群麦长管蚜的遗传分化非常复杂.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不同地区麦长管蚜种...
徐昭焕陈巨莲程登发孙京瑞张云慧刘勇
关键词:麦长管蚜地理种群COI基因遗传分化
害虫生物型研究进展
害虫生物型的研究,对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以及了解害虫发生规律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害虫生物型的定义,害虫生物型的研究现状,生物型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并探讨生物型研究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徐昭焕陈巨莲程登发徐洪富刘勇孙京瑞范佳
关键词:害虫生物型
文献传递
田间不同抗蚜性小麦植株挥发物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本文通过对田间不同小麦抗蚜品种灌浆期的挥发物的采集,并分析了其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组分和含量,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小麦挥发物组分与小麦品种抗蚜性的关系,以及合理运用植物化学信息物质进行麦田害虫的可持续治理奠定基础。
周海波陈巨莲程登发孙京瑞张云慧刘勇FredericFrancis
关键词: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蚜虫唾液主要成分及其在寄主和害虫互作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10年
刺吸式害虫唾液里的某些成分通常是植物诱导反应中一些共有的或特异性诱导信号物质。本文综述了蚜虫取食、唾液的主要成分和取食诱发的植物防御信号传导途径,例如水杨酸途径、茉莉酸/乙烯途径,以及唾液诱导使植物防御因子上调效应的分子检测方法;同时还展望了蚜虫唾液研究的应用前景。
马蕊陈巨莲程登发孙京瑞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害虫生态调控中的机理及应用
近年来,害虫的生态调控成为可持续发展农业领域中研究的焦点之一,而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昆虫的寄主选择、引诱、拒食、驱避、生长发育等方面中的作用与机制,进一步阐述了植物挥...
周海波陈巨莲程登发孙京瑞刘勇陈林
关键词:害虫生态调控
文献传递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菌丝蛋白作为抗原,制备了该病原菌菌丝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表明,玉米弯孢菌抗血清的效价为1∶32 000;最佳抗原、抗体工作浓度分别为5μg/m l和1∶2 000;在最佳抗原抗体工作浓度下,理想包被液为碳酸盐缓冲液(pH值9.6),包被时间为4℃包被过夜;抗原抗体最适竞争反应时间为37℃下1 h;灵敏度为0.02μg/m l,此抗体可以与弯孢菌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其他10种供试病原真菌的菌丝蛋白均呈阴性反应。
刘卉秋吴素文曹远银王玉坤孙芳
关键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弯孢菌多克隆抗体ELISA
冀鲁豫部分小麦生产品种在甘肃陇南的抗条锈性表现被引量:5
2009年
2007-2008年,在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甘谷试验站及天水市的不同海拔高度地区,对收集到的146份冀鲁豫生产品种进行了全生育期抗条锈性鉴定及成株期抗条锈性监测。结果发现,仅有绵麦39抗性表现稳定,对接种鉴定及自然诱发的条锈病均表现免疫,合选18、许6、矮抗58等3份材料的抗性表现也相对较好,抗性比例仅为2.74%,其余142份材料均表现感病。文中还对各品种利用前景、评价等进行了讨论。
曹世勤骆惠生贾秋珍金明安徐世昌尚勋武金社林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
2006-2010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系统监测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2006-2010年采用全国通用的19个鉴别寄主对采自陕西省8个市(区)27个县(区)的1 065份条锈菌标样以及甘肃省天水地区的100份标样进行了鉴定。共监测到已知生理小种(致病类型)30个,分别是条中17、20、21、22、23、27、28、29、30、31、32、33号,Hybrid46类群的HY-4、5、6、7、8、9,水源11类群的水11-1、2、3、4、5、6、7、8、10、11、12和13。其中,条中33号和32号分布范围广,出现频率高,致病性强,为陕西省优势流行小种。其次为水11-4、水11-5、水11-7和条中31号。条中31号之前的小种出现频率低,而且年度间不稳定,已成为次要小种或稀有小种。因此,目前陕西省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应以条中33号和32号为主要对象,兼顾水11-4、水11-5、水11-7和条中31号。
李强李高宝王保通王芳康振生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