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60074)

作品数:8 被引量:72H指数:6
相关作者:李造哲于卓马青枝云锦凤中田昇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鸟取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野大麦
  • 7篇披碱草
  • 7篇大麦
  • 6篇杂种
  • 6篇BC
  • 3篇杂种F1
  • 2篇苗期
  • 1篇蛋白质
  • 1篇豆种
  • 1篇野生
  • 1篇遗传学
  • 1篇育性
  • 1篇同工酶
  • 1篇同工酶分析
  • 1篇农艺
  • 1篇农艺特性
  • 1篇种子
  • 1篇株系
  • 1篇贮藏蛋白
  • 1篇贮藏蛋白质

机构

  • 8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鸟取大学

作者

  • 8篇李造哲
  • 4篇于卓
  • 3篇马青枝
  • 3篇云锦凤
  • 1篇吴尼尔
  • 1篇何丽君
  • 1篇中田昇
  • 1篇尹俊
  • 1篇李珍
  • 1篇王俊杰
  • 1篇李微微
  • 1篇赵慧

传媒

  • 3篇中国草地学报
  • 2篇中国草地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地学报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_1及BC_1代育性研究被引量:11
2003年
 本文对披碱草(ElymusdahuricusTurcz.)和野大麦(HordeumbrevisubulatumLink)杂种F1及BC1代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花粉可育率较高,分别为87.1%和89.2%,开放授粉的自然结实率分别为39.4%和34.8%。正、反交杂种F1代高度不育,花粉可育率分别为2.2%和1.1%,在开放授粉情况下均不结实。BC1代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提高,各株系间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有较大的变异,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仍很低,花粉可育率只有0.3%,开放授粉不结实;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较F1代有大幅度的提高,花粉可育率可达74.9%,自然结实率可达14.6%。回交是克服杂种F1不育的有效途径。
李造哲于卓云锦凤马青枝
关键词:披碱草野大麦杂种F1代育性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_1与BC_1F_1代的生物学及农艺特性研究被引量:11
2004年
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BC1F1代的生物学及农艺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亲本野大麦生长发育节律较快,较早地开花结实,果后营养期较长,生育期74d,生长天数达206d,具有很强的分蘖能力;披碱草生长发育节律较慢,生育期124d,生长天数193d;杂种F1的生长天数介于双亲之间,生长动态偏向亲本披碱草,分蘖能力介于双亲之间;BC1F1代生长发育节律较F1代提早,不同株系生长天数不同,生长动态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分蘖能力有较大的变异。杂种F1代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BC1F1代产草量较F1代有所降低,不同株系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BC1F1代的生产性能倾向于轮回亲本野大麦。
李造哲于卓马青枝王俊杰
关键词:披碱草野大麦杂种F1农艺特性
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_1与BC_1代的RAPD分析被引量:10
2005年
应用RAPD技术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及其杂种F1与BC1代的遗传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供试材料基因组DNA具有很高的多态性;依据遗传相似系数,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正、反交杂种F1均偏向披碱草遗传,正、反交F1间的遗传差异不显著,BC1代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遗传,不同株系间存在遗传差异。RAPD技术可用于禾草远缘杂种鉴定及目标性状植株检测的遗传标记。
李造哲云锦凤尹俊
关键词:披碱草野大麦杂种F1
披碱草与野大麦及其杂种F_1、BC_1F_1同工酶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F1、BC1F1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代POD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正、反交F1的酶谱基本相同,杂种F1的EST同工酶谱亦主要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F1代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又各产生了2条杂种带。BC1F1代POD同工酶谱的酶谱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并且有酶带的丢失现象。BC1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系P1F1-2与Y1F1-2及P1F1-6与P1F1-7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1代各株系较披碱草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E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吴尼尔李造哲赵慧李微微
关键词:披碱草野大麦F1
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BC_1F_2代不同株系苗期耐盐性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测定了在盐胁迫下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BC1F2代不同株系幼苗的相对含水量、细胞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盐胁迫下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BC1F2代各株系幼苗的组织相对含水量下降、游离脯氨酸含量增高、质膜透性增大,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BC1F2代不同株系间存在差异。综合评价得出其耐盐性排序为:野大麦>Y1F2-5>Y1F2-3=Y1F2-1>P1F2-6>Y1F2-6=Y1F2-9>Y1F2-2>Y1F2-8>P1F2-7>披碱草>Y1F2-7。
李珍李造哲于卓
关键词:披碱草野大麦苗期耐盐性
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野生扁蓿豆种子贮藏蛋白质的变异被引量:18
2006年
扁蓿豆是异花授粉的多年生二倍体植物,分布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内蒙古5个地区的20个居群的种子贮藏蛋白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蛋白质分子量介于140kDa^13kDa之间,共在36个点位出现了蛋白质带。分子量为41kDa、31kDa及13kDa点位的3条带在供试材料中全部出现。另外,第1和第17点位带表现频度比较低。对20个居群蛋白质带信息进行相异性平均聚类分析,共聚为六类:聚类Ⅰ包括赤峰市2个居群和锡林郭勒盟1个居群;聚类Ⅱ包括赤峰市1个居群、锡林郭勒盟2个居群和乌兰察布市2个居群;聚类Ⅲ包括通辽市1个居群、赤峰市2个居群、锡林郭勒盟2个居群和呼和浩特市1个居群;聚类Ⅳ包括呼和浩特市1个居群和乌兰察布市2个居群;聚类Ⅴ包括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各1个居群;聚类Ⅵ只有锡林郭勒盟1个居群。据此推测,扁蓿豆是蛋白质多样性的种群。
额尔敦嘎日迪中田昇李造哲
关键词:扁蓿豆聚类分析
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苗期抗旱性研究被引量:18
2005年
在室内人工模拟干旱条件,测定了干旱胁迫下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幼苗的相对含水量、细胞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亲本披碱草幼苗的组织相对含水量下降的幅度最低,细胞膜受害最轻,游离脯氨酸积累的最多,相对生长率最高,表现出很强的抗旱性。亲本野大麦幼苗的组织相对含水量下降的幅度最大,细胞膜受害最重,游离脯氨酸积累的最少,相对生长率最低,抗旱性弱。杂种F1幼苗的保水能力、细胞膜受害程度和游离脯氨酸积累能力、相对生长率均介于双亲之间,亦即其抗旱能力大于野大麦而小于披碱草,表现为双亲的中间型。正、反交对杂种F1的抗旱能力没有明显影响。
马青枝李造哲
关键词:披碱草野大麦杂种苗期抗旱性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_1与BC_1代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对亲本披碱草(E lym us d ahuricus)和野大麦(H ord eum brev isubu la tum)及其杂种F1和BC1代体细胞染色体数和花粉母细胞(PM C)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的染色体数为2n=42,野大麦为2n=28;正、反交杂种F1染色体数均为35;BC1代染色体发生了数目上的差异,变异范围为28~35,并出现很多非整倍性植株;披碱草的PM CM I二价体配对频率很高,野大麦PM CM I出版少量的四价体、三价体和单价体,但以二价体占优势;正反交杂种F1减数分裂不规则,单价体的普遍存在是造成杂交不育的重要原因;BC1代的PM CM I单价体频率较F1代有所下降,二价体频率有所增高,有些株系的环状二价体占绝对优势,这为杂种育性恢复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李造哲云锦凤于卓何丽君
关键词:披碱草野大麦杂种F1BC1细胞遗传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