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A-3102-06-000)

作品数:11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冯建明徐绯斐毛锋何昌邑孔燕平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饶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乔伊斯
  • 4篇小说
  • 3篇长篇
  • 3篇长篇小说
  • 2篇语言
  • 2篇文化
  • 1篇兄弟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构思
  • 1篇英语
  • 1篇英语学习
  • 1篇英语学习方式
  • 1篇尤利西斯
  • 1篇语言系统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化
  • 1篇人物塑造艺术
  • 1篇守灵
  • 1篇平淡
  • 1篇乔伊斯小说

机构

  • 10篇上海对外经贸...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作者

  • 7篇冯建明
  • 1篇孔燕平
  • 1篇毛锋
  • 1篇何昌邑
  • 1篇徐绯斐
  • 1篇王玉

传媒

  • 2篇作家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邯郸职业技术...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教育学术月刊
  • 1篇时代文学(下...
  • 1篇时代文学(上...
  • 1篇英美文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乔伊斯小说的“夜”与“昼”
2010年
《为芬尼根守灵》和《尤利西斯》以看似破碎的艺术形式,既展现了支离破碎的视角,还展示了艺术家眼中破碎的世界;《为芬尼根守灵》揭示了睡者与死者之间的关联,而《尤利西斯》则在意识流中找到了清醒的人类联想模式的关键点;如果说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以追求新范式、新权威、新秩序为主旋律的现代主义文学形式来重新阐述一种神话,表现了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那么,他在《为芬尼根守灵》中则通过解构和去中心等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来书写"世界历史",他试图通过语言游戏来打破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并挖掘出"不确定性"的美学价值。
冯建明
关键词:乔伊斯《尤利西斯》
形与意
2010年
乔伊斯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为芬尼根守灵》和《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的结构参与了文化意义的制造与再造。在《尤利西斯》中,数字"3"可谓乔伊斯设的一个谜,它巧妙地暗示出《尤利西斯》和《奥德赛》之间的互文性;在《为芬尼根守灵》中,4大部分和4个主要角色对应着维科有关人类历史的"过程和再过程"的4个阶段,这种对应使作品的艺术性与哲理性融为一体;正如《诗篇》仿效"摩西五经"分为5卷一样,《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也效法"律法书"分为5部分,以表现乔伊斯对其所献身的神圣的艺术事业的崇敬之情。乔伊斯小说的结构不仅用于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也用于揭示主题,它暗示出现代人那自由的、开放的心灵,表现了现代主义艺术家对人所特有的性质的洞察。
冯建明
关键词:乔伊斯长篇小说
乔伊斯长篇小说的语言
2009年
在长篇小说创作上,乔伊斯虽未完全摒弃语言的约定俗成规律,却并不囿于传统的散文模式:他巧妙地变化叙事文体,把语言形式与情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在散文体小说中创作出大量的诗歌意象,从而勾勒出充满浓情画意的人物与景观,以此表达了他本人对故土的特殊情感;他采用诗句转换法,不但保留了语言的诗歌韵味,还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他借助几何图形来凸显人物特征,既展示了象征手法的文学魅力,又进一步扩展了词句的叙事功能;他通过长篇小说的语言革新,展示了语言结构对人类精神发展的深刻影响。
冯建明
关键词:乔伊斯长篇小说语言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分析中国学生英语学习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探究中国文化及思维惯性对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影响,以期增进教学双方的文化意识,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毛锋徐绯斐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学习方式
语言系统观与综合式互动词汇习得系统的构建被引量:1
2010年
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但动态发展的整体。语言作为一门科学,是一完整的系统;作为语言的构建分支,词汇也是一个系统。通过探析语言及其词汇的系统观,“综合式互动词汇习得系统”得以构建,其中涵盖了影响词汇习得能力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即学习者内部个人因素、学习者外部环境因素、词汇能力变量和策略能力变量。这一系统对我国英语词汇教学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必须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
孔燕平何昌邑
关键词:语言系统
梦中的你、我、他
2010年
乔伊斯的《为芬尼根守灵》既是"黑夜之书",也是"梦之书",它通过表现梦的独特性而解构了传统的审美观。在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变形对应了梦的变幻特征,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对应了梦境的多元性。乔伊斯摒弃了描写空间、时间、情节、人物的传统叙事模式,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无法确知的梦幻意识,从而打破了读者对小说艺术的正常期待;他通过挖掘出"不确定性"的美学价值,展示了艺术家眼中破碎的世界,进而揭示出现代人那自由而开放的心灵。
冯建明
关键词:乔伊斯不确定性
透视佩科拉迷失的自我——从《最蓝的眼睛》看莫里森对白人文化的解构
作为美国社会的边缘人群,美国黑人身处多元文化却被限定在单一文化的生存态式,在白人主流文化的侵蚀和价值观的渗透下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本文从解构主义的视角透视《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迷失的自我,从而挖掘莫里森对主导黑人意识的白...
王玉
关键词:黑人白人文化解构《最蓝的眼睛》
文献传递
论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艺术
2011年
在长篇小说人物塑造上,乔伊斯虽然十分肯定非理性,但并未完全否定理性,他只是因人的洞察力不可检验,才让非理性因素在叙事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他通过鬼斧神工般的人物刻画技巧,揭示出多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意识形态,展示出现代人那自由而开放的心灵,并表现了艺术家对人的认识和经验、抑或对人所特有的性质的洞察,从而体现出20世纪的"非理性转向"。
冯建明
关键词:乔伊斯长篇小说非理性
化平淡为神奇——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开放式结局的艺术构思
2009年
乔伊斯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结局部分的叙事视角转换使得故事从作者的客观叙述转向故事人物的主观表述,而其"开放式结局"则决定了其整体叙事结构是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其人物塑造则体现了乔伊斯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技巧融为一体的特征。该书的"寻父"母题既反映了对现实感到失望的人对精神支柱的追寻,又暗示着处在精神"荒原"的人对精神"绿洲"的渴望。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结局部分,乔伊斯通过描写该小说主人公的心灵顿悟,艺术地表现了20世纪初期的一位都柏林青年从旧身份到新自我的转变过程。
冯建明
关键词:自我
矛与盾——评乔伊斯《为芬尼根守灵》中的兄弟相迫
2010年
乔伊斯在表现《为芬尼根守灵》中的对立面时,化笼统为具体,向读者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他不着重对比善恶之间的差异,而是利用评判善恶标准的可变性,获得反讽的艺术效果。谢姆和肖恩之间的对立表现出重大变革时代中现代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西方艺术家眼中20世纪初期那支离破碎的物质世界的一个侧面。
冯建明
关键词:乔伊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