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科技部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2013CB966902)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程涛胡甜园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科技部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造血
  • 2篇造血系统
  • 2篇基因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激酶
  • 1篇生理过程
  • 1篇苏氨酸
  • 1篇苏氨酸蛋白激...
  • 1篇脐血
  • 1篇转基因
  • 1篇转基因小鼠
  • 1篇细胞
  • 1篇小鼠
  • 1篇磷脂酰肌醇
  • 1篇肌醇
  • 1篇激酶
  • 1篇核细胞
  • 1篇氨酸
  • 1篇白血

机构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篇胡甜园
  • 1篇程涛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年份

  • 3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造血系统常用Cre转基因小鼠及其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Cre-lox重组系统包括Cre重组酶和lox位点两个要素。Cre酶能够特异地识别并催化lox位点间的片段进行重组,lox位点的方向和位置则决定Cre酶的功能效应。小鼠造血系统由多系各个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组成。它们是由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分化发育而来,而造血细胞的增殖发育是在骨髓微环境中进行的。目前有利用Cre-lox重组系统建立的多种转基因小鼠运用于造血系统的研究中,本文将讨论常用于造血系统的Cre转基因小鼠以及它们在造血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彭路芸程涛袁卫平
关键词:转基因小鼠CRE-LOX造血系统
非基因整合建立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方法的优化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技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iPSC的遗传稳定性和成瘤性阻碍了其可能的临床应用。非整合质粒(Episomal)方法无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并且方法简单,适宜推广,是目前保证iPSC遗传安全性的最佳方案之一,但其诱导效率偏低,严重阻碍了其应用。本研究旨在优化Episomal方法,将脐血单个核细胞(CB MNC)重编程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建立无基因整合的iPSC的高效生成技术体系,为以后建立疾病iPSC奠定基础。利用CB MNC,通过比较不同氧含量,诱导质粒,MNC培养方法和预刺激时间等条件对Episomal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B MNC采用红系培养液,培养8 d,使用启动子为SFFV(spleen focus forming virus)的Episomal载体,在低氧(3%)条件下诱导,CB MNC重编程效率最高,可达到0.12%。通过分析最佳条件下供体细胞成分发现,表型为CD36+CD71+CD235alow的有核红细胞是重编程最主要的供体细胞来源。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并优化出一种可推广的高效安全的,可以用于临床应用研究的iPSC诱导技术。
刘淑平李彦欣许静顾海慧张鸿雁梁昊岳刘汉芝张孝兵程涛袁卫平
关键词:脐血单个核细胞
AKT的功能及其对造血系统和白血病的调节被引量:2
2014年
磷脂酰肌醇.3激酶一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13K-AKT)信号通路在细胞的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
胡甜园程涛袁卫平
关键词:造血系统苏氨酸蛋白激酶白血病AKT磷脂酰肌醇生理过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