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09QA1401000)

作品数:8 被引量:69H指数:4
相关作者:陶磊路丽明朱莉周梁李诗敏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细胞癌
  • 5篇鳞状
  • 5篇鳞状细胞
  • 5篇鳞状细胞癌
  • 3篇肿瘤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 3篇喉鳞状细胞
  • 3篇喉鳞状细胞癌
  • 2篇蛋白
  • 2篇咽旁
  • 2篇预后
  • 2篇入路
  • 2篇颈淋巴
  • 2篇颈淋巴结
  • 2篇回顾性分析
  • 1篇凋亡
  • 1篇咽旁间隙
  • 1篇咽旁间隙肿瘤

机构

  • 8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陶磊
  • 3篇路丽明
  • 2篇李诗敏
  • 2篇周梁
  • 2篇朱莉
  • 1篇张铎
  • 1篇李柯楠
  • 1篇陈斌

传媒

  • 3篇临床耳鼻咽喉...
  • 2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国眼耳鼻喉...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2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760例喉鳞状细胞癌开放性喉功能保全手术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2
2018年
目的:探讨接受开放性喉功能保全手术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生存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10-12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肿瘤中心行开放性喉功能保全手术的76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病例资料,随访其生存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对生存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声门型697例,声门上型59例,声门下型4例,T1、T2、T3与T4期分别为222、420、112、6例,颈部淋巴结转移者27例,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220、408、111、21例。5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和疾病特异生存率分别为89.3%、83.9%和89.8%。临床分期、第二原发肿瘤为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肿瘤部位、病理分化、T分期、临床分期、切缘为复发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开放性喉功能保全手术是适用于我国早期及部分经选择晚期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重要治疗策略,早期诊治、保证足够的安全切缘是提高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率、减少复发风险的关键。
陶磊周梁吴海涛李筱明陈小玲李采谢明张明程磊汤迪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生存预后
趋化因子受体CCR6及CCR7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6、CCR7及其配体CCL20、CCL19/CCL21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以50例LSCC患者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颈清扫淋巴结、外周血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qRT-PCR)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6、CCR7及其配体(CCL20、CCL19/CCL21)的表达。结果:real-timeqRT-PCR检测发现LSCC肿瘤组织中CCR6、CCR7及CCL19/CCL21mRNA的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P<0.05),CCL20mRNA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LSCC肿瘤组织及转移淋巴结均有CCR6和CCR7的表达,且伴颈淋巴结转移的LSCC组织CCR6、CCR7的表达高于不伴颈淋巴结转移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LSCC患者外周血CD4+CCR6+T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CD4+CCR7+T细胞的比例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趋化因子受体CCR6、CCR7在LSCC组织、转移淋巴结及外周血中表达,与LSCC的发展、浸润、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
陈斌路丽明陶磊周梁李诗敏朱莉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趋化因子受体配体淋巴结转移
188例咽旁间隙肿瘤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4
2018年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治疗、手术入路的选择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6-12期间收治的188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采用的手术入路为:经颈侧入路159例,内镜辅助经鼻入路9例,经颈-下颌骨裂开入路8例,经颈-腮腺入路8例,经口入路7例,颞下窝侧颅底入路4例。结果:术后病理良性168例(89%)、恶性20例(11%)。28例(15%)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症状为声嘶。168例良性肿瘤随访10个月~10年,3例失访,4例术后复发,均再次手术后治愈。恶性肿瘤术后均行综合治疗,3例失访,1例术后9个月因复发死亡,其余未见复发。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首选方法,术后复发率低,预后较好。内镜提供了新的手术管理方法,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及复发率。
陶磊石小玲李筱明吴海涛陈小玲李采沈雁魏春生王德辉周梁
关键词:咽旁间隙头颈部肿瘤手术入路
喉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检测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建立基于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qRT-PCR)技术的喉鳞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方法 ,寻找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肿瘤标记物。方法选择21例喉鳞癌患者经选择性颈清扫术后77个淋巴结区域中563个淋巴结标本,采用real-time qRT-PCR技术定量检测各区域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和寻常天疱疮抗原(pemphigus vulgaris antigen,PVA)的表达,并与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IHC与HE染色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肿瘤转移标记物在全部淋巴结标本中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HE染色(P<0.01);HE染色阳性的淋巴结标本中3种肿瘤转移标记物的表达量明显高于HE染色阴性标本的表达量(P<0.01)。结论 IHC与HE染色具有相似的微转移检出率。应用real-time qRT-PCR技术检测喉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标本中的CK19、SCCA和PVA3种肿瘤转移标记物是提高检测喉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可行方法 。
