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30859)

作品数:20 被引量:48H指数:6
相关作者:王汝建陈建芳陈志华程振波肖文申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同位素
  • 6篇氧碳同位素
  • 6篇有孔虫
  • 6篇古海洋
  • 6篇表层沉积物
  • 6篇沉积物
  • 5篇古气候
  • 5篇楚科奇海
  • 4篇第四纪
  • 4篇晚第四纪
  • 4篇浮游有孔虫
  • 4篇白令海
  • 3篇生态
  • 3篇生源
  • 3篇水团
  • 3篇气候
  • 3篇气候记录
  • 3篇环境意义
  • 3篇古环境
  • 3篇古环境意义

机构

  • 22篇同济大学
  • 12篇国家海洋局第...
  • 8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厦门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科技馆
  • 1篇Alfred...
  • 1篇海洋出版社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23篇王汝建
  • 9篇肖文申
  • 9篇陈建芳
  • 8篇孙烨忱
  • 8篇程振波
  • 8篇陈志华
  • 5篇张海峰
  • 4篇丁旋
  • 4篇梅静
  • 3篇高爱国
  • 2篇陈荣华
  • 2篇刘伟男
  • 2篇黄元辉
  • 2篇张兰兰
  • 2篇李文宝
  • 2篇汪卫国
  • 2篇李洪亮
  • 1篇丁晓辉
  • 1篇向荣
  • 1篇司贺园

