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2129)

作品数:17 被引量:39H指数:5
相关作者:丁义涛施晓雷顾劲扬张悦褚薛慧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卫生局重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细胞
  • 9篇生物人工
  • 9篇生物人工肝
  • 9篇人工肝
  • 8篇肝细胞
  • 6篇共培养
  • 5篇衰竭
  • 4篇猪肝细胞
  • 4篇功能衰竭
  • 4篇干细胞
  • 4篇肝功
  • 4篇肝功能
  • 4篇肝功能衰竭
  • 3篇平板型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新型生物
  • 2篇体外

机构

  • 16篇南京大学医学...
  • 8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东南大学

作者

  • 17篇丁义涛
  • 16篇施晓雷
  • 14篇顾劲扬
  • 11篇张悦
  • 7篇褚薛慧
  • 5篇韩冰
  • 3篇任昊桢
  • 3篇肖江强
  • 3篇檀家俊
  • 2篇许海云
  • 2篇顾忠泽
  • 2篇冯章启
  • 1篇张悦褚
  • 1篇江春平
  • 1篇徐庆祥
  • 1篇薛慧

传媒

  • 5篇中华肝胆外科...
  • 4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5篇2012
  • 6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细胞携氧促进多层平板型生物反应器中肝细胞氧供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生物人工肝作为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支持手段,近年来得到不断的改进,如何解决反应器中的氧供问题成为目前人们研究的焦点。本研究拟通过在循环培养液中加入红细胞为这一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方法将新鲜分离的原代猪肝细胞接种于笔者自主构建的新型生物反应器内。实验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反应器内仅加入RPMI1640培养液直接循环;实验组在培养液中同时加入猪红细胞(2.5×10^11/L)进行循环,两组循环液均经过膜肺进行氧合。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反垃器中氧耗情况,同时检测反应器中葡萄糖消耗及肝细胞的功能表达。结果实验组反应器中肝细胞氧耗率为对照组的1.5倍,葡萄糖消耗为对照组的2倍。同时,实验组肝细胞的白蛋白分泌及尿素合成各项功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培养液中加入红细胞能显著改善反应器中肝细胞的氧供,从而提高反应器中细胞的葡萄糖代谢及各种肝特异功能的表达。该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有望成为解决反应器中氧供的有效手段。
褚薛慧施晓雷顾劲扬许海云张悦丁义涛
关键词:生物人工肝氧供红细胞肝细胞
基于纳米支架材料的新型多层平板型生物反应器的构建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为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构建一种新型的多层平板型生物人工肝细胞反应器,从而提高反应器中细胞的活性及功能。方法自主设计组装一种新型的多层平板型生物反应器,平板表面采用静电纺丝纺上一层壳聚糖纳米纤维膜,新鲜分离的原代猪肝细胞接种于纳米纤维支架表面,用培养液进行循环式培养。定期检测反应器中细胞的活性及功能,并观察细胞与纳米材料结合情况。结果反应器中的细胞能与纳米支架材料很好的结合,每12h分泌的白蛋白的量维持在100~139ug,尿素合成量为5.11~7.76mg/dl,而氯化铵清除率则保持在44—60umol/h。培养过程中,仅有少量的酶(AST、LDH)漏出。结论初步构建的新型多层平板型生物反应器,符合生物人工肝基本的要求。其内培养的细胞能保持良好的活性,并具有相应的功能。
施晓雷褚薛慧顾劲扬许海云张悦丁义涛
关键词:生物反应器纳米共培养肝细胞
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共培养肝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索细胞外基质(ECM)在猪肝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共培养中的表达与分布规律。方法自中华实验猪髂前上棘抽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传代培养至第3代;原位两步胶原酶法分离猪肝细胞后与MSCs随机混合培养,观察肝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情况。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ECM的表达和分布情况。RNA干扰MSCs后继续观察共培养肝细胞的功能变化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第3代MSCs纯度〉90%;肝细胞活率〉95%,纯度〉99%。共培养组肝细胞迅速黏附于MSCs表面,呈肝细胞岛样分布。共培养组肝细胞白蛋白分泌水平和尿素合成能力自共培养第1天起均明显高于单纯肝细胞组(P值均〈0.01),并在第2天达到高峰,分别为(457.71±22.62)ng和(69.05±2.12)μg。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共培养组MSCs表达多种ECM;RNA干扰实验进一步证实ECM的存在与共培养中肝细胞的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功能有关。结论骨髓MSCs通过分泌多种ECM改善共培养肝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顾劲扬施晓雷张悦丁义涛
关键词:肝细胞骨髓祖代细胞细胞外基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维持猪肝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建立猪肝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共培养体系,为生物人工肝的构建提供理想细胞来源。方法自中华实验猪(n=3)髂前上棘抽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传代培养至第3代;原位两步胶原酶法分离猪肝细胞后与MSCs随机混合培养,观察共培养肝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水平。结果第3代MSCs纯度〉90%,肝细胞活率〉95%,纯度〉99%。共培养组肝细胞迅速黏附于MSCs表面,在三维空间呈球形聚集生长,异质细胞间出现细胞连接,超微结构与正常肝细胞接近。共培养组肝细胞白蛋白分泌水平和尿素合成能力自第1天培养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并在第2天达到高峰。结论猪肝细胞与MSCs共培养可维持肝细胞形态与功能,使构建功能性生物人工肝成为可能。
顾劲扬施晓雷张悦丁义涛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猪肝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
肝细胞与非实质细胞体外共培养的研究进展
2008年
