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2129)

作品数:15 被引量:257H指数:9
相关作者:王红旗陆泗进陈延君姚治华张小啸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开发银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降解
  • 6篇污染
  • 3篇正十六烷
  • 3篇植物修复
  • 3篇生物降解
  • 3篇微生物
  • 3篇微生物降解
  • 3篇降解研究
  • 3篇
  • 2篇地下水
  • 2篇油污染
  • 2篇石油污染
  • 2篇土壤
  • 2篇污染土
  • 2篇污染土壤
  • 2篇污染修复
  • 2篇细胞
  • 2篇菌株
  • 2篇可渗透反应墙
  • 2篇降解菌

机构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国家开发银行

作者

  • 13篇王红旗
  • 7篇陆泗进
  • 6篇陈延君
  • 4篇姚治华
  • 3篇刘敬奇
  • 3篇张小啸
  • 1篇何立环
  • 1篇云影
  • 1篇熊樱
  • 1篇王然
  • 1篇孙宁宁
  • 1篇李华
  • 1篇杜琳娜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3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Journa...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4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石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机理与修复技术研究被引量:36
2006年
较为系统地概述了土壤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和近年来石油烃代谢机理以及微生物细胞膜转运石油烃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文中着重讨论烷烃代谢途径、影响烷烃降解酶合成的阻遏物和激活物、芳香烃代谢过程和基因方面的研究,以及细胞膜结构的改变和石油烃的迁移等重要特性,最后从宏观系统的修复技术和微观分子学方面探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土壤的发展方向。
王红旗陈延君孙宁宁
关键词:微生物石油跨膜转运
鼠李糖脂对微生物降解正十六烷以及细胞表面性质的影响被引量:23
2007年
使用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优势菌种(蜡状芽孢杆菌DQ01和芽孢杆菌DQ02),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对微生物降解正十六烷以及降解菌生长、菌体表面疏水性和外表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可以提高正十六烷的降解率,48 h时蜡状芽孢杆菌DQ01和芽孢杆菌DQ02对正十六烷的降解率比未加鼠李糖脂的体系分别增加了8.1%和11.6%.正十六烷培养基中的鼠李糖脂能引起菌体表面疏水性的明显增大,且低浓度鼠李糖脂的这种能力明显优于高浓度鼠李糖脂,蜡状芽孢杆菌DQ01和芽孢杆菌DQ02分别在加入0.4 mmol/L和0.2 mmol/L鼠李糖脂时疏水性最大.尤其是芽孢杆菌DQ02在对数生长后期BATH(bacterial adherence to hydrocarbon)达到44%,远大于未加鼠李糖脂时的BATH.但在葡萄糖培养基中鼠李糖脂并没有明显影响菌种的生物量和BATH.另外,加入鼠李糖脂后,2株菌的培养基接触角比未加鼠李糖脂的培养基接触角均减小了约一半.未加入鼠李糖脂的菌体细胞表面比较光滑,且菌体之间独立生长,而加入鼠李糖脂后影响了降解菌的外表形态,菌体细胞表面略显粗糙且相互粘连,有助于细胞与疏水性有机物的接触.
陈延君王红旗王然云影
关键词:鼠李糖脂正十六烷疏水性
芽孢杆菌DQ02吸附摄取、运输和降解正十六烷的机理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使用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优势菌种(芽孢杆菌DQ02),研究其对正十六烷吸附摄取、运输和降解的机理。结果表明,芽孢杆菌DQ02细胞可能与比其小得多的被溶解、似溶解的烷烃颗粒作用,也可能会与比细胞大的烷烃颗粒直接接触这种方式摄取正十六烷,并且DQ02对正十六烷的吸附过程为快速表面吸附过程。芽孢杆菌DQ02运输正十六烷的过程中是需能的,属于主动运输,并且DQ02对正十六烷的主动运输过程是比较快的。另外,用Michaelis-Menten方程拟和了芽孢杆菌DQ02的酶反应速度方程,相关系数为98%以上。DQ02膜内酶比胞外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大,即DQ02膜内酶对正十六烷具有更高的利用率。DQ02对正十六烷的吸附和运输过程对于正十六烷的降解速度影响较小,限制污染物降解速率和程度的关键步骤可能是酶降解过程。
陈延君王红旗
关键词:正十六烷降解
植物-菌株联合去除土壤中的芘被引量:1
2015年
从山东省胜利油田某油井附近土壤中筛选出对芘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P6,测定其和苜蓿联合培养下对芘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与单独菌株P6降解芘相比,土壤中种植苜蓿后,芘的去除率得到明显提高(20d时去除率为43.49%)。种植苜蓿后,基质土壤特别是根际土壤中,菌株P6的数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且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可见,苜蓿除了能吸收芘外,还能通过改善土壤环境,起到强化微生物降解芘的作用。
陆泗进何立环
关键词:土壤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植物修复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螯合诱导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被引量:27
2005年
