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E2014209191)

作品数:14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陈连生田亚强宋进英徐勇赵远更多>>
相关机构:华北理工大学河北联合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金属学及工艺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9篇奥氏体
  • 7篇P
  • 6篇残余奥氏体
  • 6篇Q
  • 5篇MN
  • 4篇I
  • 3篇低碳钢
  • 3篇碳钢
  • 3篇力学性能
  • 3篇钢组织
  • 3篇力学性
  • 2篇增塑
  • 2篇强塑积
  • 2篇奥氏体化
  • 2篇Q&P钢
  • 2篇IQ
  • 1篇等温
  • 1篇多相钢
  • 1篇盐浴
  • 1篇预处理

机构

  • 9篇华北理工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金...
  • 5篇河北联合大学

作者

  • 5篇宋进英
  • 5篇田亚强
  • 5篇徐勇
  • 5篇陈连生
  • 2篇魏英立
  • 2篇赵远
  • 1篇张士宏
  • 1篇杨栋
  • 1篇张宏军

传媒

  • 6篇热加工工艺
  • 4篇金属热处理
  • 1篇钢铁研究学报
  • 1篇机械工程材料
  • 1篇材料工程
  • 1篇工程科学学报

年份

  • 5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配分时间对0.16C-1.8Mn-1.5Si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2015年
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配分时间对0.16C-1.8Mn-1.5Si钢组织演变、力学性能和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Q&P工艺处理后,随着配分时间的不断增加,试验钢的淬火马氏体转变为回火马氏体,渗碳体逐步析出;抗拉强度逐渐减小,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在配分时间为120 s时,抗拉强度为1012 MPa,伸长率最大值达到23%,强塑积最大达到23 276 MPa·%,残留奥氏体量达到最大值为14.4%;在不同的配分时间下,钢的伸长率变化趋势与残留奥氏体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拉伸断口形貌具有典型的韧性断裂特征。
陈连生张健杨田亚强宋进英徐勇
关键词:残留奥氏体强塑积
0.17C-1.83Mn-1.58Si钢组织性能及C、Mn配分增塑机制被引量:3
2015年
研究了不同工艺处理时C、Mn配分对0.17C-1.83Mn-1.58Si钢组织性能和残留奥氏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经不同工艺处理后组织都为马氏体,其中DQ工艺处理后马氏体部分呈块状形态,Q-P工艺得到的马氏体板条较I-P-Q工艺更细长,I-Q-P工艺得到"板条束"马氏体形貌;钢经I-P-Q工艺处理后伸长率较DQ工艺提高了5.7%,残留奥氏体量为3.7%;钢经Q-P工艺处理后伸长率达到22.8%,残留奥氏体量提高到6.8%;经I-Q-P工艺处理钢具有最优异的力学性能,强塑积达到31 800 MPa·%,残留奥氏体量达到最大的10.6%;Mn配分是在奥氏体化之前提高奥氏体稳定性,C配分增塑效果高于Mn配分,C、Mn配分综合作用使钢具有最优的组织性能。
田亚强张宏军陈连生宋进英魏英立
马氏体钢双相区奥氏体组织特征及形成机理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双相区再加热-淬火(IQ)工艺,研究了马氏体钢在双相区再加热过程中奥氏体的组织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经890℃奥氏体化900 s后淬火处理获得板条马氏体组织的试验钢,经随后的双相区750℃再加热-淬火处理,在马氏体组织的基础上获得了由亚温铁素体和块状或针状马氏体组成的双相组织。马氏体钢在双相区再加热过程中,针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以板条马氏体间碳化物(Fe3C)为奥氏体形核点及C元素在奥氏体内的扩散控制奥氏体在板条界间生长;板条马氏体内C向奥氏体内扩散控制其沿板条方向长大;Mn向奥氏体扩散并控制铁素体-奥氏体两相达到最终的平衡状态。钢在750℃再加热过程中,C、Mn元素由铁素体向奥氏体相中扩散,其扩散过程控制着奥氏体的形核与长大,扩散的结果是C、Mn元素在奥氏体内富集,实现C、Mn元素在两相之间的配分。
陈连生张健杨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徐勇
关键词:马氏体钢奥氏体
含铜低碳硅锰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及显微组织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Gleeble-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出含铜低碳硅锰钢在不同冷却速率(1~150℃·s^(-1))下连续冷却的热膨胀曲线,绘制出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合金相观察及显微硬度测试分析了冷却速率对相变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速率在1~5℃·s^(-1)时,显微组织主要为铁素体+珠光体;当冷速为10℃·s^(-1)时组织中出现马氏体,随着冷速增大,马氏体含量增多,珠光体发生退化并逐渐减少,铁素体总量减少,其中针状铁素体增加而多边形铁素体减少并消失;冷却速率超过120℃·s^(-1)后,针状铁素体基本消失,显微组织为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试验钢显微硬度随冷却速率的增大而增加。
陈连生米振鹏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郑小平徐静辉
关键词:CCT曲线显微组织
