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064119617)

作品数:6 被引量:81H指数:5
相关作者:强金伟李若坤冯琴廖治河冯晓源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系膜
  • 5篇肠系膜
  • 4篇血管
  • 4篇血管造影
  • 4篇血管造影术
  • 4篇造影
  • 4篇造影术
  • 3篇动脉
  • 3篇缺血
  • 3篇急性肠缺血
  • 3篇肠缺血
  • 2篇多排螺旋CT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肠系膜动脉
  • 1篇动脉栓塞
  • 1篇多层螺旋CT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作者

  • 6篇李若坤
  • 6篇强金伟
  • 5篇冯琴
  • 4篇廖治河
  • 4篇冯晓源
  • 3篇袁海滨
  • 3篇张飚
  • 2篇贺成
  • 2篇叶宣光
  • 1篇孙荣勋
  • 1篇赵书会
  • 1篇章勇
  • 1篇张飙

传媒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诊断急性肠缺血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MDCTA)在急性肠缺血(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AMI患者行全腹MD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准直为0.6mm,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技术进行肠系膜动脉和静脉成像,重点观察肠系膜血管的异常表现、肠道和肠系膜异常征象。结果导致AMI的原因为: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4例,SMA血栓形成6例,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13例,SMA夹层5例,绞窄性肠梗阻10例,血管炎5例。MDCTA可清晰地显示AMI的血管异常,如血管堵塞、狭窄或夹层的部位、形态、程度和范围;显示血管走向的异常,如聚拢、推移、扭曲或扭转等;并显示侧支血管。MDCTA可明确AMI的原因,如粥样硬化斑块、栓子、血栓形成、夹层、肿瘤血管侵犯、绞窄性肠梗阻和血管炎等。结论MDCTA能很好地显示AMI的直接征象,结合间接征象可在病变早期诊断AMI并明确病因。
强金伟李若坤冯琴冯晓源廖治河
关键词:缺血血管造影术
肠系膜静脉结扎致急性肠缺血的多层螺旋CT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探讨MSCT显示肠系膜静脉结扎致急性肠缺血的早期征象及其动态演化规律。方法12只巴马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个实验组(术后6、12、18h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3只。实验组9只猪剖腹结扎肠系膜上静脉(SMV)主干远端空肠、回肠和回结肠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12和18h采用MSCT行乎扫和增强后动脉、静脉和延迟期扫描。对照组3只猪仅剖腹分离暴露SMV,并于上述时间点进行扫描,比较手术前后肠系膜血管、肠道、腹腔形态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病理对照。结果9只实验组猪均显示急性肠缺血病理改变,随时间延长,缺血进行性加重。CTA可准确显示SMV主干、大属支及其远端小分支直至肠壁边缘的直小静脉,显示SMV分支各结扎点。静脉堵塞性肠缺血的早期CTA改变为肠系膜上动脉痉挛、充盈欠佳、显影延迟和延长;SMV显影淡、延迟;肠壁增厚,系膜水肿,腹水,肠壁强化高于正常;随时间推移,出现肠壁变薄,肠腔扩张、积液,系膜水肿,腹水加重,肠壁强化减弱。结论CTA能清晰显示肠系膜血管解剖、堵塞的静脉、早期肠缺血改变及其动态演化规律,于病变早期可靠地诊断静脉堵塞性肠缺血。
强金伟李若坤冯晓源冯琴张飚孙荣勋章勇叶宣光
关键词:缺血肠系膜静脉
MSCT图像后处理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对于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经手术证实的肠梗阻病例,行全腹部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采用多平面重组、MIP及VR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肠梗阻的有无、部位、病因及有无合并肠缺血。结果:40例中,CT常规横断面图像、联合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了肠梗阻,单独根据常规横轴面图像能确定30例(75%)的梗阻部位、31例(77.5%)的梗阻原因及10例(83.3%)合并肠缺血,而联合后处理图像可以确定38例(95%)的梗阻部位、37例(92.5%)的梗阻原因及11例(91.6%)合并肠缺血,两种方法对梗阻部位、原因的诊断符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常规横轴面图像及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在显示肠梗阻的部位、梗阻原因以及肠道血运状态方面优于单纯常规横轴面图像。
