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D0710003)

作品数:8 被引量:161H指数:7
相关作者:毛艳玲杨玉盛崔纪超王国强陈光水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土壤
  • 6篇有机碳
  • 5篇土壤有机
  • 5篇土壤有机碳
  • 5篇团聚体
  • 4篇土地利用
  • 3篇亚热带
  • 3篇水稳性
  • 3篇水稳性团聚体
  • 3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稳性团...
  • 3篇微生物
  • 3篇物量
  • 3篇红壤
  • 2篇生物量碳
  • 2篇土壤团聚体
  • 2篇轻组有机碳
  • 2篇微生物量
  • 2篇微生物量碳

机构

  • 8篇福建农林大学
  • 7篇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毛艳玲
  • 6篇杨玉盛
  • 5篇崔纪超
  • 3篇王国强
  • 2篇邢世和
  • 2篇邹双全
  • 2篇陈光水
  • 1篇李又芳
  • 1篇邱敬
  • 1篇刘留辉
  • 1篇郭剑芬
  • 1篇杨智杰
  • 1篇刑世和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福建林学院学...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年份

  • 1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土壤有机质分组方法研究进展评述被引量:2
2008年
土壤有机质包含各种各样的功能库,其功能库有特定的稳定机制及周转速率,目前已经有许多分离和分析土壤有机质组分的方法.土壤有机质分组方法一般可分为物理分组和化学分组方法,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活性土壤有机质可通过土壤微生物量、轻组有机质和颗粒有机质来表达.不同分组方法分离出的组分具有不同物理化学性质,使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不同,但所分离出的有机质组分不是组成和结构均一的化合物,而是具有某一特性的一类化合物的混合物.至今为止,所有用于分离有机质组分的方法仍然无法产生同质或功能相似的土壤有机质库,无法体现土壤特定的稳定机制.今后还需通过结合微生物标记、同位素标记等方法,从异质组分中区分出功能组分,这也将是土壤有机质分组未来研究的方向.
毛艳玲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研究进展被引量:25
2008年
系统评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测定方法、含量、周转、C/P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周转速度快,是植物有效磷的重要来源,但是易受外界影响,在土壤中含量变化范围比较大.熏蒸提取法是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最常用的方法,但是该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不具通用性.新鲜土样经氯仿蒸汽熏蒸24h,提取效果比较好;不同类型的土壤选择的浸提剂不同,酸性土壤宜用Bray-1提取剂,而碱性土壤宜用Olsen提取剂;转换系数KP亦需根据土壤类型进行校正.未来研究应侧重在几个方面:完善测定方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与土壤供磷能力、土壤磷素转化的关系;形态组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与土壤质量的内在关系.
崔纪超毛艳玲杨智杰邱敬李又芳刘留辉
关键词:土壤
土地利用变化对亚热带山地红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37
2007年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农业利用(坡耕地、茶园、桔园)、林业利用(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呈现粒径越小,有机碳含量越高的规律,其中木荷有机碳含量最高,茶园最小。林地随着粒径增加,土壤团聚体碳贮量呈增加的趋势,〉2 mm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高。土壤总有机碳增加主要受到大团聚体有机碳增加的影响。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开垦为农业用地导致土壤及其团聚体中有机碳大幅度下降。
毛艳玲杨玉盛邹双全陈光水王国强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亚热带红壤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9
2008年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园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转变园地后,在0-10 cm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LF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65.97%、64.60%和54.78%,在10-20 cm则平均分别下降了57.39%、21.88%和43.71%;土壤微生物商在不同利用方式下没有明显分异规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桔园除外),但不一定有显著差异。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转变为园地会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幅度下降,活性有机碳比土壤总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更为敏感。
毛艳玲杨玉盛崔纪超王国强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细柄阿丁枫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比较被引量:8
2008年
研究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天然林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与有机碳贮量的关系,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细柄阿丁枫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都是以大团聚体(〉0.25mm)为主,占了干土质量的85%以上.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变化差异不明显,但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22.62%~51.78%,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更为严重.2种林分的大于2.0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高,0.25~O.5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低,在大团聚体中呈现出随粒径增加,有机碳贮量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有机碳贮量明显下降,下降是由各粒径团聚体碳质量比减小引起的.
毛艳玲杨玉盛邢世和邹双全崔纪超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细柄阿丁枫杉木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55
2008年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农业用地(坡耕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10-20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作为农地后,〉2mm土壤大团聚体的数量明显下降,〈0.25mm团聚体含量显著上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大团聚体呈现粒径越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越高的趋势,林地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农业用地。林地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土壤碳贮量增加;而农地正好相反,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土壤碳贮量反而下降。土壤总有机碳增加主要受到大团聚体有机碳增加的影响,其中〉2mm和0.5~2mm粒径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贡献最为突出。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开垦为农业用地会导致富含碳的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幅度下降,团聚体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
毛艳玲杨玉盛刑世和陈光水崔纪超
关键词:土地利用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红壤亚热带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天然林、人工林、次生林和园地等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层(0-10cm,10-20 cm)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茶园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表现出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单位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和单位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分别平均下降了18.66%~51.82%和21.20%~50.05%,但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的下降幅度小于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商在本区域未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次生林和园地会导致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下降,但其能否作为表达土地利用变化敏感性指标,还需进一步斟酌。
毛艳玲杨玉盛崔纪超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红壤亚热带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轻组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20
2008年
对福建省建瓯市农业利用(坡耕地、茶园、橘园)和林业利用(杉木、木荷、封育)土地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表层团聚体轻组物质含量一般高于次表层,它们占土壤质量比例分别为0.01%-0.42%与0.01%-0.28%,林地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碳浓度显著高于农地.林地开垦农用后,土壤各粒级团聚体轻组碳都发生大幅度损失(橘园除外),轻组有机碳贮量损失最高达90%,土壤总轻组有机碳与>2 mm、0.5-2 mm、<0.25mm粒径团聚体轻组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轻组碳比全碳更能反映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有机质损失的敏感程度.
毛艳玲杨玉盛邢世和王国强郭剑芬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