Cu配分时间对I&Q&P处理钢组织性能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I&Q(两相区退火+淬火)和I&Q&P(两相区退火+淬火+配分)热处理工艺,采用EPMA、SEM和XRD等手段,研究含Cu低碳钢Cu配分行为及不同配分时间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试验钢的C、Cu和Mn三种元素均从铁素体向奥氏体中配分,且Cu元素配分效果明显。经I&Q&P工艺处理的钢的组织是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随着Cu配分时间增加,原始晶粒尺寸变大,马氏体组织变大、板条变粗。随着Cu配分时间增加,钢的抗拉强度逐渐减小,伸长率先增加后减小。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和伸长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配分时间为40 min时,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和伸长率达到最大值,此时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为1076 MPa,强塑积达到26254.4 MPa·%。
陈连生徐静辉田亚强郑小平宋进英米振鹏
关键词:残余奥氏体
低碳硅锰钢双相区组织演变及C、Mn配分热力学的研究
2016年
利用Thermo-calc计算,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工艺对低碳硅锰钢双相区等温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C、Mn配分热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双相区,C、Mn在奥氏体中的固溶度随温度升高呈递减趋势且远大于铁素体,为C、Mn配分提供了热力学条件;在800℃等温不同时间后淬火,室温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加少量M/A岛,等温30 min时接近平衡相变;双相区等温过程中C、Mn由铁素体向奥氏体中配分,使得部分小的奥氏体晶粒热稳定性提高,淬火后形成室温残余奥氏体。
魏英立李然宋进英张宏军田亚强陈连生
关键词:热力学
Mn配分时间对低碳硅锰钢I&Q&P处理后组织与性能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I&Q&P(两相区退火+淬火+配分)处理工艺,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研究了低碳硅锰钢中Mn元素的配分行为及其配分工艺参数对I&Q&P处理后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I&Q&P工艺处理,奥氏体化后并未消除I&Q工艺Mn配分效果,室温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及少量块状马氏体。在相同配分温度下,随着配分时间延长,残余奥氏体含量是先增加后减小。材料抗拉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伸长率变化与残余奥氏体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综合性能最佳的强塑积可达29046.65 MPa·%。
田亚强李然宋进英魏英立代鑫陈连生
关键词:残余奥氏体
低碳硅锰系Q&P钢增塑机制及组织性能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工艺对低碳硅锰钢进行处理,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该Q&P钢增塑机制及其组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后,综合力学性能优于传统Q&P钢;双相区合理的保温时间可以减少室温组织中二次淬火马氏体含量,以保证更好的塑性;实验用钢经Q&P工艺处理后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为4.9%,而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时,随着双相区保温时间的延长,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双相区720℃保温1500s再经Q&P处理后残余奥氏体含量达到最大值7.3%,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陈连生赵远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杨栋
关键词:Q&P钢残余奥氏体力学性能强塑积
奥氏体化保温温度对低碳钢I&Q&P处理后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I&Q&P(两相区退火+淬火+配分)热处理工艺,采用SEM和XRD等手段,研究了奥氏体化保温温度对低碳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奥氏体化温度AT升高到950℃时,双相区中产生的铁素体完全转变为奥氏体,得到的室温组织为马氏体;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马氏体板条变粗大,板间距离变大,晶粒变大。当AT=930℃时,室温组织含有铁素体,Mn元素未能完全聚集到奥氏体晶粒中,此时伸长率最大(25.45%),抗拉强度最小(1084MPa),残余奥氏体量最小(7.02%)。当AT=950℃时,实现了完全奥氏体化,Mn元素富集程度最高,伸长率降低,抗拉强度和残余奥氏体量最大值分别是1267 MPa、9.83%。当AT=970℃,奥氏体中的Mn元素扩散均匀化,马氏体晶粒变大,板条间距变宽,伸长率达到最小值(23.2%),抗拉强度降低,残余奥氏体量降低8.87%。
陈连生代鑫宋进英魏英立李然田亚强
关键词:奥氏体化温度残余奥氏体
低碳钢IQ&P工艺下元素配分行为及对组织性能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采用双相区再加热-淬火-碳配分(IQ&P)工艺,研究了双相区不同等温时间下低碳钢中元素配分行为,并分析其对组织形貌、残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IQ&P工艺中,在750℃随等温时间的延长,Mn元素向逆转奥氏体内富集现象逐渐明显,等温时间超过300s后,C元素在两相之间的配分效果不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变;在750℃等温处理过程中,原奥氏体晶界生成块状逆转奥氏体,马氏体板条界间生成针状逆转奥氏体;随等温时间的延长,钢的最终组织中针状铁素体体积分数不断减小,而块状及针状马氏体体积分数不断增大,同样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也不断增大;在C、Mn元素的综合作用下,钢的抗拉强度不断增大,断后伸长率先减小而后增大,等温1800s时,钢的强塑积达到最大值21GPa%。
陈连生张健杨田亚强宋进英徐勇
关键词:残余奥氏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