李柯楠陶磊周梁李诗敏朱莉
关键词:喉鳞癌细胞角蛋白19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微转移
CⅡTA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LSCC)患者预后的关系
2020年
目的探讨MHC-Ⅱ类反式激活蛋白(classⅡtrans-activator,CⅡTA)的表达水平与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及组织标本。根据纳入标准最终入组6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SCC组织标本中CⅡTA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回归方法对CⅡTA的表达水平与LSCC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GEPIA分析CⅡTA的表达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预后的关系。结果CⅡTA的表达与LS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Kaplan-Meier分析显示在LSCC患者中CⅡTA高表达较低表达的预后好(P<0.05);GEPIA分析显示HNSCC患者中CⅡTA高表达较低表达的预后好(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饮酒、CⅡTA的表达、淋巴结转移是LSCC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ⅡTA表达与LSCC患者术后OS的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LSCC患者预后的辅助指标之一。
薛乙汤迪翟长文袁存存衡宇周梁陶磊路丽明
关键词:预后
螺旋CT三维重建咽旁隙的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索螺旋CT扫描成人呈张口位时咽旁隙成像并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为经口入路切除咽旁隙肿瘤提供解剖依据及术前指导。方法选择咽旁隙无占位性病变患者28例,放置张口器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应用多平面重建测量茎突长度并统计茎突末端与第一颈椎横突的关系,于颅底层面测量茎突至颈内动脉、下颌骨升支后缘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容积重现和剪切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观察颈内动静脉走行及是否存在变异移位等。结果茎突长度、茎突根部至颈内动脉、茎突根部至下颌骨升支后缘的平均距离分别为(2.50±0.80)、(1.09±0.26)、(2.27±0.29)cm,侧别、性别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78.6%(44/56)茎突末端位于第一颈椎横突或以下,64.3%(36/56)颈内动脉起始部位低于舌骨,12.5%(7/56)咽旁隙段颈内静脉先走行于颈内动脉前方然后再转向后外。结论咽旁隙以茎突至毗邻解剖结构的距离为参考,有助于神经血管的定位。三维重建的图像能清晰地显示颅底、下颌骨升支、茎突、颈内动静脉等咽旁隙周边及内部结构。咽旁隙段颈内动静脉均存在一定的变异率,为模拟手术入路和术中颈内动脉定位提供重要信息。
石小玲陶磊唐作华王申江王文忠叶昕裴
关键词:咽旁隙经口入路三维重建容积再现
154例cN0/cN1下咽鳞状细胞癌颈淋巴清扫效果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分析cN0/cN1下咽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与淋巴转移及无病生存率的关系,探讨颈淋巴清扫方式对局部控制率及无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手术治疗的154例cN0/cN1(63例为cN0,91例为cN1)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其中男148例,女6例;平均年龄(58.6±9.9)岁。随访患者的生存及疾病复发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无病生存率,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对生存预后影响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54例患者中,63例cN0下咽癌患者接受颈侧区Ⅱ~Ⅳ区淋巴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隐匿性淋巴转移(假阴性cN0→pN+)率为14.3%(9/63),其中,梨状窝癌隐匿性淋巴转移率为15.6%(7/45),下咽后壁癌隐匿性淋巴转移比例为2/11。91例cN1下咽癌患者中34例接受颈全清扫术,54例行Ⅱ~Ⅳ区颈侧区淋巴清扫。对于T1-2N1期下咽癌,行颈侧区淋巴清扫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50.1%高于颈全清扫术的4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0,P>0.05);对于T3-4N1期下咽癌,行颈侧区淋巴清扫术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39.5%高于颈全清扫术的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3,P<0.05)。154例患者中,颈淋巴转移假阴性率(9/63,14.3%)和假阳性率(12/91,13.2%)分别使cN0和cN1下咽癌的实际无病生存率被高估和低估。结论在选择合适患者的情况下,对cN1的下咽癌患者行颈侧区清扫比颈全清扫可以获得较好的无病生存率。对cN0/cN1的下咽癌患者应根据术后病理N分级再次评估,为术后颈部综合治疗及随访策略提供依据。
陶磊周梁吴海涛张明李筱明陈小玲李采谢明程磊张铎
关键词:下咽肿瘤颈淋巴结清扫术
天花粉蛋白(TCS)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2年
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TCS)是一种植物蛋白,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近年来类于TCS抗肿瘤的研究有较多进展,但就其抗肿瘤机制尚未达成共识。一种观点认为,TCS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另一种观点认为,TCS可以作为核糖体活性抑制蛋白(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RIP)不可逆地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就TCS的抗肿瘤机制加以综述。
张铎陶磊路丽明
关键词:肿瘤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