近年来,螯合诱导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作为强化植物吸收重金属的两种技术备受关注。文中系统地介绍了植物对重金属的解毒机理、植物的基因改良以及螯合诱导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在提高植物修复能力中的应用等有关内容,最后探讨了螯合诱导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方向,认为这两项技术不失为大有潜力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红旗陆泗进陈延君
关键词:植物修复转基因技术重金属
正十六烷微生物降解酶的定域和酶促降解性被引量:17
2007年
以正十六烷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利用细胞静息技术提取了2株菌种的胞外酶、膜周酶及膜内酶对石油烃类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酶定域,并研究了菌株受环境影响的产酶条件和酶的一般性质.结果发现:蜡状芽孢杆菌DQ01能降解正十六烷的关键酶位于膜周和膜内,芽孢杆菌DQ02降解正十六烷的关键酶是胞外酶和膜内酶.通过GC-MS对代谢产物进行测定发现,关键酶对十六烷的代谢途径是常见的单末端氧化.2株菌种产酶的最佳环境条件:ρ(正十六烷)为100 mg/L,c(鼠李糖脂)为2 mmol/L.另外,关键酶在pH为6.5-8.0的环境中活性较高,在pH为7.0左右时的活性最高.酶促降解性的最适温度为30℃.
陈延君王红旗熊樱
关键词:微生物正十六烷
污染地下水原位治理技术——透水性反应墙法被引量:30
2006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和加拿大兴起的原位被动修复技术———透水性反应墙,是一种地下水污染原位处理方法。其通过在垂直于地下水流动方向设置活性渗滤墙,当地下水流通过活性渗滤墙时,污染物与墙体材料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环境修复的目的。该技术具有原理简单,施工方便,能持续原位处理,处理组分多,且运行费用低廉等特点,能有效吸附和降解多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该方法目前在欧美已开始进入广泛的工程应用阶段,正逐步取代运行成本昂贵的抽水处理技术,成为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系统介绍了透水性反应墙法,阐述了反应墙的类型、活性材料的选取、反应机理、反应墙的构建以及应用实例,同时分析了其存在问题并展望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陆泗进王红旗杜琳娜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修复可渗透反应墙
苯在一株黄杆菌细胞内外的分布与降解率的关系被引量:6
2006年
对前期实验筛选出的1株能有效降解土壤中苯的黄杆菌株进行了多组实验,分析了在不同的苯初始浓度、pH值、摇床转速及温度条件下,该菌株细胞膜外、细胞膜上以及细胞质内的苯浓度分布状况和对应的降解率变化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细胞膜外苯浓度与降解率之间呈现良好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1、-1、-1、-1,证实了黄杆菌株降解苯是以胞内降解为主.当苯初始浓度一定时,细胞膜上的苯浓度与降解率之间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0.97、0.99,说明此时细胞膜显著影响苯的降解,但是当苯初始浓度变化时,这种相关关系并不十分明显,相关系数为0.80,说明这种影响只在一个合适的苯初始浓度范围内发生.另外,细胞质内的苯浓度与降解率之间关系还不确定.
王红旗姚治华刘敬奇张小啸
关键词:细胞膜降解率黄杆菌
石油污染土壤中苯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被引量:19
2006年
为了更有效地处理石油污染土壤中的苯系物,实验以苯为惟一碳源和能源进行室内富集培养,对从大庆油田某油井附近的土壤进行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苯降解菌(记为DQ0306),并进一步研究了该菌株的降解特性。通过对其群体和个体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降解率为35.7%。该菌株的生长曲线和降解生化曲线形状相似,都在大约20h进入指数增长期,约44h后进入衰亡期。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温度、pH值、接种量、摇床转速、培养时间5个因素对苯转化效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pH6.5~6.7,接种量10%,摇床转速为180~220r.min-1,培养时间为32h。本次筛选的苯降解菌为强化难降解石油组分中苯系物的去除提供了可能。
姚治华王红旗刘敬奇张小啸
关键词:降解菌石油污染土壤
汽油降解菌的分离及降解研究被引量:17
2006年
从泄漏污染的加油站土壤中筛选出对汽油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研究该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探讨紫外线诱导及投加表面活性剂等强化手段对该菌株降解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通过富集培养的方法分离得到的菌株Q18,经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初步确定其为红球菌(Rhodococcussp.).②菌株Q18在培养液中适宜生长的温度,pH和底物质量浓度分别为35℃,6.0和1 000 mg/L.③通过紫外线照射诱变后的菌株降解能力强于原始菌株,且15 W紫外灯对菌株的诱变效果优于30 W;氯化锂单独诱变效果不明显;经紫外灯照射和氯化锂复合诱变的菌株QY4对汽油的降解率达到了52.2%,在所有诱变菌中最高,效果最显著.④表面活性剂能增强汽油的生物可利用性,强化菌株Q18对汽油的降解,但阴离子和非离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SDS+TX-100和SDS+TW-80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更能有效提高菌株Q18对汽油的降解率.
陆泗进王红旗
关键词:汽油降解菌紫外线诱变表面活性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