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2117)

作品数:6 被引量:101H指数:5
相关作者:侯明金王永敏朱光宋传中江来利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断裂带
  • 2篇郯庐断裂
  • 2篇郯庐断裂带
  • 2篇裂带
  • 1篇动力学分析
  • 1篇新生代
  • 1篇造山带
  • 1篇中-新生代
  • 1篇闪岩
  • 1篇石英C轴组构
  • 1篇推覆
  • 1篇逆冲
  • 1篇逆冲推覆
  • 1篇片麻岩
  • 1篇平移
  • 1篇区域构造演化
  • 1篇组构
  • 1篇五通组
  • 1篇狭义
  • 1篇斜长角闪岩

机构

  • 4篇安徽省地质调...
  • 2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安徽省地质矿...

作者

  • 3篇侯明金
  • 2篇王永敏
  • 2篇朱光
  • 1篇王勇生
  • 1篇江来利
  • 1篇宋传中
  • 1篇齐敦伦
  • 1篇吴维平

传媒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安徽地质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郯庐断裂带的两大发展阶段——广义的逆冲推覆断裂带和狭义的平移断裂带被引量:15
2006年
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早白垩世以来,发展成为一条平移断裂带,属于狭义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平移系统。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对接始于晚二叠世早期;印支期的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由NE、NNE向展布的缓‘S’型的地块拼贴边界,在现今的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的由北北西向南南东的斜向逆冲推覆的性质,中下构造层次表现为韧性逆冲推覆变形,上部构造层即前陆褶皱冲断带内的变形;应力场分析资料显示:早三叠世晚期开始地表浅部就有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左行走滑平移作用开始发育;早白垩世晚期开始转入引张伸展阶段,与中国东部的伸展作用一致;新近纪又转为近东西向挤压,发育逆冲兼右行走滑作用。
侯明金Jacques MercierPierre Vergely王永敏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
U-Pb zircon ages for the Luzhenguan Complex in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Dabie orogen被引量:7
2005年
The study presents U-Pb zircon ages for granitic gneiss and amphibolite from the Luzhenguan Complex (LZC) in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Dabie Orogen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Two granitic gneisses and one amphibolite give protolith zircon U-Pb ages of 740 Ma and 725 Ma, respectively. The ages show that the LZC is composed mainly of Neoproterzoic acid and basic igneous rocks, suggesting that there is no Paleozoic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al rock associ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in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Dabie Mountain. Based on the ages and combining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analyses, the middle-low grade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North Huiyang Belt (NHB)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are the LZC composed mainly of the Neoproterzoic acid and basic igneous rocks, the Neoproterzoic Xianrechong Formation and Xiangyunzhai Formation and the Devonian Zhu- foan Formation and Pangjialing Formation of the Foziling Group, and the suture zone between the Yongtze Block and the North China Block is inferred to be thrust under the NHB.
Wolfgang Siebe
关键词:DABIEU-PBZIRCON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邻区的动力学分析与区域构造演化被引量:55
2007年
依据区域构造层次划分,采用构造筛分法,层层深入,层层筛分,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地层/岩层内的断裂活动的同期及叠加的应力场特征。综合所有的同期应力场特征及辅以叠加的应力场特征来验证,从而确定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断裂活动的应力场演化序列;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阐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构造演化。应力场分析显示:晚三叠-早侏罗世应力场为北北西—南南东或近南北向挤压,属古特提斯构造域,断裂发生同造山走滑;早白垩世早期,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断裂发生左行走滑运动,中国东部处于西环太平洋构造域;早白垩世晚期—古新世(始新世),区域发生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断裂处于伸展断陷作用阶段;新生代,受区域上近东西向的挤压作用影响,断裂发生挤压逆冲兼右行走滑作用。
侯明金朱光Jacques MercierPierre Vergély王永敏
关键词:中-新生代
大别山南部宿松群的组成及形成时代被引量:5
2008年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根据对大别山南部的区域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对宿松群的组成和形成时代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宿松群可解体为以变质侵入岩为主的蒲河杂岩和变质沉积岩为主的宿松岩群两部分。前者主要分别在原宿松群虎踏石组和蒲河组的范围内,组成岩石变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主,其原岩主要为形成于新元古代的花岗岩类和基性侵入岩;后者主要分布在原宿松群大新屋组和柳萍组范围内,组成岩石主要为变质碎屑岩和化学沉积岩,可分为大新屋岩组和柳坪岩组,是不整合在古元古代二长花岗片麻岩之上,时代为中元古代早期。
高道明吴维平
关键词:大别山南部
安徽巢湖地区泥盆纪-石炭纪界线地层的新认识被引量:11
2006年
通过对研究区内的五通组几条代表性剖面的岩性、岩相及化石特征和地层区域展布等研究并进行区域对比,结合近年来的区调及科研成果,提出巢湖地区五通组观山段至擂鼓台段中部的下黏土层的时代属于晚泥盆世晚期斯图期,而擂鼓台段中部的上黏土层与上部为早石炭世早期杜内期,泥盆系-石炭系界线位于上、下黏土层之间石英砂岩中(狮子口剖面31层的顶面);擂鼓台段下部与中部之间有一沉积间断面,有铁质风化壳,局部见褐铁矿化砾岩层,这一间断面是泥盆纪末期大海退在本区的反映;巢湖地区五通组并非陆相沉积,而是一套海相的滨岸相沉积,海水主要来自北东方向,与过去的陆相沉积和海侵来自南西方向的论点有所不同。
侯明金齐敦伦
关键词:五通组风化壳界线层
大别造山带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来自石英C轴组构的证据被引量:13
2009年
石英C轴组构常常记录递进变形过程中晚期增量变形的构造特征,因而可以通过对大别造山带内岩石中石英C轴组构的分析来确定造山带构造变形历史中的晚期变形事件的运动学特征。本次工作在大别造山带各单元中采集了一系列样品,对其进行石英C轴组构分析。石英C轴组构结果表明,北淮阳带就位于同造山折返第一阶段,其运动型式为上盘向NW的剪切变形;南大别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带与宿松杂岩带就位于同造山折返第二阶段,运动型式表现为上盘向SE的剪切变形;北大别带就位于早白垩世穹状隆升过程中。北大别带在穹状隆升过程中表现为上盘向NW的运动型式,在深部可能存在向NW方向的下地壳物质的塑性流动。
王勇生江来利朱光宋传中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石英C轴组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