近年来,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支持系统已成为延长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生命,并向肝移植手术过渡的一种替代性治疗手段。细胞作为BAL发挥肝功能支持作用的核心部分,逐渐受到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视。新近发现肝细胞与非实质细胞共培养可重建细胞间相互作用,显著改善离体肝细胞活性,在BAL及肝细胞移植领域显示出诱人的前景。我们拟对肝细胞和非实质细胞体外共培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顾劲扬施晓雷丁义涛
关键词:非实质细胞体外共培养急性肝功能衰竭细胞间相互作用生物人工肝LIVER
肝脏组织工程纳米纤维支架材料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探讨海藻酸钠、壳聚糖和PLGA纳米纤维支架的机械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及细胞在其表面的生长规律,寻找合适的肝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分别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和PLGA纳米纤维支架,观察材料的机械稳定性及肝细胞在材料表面的活性和生长情况。接种后0.5 h内,肝细胞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材料表面贴壁,生长良好。第二天起,肝细胞在壳聚糖表面逐渐聚集生长,形成聚集体,而在海藻酸钠材料表面无聚集。第三天后,海藻酸钠材料发生溶胀,纳米结构破坏,而壳聚糖纳米支架保持完好。在观察期间,PLGA材料表面一直没有肝细胞黏附。肝脏细胞不能在PLGA纳米材料表面黏附生长;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肝细胞在壳聚糖纳米材料表面能形成球形聚集体;海藻酸钠生物相容性好,但机械稳定性差,容易降解,不能单独作为肝脏组织工程的纳米支架材料。
褚薛慧施晓雷冯章启顾忠泽丁义涛
关键词:肝组织工程海藻酸钠壳聚糖PLGA
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犬急性肝功能衰竭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新型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犬的作用。方法D-氨基半乳糖给药构建犬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实验分组: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非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对照组(n=8)。观察和检测所有犬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生存率,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组合式生物人工肝其有良好的解毒及合成功能。4组犬的生存率分别是87.5%、62.5%、50.O%、37.5%,仅组合式生物人工肝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合式生物人工肝对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良好的疗效。
施晓雷张悦褚薛慧顾劲扬韩冰丁义涛
关键词:生物人工肝急性肝功能衰竭
膜截流分子量在新型生物人工肝免疫安全性中的作用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膜截流分子量对新型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liver,BAL)支持系统免疫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应用D氨基半乳糖静脉滴注比格犬建立肝功能衰竭模型。急性肝功能衰竭犬根据BAL隔离膜截流分子量的大小分为两组:A组:200kD组;B组:1200kD组。两组均接受新型2次BAL治疗,每次6h。观察各组体内IgG、IgM、50%补体溶血单位(CH50)变化及反应器内抗体漏过情况。结果在第一次BAL治疗后两组的IgG和IgM水平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第2次治疗后第7天,1200kD组的IgG和IgM水平明显升高,200kD组IgG和IgM水平仍未出现明显上升或下降。在第一次BAL治疗后,两组CH50都出现暂时性的下降,在治疗后1h达到最低值,而后缓步上升,在7d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反应器内培养液中IgG、IgM及CH50检测结果显示,1200kD组在治疗结束后IgG、IgM及CH50含量显著高于200kD组。结论膜截流分子量可能是影响BAL异种免疫排斥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悦施晓雷韩冰顾劲扬褚薛慧肖江强任昊桢檀家俊丁义涛
关键词:生物人工肝猪肝细胞
IL-6在猪肝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索IL-6在猪肝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共培养中的作用。方法自中华实验猪髂前上棘抽取骨髓(3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传代培养至第3代;原位两步胶原酶法分离猪肝细胞后与MSCs按照2:1比例使用Millicell小室培养,检测共培养中肝细胞功能,观察IL-6、TNF—α、TGF-α的分泌水平变化。结果肝细胞活率〉95%:共培养组肝细胞自蛋白分泌水平和尿素合成能力均显著高于单纯肝细胞组(P〈0.05).共培养组IL-6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和IL-6后共培养体系白蛋白、尿素合成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MSCs通过分泌IL-6改善共培养体系中肝细胞功能:
顾劲扬施晓雷张悦丁义涛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间质干细胞肝细胞
肝再生发生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9年
肝脏再生是指因手术、创伤、中毒、感染、坏死等致部分肝细胞功能丧失后,肝细胞重新修复的过程。对于肝再生的发生及其内在机制的认识和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最初认为可能存在一种特定的激素类物质决定肝再生的过程。(2)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猜测肝再生的过程可能是由一条包括多种因素参与的信号通路决定的。(3)近年来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肝再生是由多条通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此过程涉及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的大量分泌,细胞外基质的重建以及一些促进或抑制肝再生过程的正负反馈机制。
张悦顾劲扬施晓雷丁义涛
关键词:肝脏再生关机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肝再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