传媒

  • 6篇海洋地质与第...
  • 4篇海洋学报
  • 3篇极地研究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北冰洋中更新世以来黏土矿物变化特征及其反映的洋流和冰盖演化被引量:2
2020年
本文通过对中国第七次北极考察在西北冰洋阿尔法脊南部钻取的ARC7-LIC岩芯沉积物的XRF Ca/Al比值、冰筏碎屑和黏土矿物等研究,重建了中更新世以来研究区沉积物源和周边冰盖的演化历史。ARC7-LIC岩芯黏土矿物组合类型变化显示:深海氧同位素(MIS)29~13期黏土矿物组合主要以西伯利亚物源区为主,而MIS 12期以来以北美物源为主。黏土矿物组合的变化,反映中布容期前后洋流模式的改变。同时,MIS 12期高含量的蒙脱石可能来自北美物源。物源指标对比显示,劳伦冰盖在MIS 16期首次向西北冰洋大规模排泄冰山,并且从MIS 12期开始,西北冰洋周围冰盖的进退幅度增大。在MIS 6期、4期和3期,Ca/Al和高岭石含量的不协同变化指示北美冰盖的发育具有区域差异性,位于阿拉斯加北部和麦肯齐河流域的冰盖较班克斯岛−维多利亚岛一侧更发育,崩解的冰山能将高岭石带到研究区沉积下来。
徐仁辉王汝建肖文申董林森刘焱光
关键词:黏土矿物北极冰盖
白令海与西北冰洋表层沉积物中四醚膜类脂物研究及其生态和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通过对中国第3次和第4次北极考察在白令海和西北冰洋采集的65个表层样沉积物中生物标记物四醚膜类脂物(GDGTs)的研究,发现西北冰洋表层沉积物中类异戊二烯和支链GDGTs的浓度分布大致以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的陆坡为界线,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与水体生产力和陆源有机质的输入量有关。基于GDGTs的陆源输入指数BIT显示,从楚科奇海北部到高纬度区的阿尔法脊,陆源有机质的相对比例明显增加,与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等结果一致,表明BIT可以用来指示北极陆源有机质输入量的变化。应用前人TEX8L6-SST方程估算的研究区表面海水温度SST与现代年均SST和夏季平均SST的相关性较差,原因可能与陆源输入的类异戊二烯GDGTs干扰以及低的古菌生产力有关。从季节性海冰覆盖区到永久性海冰覆盖区,基于支链GDGTs的环化指数CBT明显升高,可能反映了CBT对海冰覆盖状况的响应,但其响应机制还不清楚。基于支链GDGTs的环化指数CBT和甲基化指数MBT估算的北极陆地年均大气温度和土壤pH差异较大,可能是由表层沉积物的来源复杂以及混合作用造成的。
王寿刚王汝建陈建芳陈志华程振波汪卫国黄元辉
关键词:白令海CBT
Distribution,ecology,and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planktonic foraminifers in the Makarov Basin of the Arctic Ocean
2014年
The Arctic region, with magnificent ice cover on the surface of the Arctic Ocean and adjacent seas, is not only extremely sensitive to but also has strong amplification effects on climate change.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have documented substantial retreat and thinning of the Arctic sea-ice cover, a process that is accelerating. Its feedback and impact on the global climat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current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Calcite tests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s are major constituents in pelagic sediments, and they provide valuable material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st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However, research is still sparse in the Arctic sea area because of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the materials for investigation. Here, we present a study of modern foraminifers from the plankton tow samples taken in the Makarov Basin of the Arctic Ocean during the fourth Arctic expedition of China. We have analyzed ecological information stored in the modern planktonic foraminifers and in their stable isotope signals, and establish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taxa and the environment. Our main observations are as follows:(1) in the Makarov Basin, the polar species 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istral coiling) dominates the [150 lm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2)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s live mainly in the upper halocline at a water depth of 50–100 m and less in the depth interval of 100–200 m.(3) Temperature change in the halocline can affect the absolute abundance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the water column. The warmer halocline is more favor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s.(4) A lighter d18O value(2.11 %) of N. pachyderma(sin.) is recorded in the depth interval of 100–200 m, which is likely related to the isotopically light brines separated out during sea ice freezing. The relatively heavy d18O value(1.68 %–2.68 %, average 2.27 %) in the depth interval of 50–100 m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low salinit
Xuan DingRujian WangHaifeng ZhangZhencheng Tao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同位素特征北极海冰
北冰洋马克洛夫海盆现代浮游有孔虫深度分布及其生态与氧碳同位素特征
北极地区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并通过海冰覆盖程度体现非常明显的放大效应。过去几十年的观察证明,北冰洋海冰正在加速后退和变薄,对全球气候的反馈和影响已成为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重大课题。浮游有孔虫钙质壳作为远洋沉积物的主要组成成...
丁旋王汝建张海峰陶振铖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
生源沉积蛋白石在南海海底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蛋白石由硅藻和放射虫等硅质生物壳体组成,是海洋沉积物中主要的生源组分,尤其是在深海海域。而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半封闭性边缘海,具有大陆架、陆坡和海盆,无疑对于探究蛋白石从浅水到深水的分布特征提供了很好的先天条件。同时,...
张兰兰王汝建陈木宏向荣刘建国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蛋白石聚类分析
白令海北部陆坡全新世以来的生物标志物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通过白令海北部陆坡区B2-9站位沉积物柱样高分辨率的生物标志物(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n-C30-diol)提取和分析,获得了近1万年来浮游植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高碳烷烃输入与陆源植被变化等相关记录,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以来表层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都经历了"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能受控于陆架坡折处海冰的分布、上层海洋营养盐供应和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变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硅藻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甲藻次之,颗石藻和黄绿藻比前两者低了1个数量级,硅藻与甲藻之间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前者明显占据优势,是白令海有机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正构烷烃总量分别在7.8 ka BP,6.7 ka BP和5.4 ka BP,经历了3次阶梯状的下降过程,并呈现出4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其主要受控于早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以及周边陆地植被源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显示其来自陆地高等植物、且陆源植被结构较为稳定,木本植物占据优势;单体碳同位素研究表明正构烷烃的主碳峰为n-C27,对烷烃总量的贡献最大,可能与当时陆源繁盛的木本植物及输入有关,含量较高的n-C23则可能主要来源于北半球沿海广泛分布的一类沉水植物。
张海峰王汝建陈荣华高爱国李丽王慧
关键词:白令海生物标志物全新世
白令海盆17ka以来的古海洋与古气候记录被引量:4
2014年
通过白令海盆08BR02钻孔(57°0.06'N,174°29.97'E,水深3 805 m)的AMS14C测年数据、颜色反射率b*与NGRIP(North Greenland Ice Core Project)氧同位素曲线及白令海4个钻孔颜色反射率b*记录作对比,建立该孔的地层年代框架,顶、底部沉积物年龄分别为4.2 ka和17.0 ka。该孔自17 ka以来,IRD(ice-rafted detritus:冰筏碎屑)、粒度的砂组分以及敏感组分中的33—63μm组分百分含量在全球性冷事件H1(Heinrich event 1)、B/A(Blling/Allerd)中期和YD(Younger Dryas)期间明显增加。IRD和有孔虫丰度在H1、B/A和YD期间同步增加,可能反映海冰融化为表层水提供营养物质,促使表层钙质生产力勃发并将有机质进一步输送至海底,为底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王磊王汝建陈志华陈建芳程振波孙烨忱
关键词:末次冰消期有孔虫
白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生源组分分布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对中国首次和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北部所采取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TOC、生源Opal和Ca-CO3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OC的高值出现在外陆架至中陆架区,其次为海盆区,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Opal的高值出现在海盆至陆坡边缘区,其次为外陆架至中陆架,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CaCO3的高值出现在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外陆架至海盆最低。外陆架至中陆架区高的TOC和Opal与该区现代上层水体中较高的叶绿素浓度和营养盐含量有关,反映了上层水体季节性的浮游植物勃发和高的初级生产力。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域相对高的CaCO3可能与浮游植物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长期持续的勃发有关,而外陆架至海盆低的CaCO3可能与CaCO3溶解作用相关。外陆架和中陆架高的TOC和Opal可能来源于浮游生物的勃发和有机碳的输入。它们的Corg/N值介于6~9之间,说明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的沉积,有机碳的输入可能受生物泵的控制。TOC和Opal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了较高的相关系数(0.71),反映有机碳与硅藻关系密切,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可能控制着生物泵对碳的吸收和释放。
张海峰王汝建孙烨忱陈建芳程振波陈志华
关键词:表层生产力表层沉积物
生源沉积蛋白石在南海海底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蛋白石由硅藻和放射虫等硅质生物壳体组成,是海洋沉积物中主要的生源组分,尤其是在深海海域。而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半封闭性边缘海,具有大陆架、陆坡和海盆,无疑对于探究蛋白石从浅水到深水的分布特征提供了很好的先天条件。同时,...
张兰兰王汝建陈木宏向荣刘建国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蛋白石聚类分析
北冰洋西部晚第四纪的古海洋与古气候记录
北极系统是全球系统的一部分,在新生代地球环境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海冰大面积消失,使北极地区逐渐成为全球的重要碳汇之一,同时北极对于调节全球热辐射平衡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北冰洋西部是北极的重要区域,...
王汝建孙烨忱刘伟男肖文申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