冯琴强金伟李若坤赵书会冯晓源袁海滨
关键词:肠梗阻
猪肠系膜上动脉的MSCTA与DSA的对照研究
2010年
目的:评价猪肠系膜上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的可行性及在栓子定位中的价值。方法:24只巴马猪行MSCTA及DSA检查,12只DSA检查结束后行SMA二级分支栓塞。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进行血管三维重建,比较不同重建方法对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能力差别。以DSA为金标准,评估MSCTA在栓子定位中的价值。结果:MSCTA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解剖特征,VR及MIP图像均可显示血管主干及一级大分支,19例可显示二级分支,TSMIP可显示末端分支至肠壁周围血管网。MSCTA显示栓子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5.3%、94.5%、91.9%、100%。结论:MSCTA可以较为准确的显示猪肠系膜上动脉三维解剖学解剖特征及病变,有助于肠缺血等动物模型制作及介入实验研究。
李若坤强金伟贺成廖治河冯琴张飚袁海滨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术
采用多排螺旋CT评价肠系膜动脉栓塞致急性肠缺血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评估多排螺旋CT(MDCT)检测动脉堵塞性急性肠缺血(ABI)的早期征象及其动态演化规律。方法12只巴马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3只。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SMA)造影.用明胶海绵和血凝块栓塞其部分空肠和同肠分支。,于术前和术后3、6、9及12h用MDCT进行平扫和增强后动脉、静脉和延迟3期扫描,并用容积再现(V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薄层最大强度投影(TSMIP)技术进行肠系膜帆管重建。与DSA对比,观察CT血管造影(CTA)显示肠系膜血管正常解剖、SMA栓塞、肠系膜和肠道结构变化,比较栓塞后各时间点的动态变化。结果12只实验猪均显示ABI病理改变.随时间延长,缺血呈进行性加重。CTA显示全部57支栓塞粗管:34支未栓塞血管巾.CTA显示29支通畅.5支中断:CTA对栓塞血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5.3%。TSMIP显示栓塞远端梳状分支血管和毛刷状密集直血管消失.以此标准,TSMIP正确定性24个栓塞肠段中23个和1全部12个正常肠段.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8%和100%。术后各时间点栓塞Ⅸ和非柃塞区肠壁强化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h栓塞区三期的强化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栓塞时间延长肠壁强化呈减低趋势。栓塞3h后12只猪中有10只出现肠腔扩张、积液,且随时间延长程度加重。结论MDCT及CTA诊断动脉堵塞性ABI的早期直接征象为SMA血管中断.远端梳状或毛刷状密集直血管消失和肠段强化减弱:间接征象为肠腔扩张及积液:且这些征象具有一定的动态演化规律。
强金伟李若坤冯晓源廖治河贺成冯琴张飙叶宣光
关键词:急性肠缺血肠系膜动脉栓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多层螺旋CT肠系膜动脉造影的三维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8
2008年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肠系膜动脉的显示能力,研究肠系膜动脉的三维影像学解剖。方法:54例患者行腹部MSCT薄层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多平面重组(MPR)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分析肠系膜动脉的空间解剖特征,比较不同重建方法对肠系膜动脉、特别是交通支的显示。结果:54例肠系膜动脉均清晰显示。VR及MIP图像可显示4~5级分支,TSMIP可显示6~7级分支至肠壁周围血管网。MSCTA可清晰显示肠系膜动脉位置、起源、管径、走向、分布及变异情况。腹腔干(CA)和肠系膜上动脉(SMA)间、SMA内部分支间均可见吻合支,仅59.2%病例显示肠系膜上下动脉间吻合。在显示吻合支的能力方面,TSMIP优于MIP和VR。结论:MSCTA三维成像能很好的显示肠系膜动脉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李若坤强金伟廖治河刘伟张飚袁海滨
关键词:肠系膜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解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